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在线服务 > 文明网校 > 网上课堂

借《艺舟双楫》话创新

来源:北京晚报

时间:2020-04-26

  清代包世臣在《艺舟双楫》里记录了一个流传颇广的故事:

  刘墉和翁方纲都是乾嘉时期的书法大家,翁方纲的女婿戈仙舟还是刘墉的门生。一次翁方纲对女婿说:“问汝师哪一笔是古人?”这话的大意是你去问问你的老师刘墉,他的字哪一笔是古人的?直指刘墉缺少对传统的继承。戈仙舟还挺乖,真的把这句话转达给老师,刘墉当然听出了嘲讽之意,答道:“我自成我书耳,问汝岳翁哪一笔是自己?”我写的就是我自己的书法,你回去问问你的岳父翁方纲,他的字哪一笔是他自己的?

  后来,我时常听到有朋友以此作传统与创新辩,说刘墉是创新派,翁方纲是传统派。其实对当下来说,刘墉也好,翁方纲也罢,不都是传统吗?平心而论,我们不难从刘墉的书法中看到颜真卿、苏东坡的影子,包括他托戈仙舟给翁方纲带的那句话“我自成我书耳”,像不像苏东坡的“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连带个话都有苏东坡的基因,能有多少创新成分?有什么底气瞧不起翁方纲呢?包世臣写的这个故事固然反映了刘墉、翁方纲在书法观上的差异,更多还包含着文人相轻的意味,体现出包世臣的文化标准和艺术标准。

  如今文化传播的渠道多,大众的文化观与艺术观也不尽相同,虽然每天都可以看到有人讲创新,有人说传统,有时还可以看到许多人就某个事件展开辩论,说某人太传统,没有创新意识;说某人太时尚,缺乏传统思想等,但标准是什么?似乎一言难尽。

  在我看来,中国文化的传统与创新,从来就不是对立的,而是某种意义上的统一。被岁月首肯的创新就是今天的传统,传统的生命力所在就是创新。还是以书法为例,众所周知的《兰亭序》、《祭侄文稿》是不是优秀的传统?算不算真正的创新?《兰亭序》在晋代是创新,晋以后就成为传统;《祭侄文稿》在唐代是创新,唐以后就成为传统。真正好的书法恰恰“笔笔是古人,笔笔是自己”,“笔笔的自己”对后人来讲是古人,“笔笔的古人”对今人来讲是自我的观照。评论家常说宋代米芾的字是“集古字”,在今天看来,哪一笔不是地地道道的米芾“自己”?值得注意的是,文化艺术领域的一切“创新”,都要经受历史的考验。明代有一位书法家叫沈度,曾被明成祖朱棣誉为“我朝王羲之”,就凭这个评价,我们不难想象他的功底,也不难想象当年他的知名度。可现如今,有几位书法家在关注他、学习他?创新不是空中楼阁,继承传统也不是一味复制,而是要借鉴一种经验,去与时代有机融合。

  如此认知,也有我的依据。因为在古文字里,“化”是一个会意字,它的甲骨文就像两个人背对背,一正一反,什么意思呢?意思就是变化。“化”的本义是变化、改变。“文”是一个象形字,它的甲骨文就像纵横交错的纹理,本义是花纹、纹理。所以我理解的文化创新,就是要用漂亮的手法改变现状,从而吸引人,与时俱进。而“创新”这个词,在一千多年前的《南史》中就有了,是说后妃的:“今贵妃盖天秩之崇班,理应创新。”“与时俱进”这个词也是1910年初蔡元培撰写《中国伦理学史》时,根据《周易》“创新”出的,原文是“损益盈虚,与时偕行”,就是说要基于所在的时空环境来进行调整,创新才是地地道道的传统。

  实事求是地说,比起翁方纲,刘墉的创新力度的确强一些;比起颜真卿、苏东坡,刘墉还是太保守了,算不上传统中的经典。(李之柔)

原文链接:http://bjwb.bjd.com.cn/html/2020-04/19/content_12457303.htm

(责任编辑:桑爱叶)  

  • 0
    表情-挺你
  • 0
    表情-搞笑
  • 0
    表情-伤心
  • 0
    表情-愤怒
  • 0
    表情-同情
  • 0
    表情-新奇
  • 0
    表情-无聊
  • 0
    表情-路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