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北京日报
时间:2020-01-08陈寅恪、熊十力、辜鸿铭、鲁迅、刘半农、梁启超……当代人提到他们时,常冠以大师名头,津津乐道于关于他们的种种“神话”,比如:辜鸿铭会9国语言、拥有13个博士学位;梁启超只用几天,便学会了日语;鲁迅得到诺贝尔文学奖提名,但他拒绝了……
当时中国整体学术水准较低,前代学人筚路蓝缕,颇有开创之功,理应得到尊敬。但也要看到,这些大师的研究成果很少被国际学术界认可;用今天的学术标准看,许多大师的研究能力、研究方法、学术积累等存有短板。
不可否认,因时代颠沛,他们中许多人无法安心学问,未能做出最好的成果。但他们能成为大师,也是拜时代所赐:巴黎和会,中国作为战胜国原指望废除不平等条约,收回列强占据之地,却遭遇挫折,从而打破了国人对外来文明的种种幻想,转而乞灵于本土文化。北洋政府全力将北京打造成“文化城”,增加了对大学、研究机构等的投入。国民党“北伐”成功后,又强化了这一思路。“京派”文人圈与政府投入有千丝万缕的关系,短期内衣食无忧,足以安心研究与创作。“京派”成员追求纯粹,只看重纯学术和纯文学,藐视向市场妥协的“海派”。
在北京,鲁迅生活了14年,胡适生活约20年,徐志摩生活了10年,陈垣生活了58年……这是一个漫长的名单,他们人生中最好的年华是在北京度过的,“京派文化”影响了他们一生。
翻开现代文学史,“京派”尤其辉煌。整体来看,“京派文化”作家群追求唯美,努力探索有民族特色的叙事方式,他们的创作不易随时间变化而失去价值。但这个小圈子过度依赖投入,一旦离开大学、文化机构等,便生存维艰。“京派”作为人造的“象牙之塔”,滋养了废名、沈从文等有个性的创作者,但也给权力寻租创造了空间——加入文人圈成了许多人自我实现的捷径,有人甚至拉帮结派、党同伐异、故意炒作,由此结成种种恩怨。
深入了解这一历史情境,呈现出名士们的真实生活,这对后人认识历史,总会有一点意义。这是《名士·斯文风雅》一书的写作初衷。
在写作中,我也常感担忧:本书所采用的研究方法,会不会被读者误读为八卦?会不会被误认为是对大师们不敬?心中有所戒惧,不得不尽可能多地翻阅史料,以求兼收并蓄。因学力所限,舛错难免,但无愧于心的是,书中每一行都是认真写出来的。(蔡辉)
《名士·斯文风雅》 蔡辉 著 北京美术摄影出版社
原文链接:http://bjrb.bjd.com.cn/html/2020-01/07/content_12440153.htm
(责任编辑:桑爱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