来源:北京青年报
时间:2019-12-19 阎泽川
通济堰建在丽水县(古称处州)碧湖平原上端,是浙江省最古老的一大水利工程设施。该工程始建于南朝萧梁天监四年(公元505年),由于朝代的更迭,帝王将相不断地争位夺权,通济堰也时修时废。船家为通航,农家为争水,常生殴斗,讼事不绝。历朝官府无章可循,互相推诿,上至州府知县,下至水利吏和地保,都不肯过问这“多事之堰”,水利反成水患。
南宋时,著名诗人范成大到处州任太守,他一到任,就连续闻知在通济堰发生争水殴斗事件,可是,却无人为此事上告到衙门,范成大感到很奇怪,就问幕僚,幕僚告诉他:此事时时有,让它自生自灭就是。
“让它自生自灭!”范成大惊愕地问:“要是出了人命,咋办?”“出了人命就好办啦!”幕僚坦然说。“以命抵命,有法可治么!”范成大说:“为什么不防患于未然呢?”幕僚叹道:“处州西乡有句话,叫‘清官难断水堰事’,通济堰的事,谁也断不公,断不公么,也就没法管了!”范成大问:“此话怎讲?”幕僚说:“建通济堰原为灌溉田地,民以食为天么,碧湖平原二十万亩稻田,春插后就离不开水。范大人,那农家要关闸堵流用水,你说应该不应该?”范成大点头道:“应该,应该!”幕僚又说:“处州山丘连亘,交通堵塞,大部物资全赖瓯江集散,那松阳、遂昌的竹木柴炭和土产药材,都要从这条溪港运出,上游人需要的食盐和日用物品,又要靠这条溪港运进,每日从早到晚有许多条航船和竹筏上上下下,范大人,船家要开闸通航,你说应该不应该?”范成大又点点头道:“应该,应该!”幕僚笑道:“着呀,范大人,关闸用水是应该,开闸通航也应该,两者都应该,您说谁不应该?!”范成大“唔”了一声,就闭目静坐,不再说话了。幕僚见此忙知趣地退了出去。
一晃数天,范成大抓紧把州府的一些公事处理完毕,就交代下人,说他久未作诗,要去领略一下处州秀美的湖光山色,好触景生情赞颂多娇的田园。
这天清晨,范成大就头戴尖笠,脚着布条草鞋,带上一个随员,直去通济堰。在通济堰,范成大找老农、访船工,询问用水情况,了解航运上下较集中的时间,随后又察看了堰坝、闸门和渠道,又查问了历来引起较多纷争的事项,待腹中稍有了底,接着又召请了一些地方上的有识之士和能工巧匠,请他们为整修和如何管好通济堰出谋划策。
范成大在堰头村和碧湖平原一带逗留了数天,为摸清通济堰的底细,他哪有闲情观赏山清水秀的西乡美景,更无心思作诗,待通济堰的情况全面摸清后,他就立刻返回州城,日以继夜地忙碌着,终于制定了一个全面整治通济堰的办法,其法是:按受益田亩分摊修治费,适当拨一笔补助粮和款供补差额,发动民工,调动工匠,采用固水坝,疏航道,整修闸门,重理渠道,根据灌溉需要,另挖新渠等。
在范成大的发动下,西乡百姓治堰热情高涨,不到半年,就把这年久失修的老水利工程修葺得焕然一新了。
通济堰全面修治后,范成大又根据他实地摸清的情况,制定了通济堰规二十条,召来石匠,打起石碑,把二十条堰规刻在石碑上,竖立在堰旁。堰规的主要内容是:通济堰由专人管理,管堰人免去其他劳役,定期修治,费用按田亩多少摊派;选出监察,稽查财务;定时开闸,供船只竹筏通航;灌水不得越次,定时开闭;任何人不得把供灌水贮水的湖圩占为私田等等。
自从范成大全面整治了通济堰,并制定了“堰规”后,通济堰因管理有人,修葺及时,关闭合情,用水合理,从此,碧湖一带农家不愁旱涝,遂昌、松阳的上下航运也畅通无阻,谷物连年丰收,百姓皆得安乐。
原文链接:http://epaper.ynet.com/html/2019-12/19/content_344636.htm?div=-1
(责任编辑:常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