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北京日报
时间:2020-01-21“长江环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
苏轼的《初到黄州》,流传千古。长江环抱,城郭,江鱼,茂竹,笋香,构成清幽静美又不失生机的优美画卷。
元丰三年(1080年)大年初一,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迫离开京师,二月一日至黄州贬所,寓居定慧院,随僧蔬食。初抵黄州的苏轼闻到的笋香应是春笋散发出来的。
被李渔称为“蔬中第一品”的冬笋,其鲜、嫩、脆、香、色等远超春笋,且走上中国人餐桌的历史非常悠久,《诗经》就有“其蔬伊何,唯笋及蒲”的记载。但冬笋名扬天下,靠的不仅仅是鲜美爽脆的味道,而是其与孝道及诗词紧连一起。“二十四孝”里“哭竹生笋”的故事,虽神话了冬笋的作用,却也让“须臾冬笋出,天意招平安”的孝文化源远流长。
卧于江南一个偏僻山村的老家,房前屋后皆为连片的毛竹(楠竹),且我幼年有多次挖冬笋经历。故而,自小便对冬笋的形、味及挖笋的苦、累等了然于胸。素有“金衣白玉,蔬中一绝”之称的冬笋,不论身材大小胖瘦,从泥土挖出,都呈金黄色,既无春笋身上的黑色纹路,也不掺一丝杂色,颇似一个不规则的金色马蹄,弯弯沉沉一头尖,视觉上微微有点驼,手感却沉重厚实。
冲击力那么大,“一起挖冬笋”的诱惑对不谙世事的小孩子来说,甚于“一起跳房子”游戏的邀请。拿把小锄头跟几个小伙伴遛进竹林“找”冬笋。尽管知道冬笋是毛竹地下的竹鞭侧芽发育而成的笋芽,但竹园埋藏于地下的竹鞭比蜘蛛网还密,同时并非每根竹鞭都长冬笋,怎么挖?当时只能凭“明察秋毫”的一双慧眼去搜索。后来系统地读了几本植物书,不仅知道冬笋“九前冬笋进春烂,九后冬笋清明出”,也掌握了一些挖冬笋的“诀窍”。竹子长笋跟女人怀孕一样,生长于松软土壤上的粗壮叶茂、竹鞭年龄不超过三年的毛竹,长出来的冬笋就粗壮,且孕冬笋的竹子竹叶一般呈浅黄色。选对竹子后,依据竹子第一盘枝叶的指引,判断竹鞭延伸的方向,再从竹子的根基并沿着判断的方向浅挖下去。我第一次依此“科学方法”,便在屋后竹林一个斜坡处一次性挖到了8根冬笋,连皮带壳两公斤多。从此,母亲就把挖年笋(除夕团年饭必有冬笋炒肉)的任务交给了我……
冬笋以深埋地下、尚未拱出土者最佳。剥掉冬笋的外壳(笋衣)后,冬笋呈牙黄色,质脆味美、清脆爽口,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和多种氨基酸、维生素及钙、铁、磷等微量元素。清代学者李渔《闲情偶寄》“笋”篇谓:“食笋之法多端……素宜白水,荤用肥猪……”又说,笋这种东西,不管单吃合煮均可表现出美味。冬笋吃法很多,清炒、荤炒、煲汤,都能大饱口福。清代袁枚在《随园食单》里还推荐了一道菜——三笋羹,即将浙江天目山的竹笋、安徽歙县问政山的竹笋及现挖现剥的冬笋一起用鸡汤煨煮。现代人有口福,想烹饪和品尝这道美食,极易办到。
当年挖冬笋,体验了体力与技术相结合的神奇效果,明白了理论与实践的重要性;而年夜饭不可或缺的“冬笋菜”,使我懂得冬笋还寄托着老百姓对幸福生活的期盼。 (赵柒斤)
原文链接:http://bjrb.bjd.com.cn/html/2020-01/17/content_12442310.htm
(责任编辑:桑爱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