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在线服务 > 文明网校 > 网上课堂

通识随笔里的士之风骨

来源:北京日报

时间:2020-04-26

《京城百艺》 朱小平 著 湖南文艺出版社

  我喜读小平兄的随笔。每得之,必细读与精读。

  清人刘载熙在《艺概·词曲概》中言:“昔人词咏古咏物,隐然只是咏怀,盖其中有我也。”我曾经评论小平兄的旧体诗词,以为其诗作有着对生活,对世界,对心灵的个性化独特领悟。虽是旧体诗,却并不囿于形式,伤于诗律,也就是“盖其中有我也。”我以为对他的随笔散文的评价,也当如是说。他的随笔文章中虽时时钩沉典故,却无枯涩学究之态,笔触中写出其真实感悟与个性,寄寓了现实人生的感慨。

  《京城百艺》是其最新随笔集。

  我喜欢读他所描写的那些人物篇章。《犹记当年唱和时》是写作者与汪曾祺老人诗歌唱和的回忆文章,他写了与汪老诗文互动的经历,有幸与汪老结成诗酒之交,后来还去他家中欣赏了汪老的近作绘画和书法。小平兄与我同样都喜欢读汪老的旧体诗作,他认为汪老的诗作有温柔敦厚之雅,给别人以气质上的陶冶。《几生修得到梅花》一文,写的是吴祖光与新凤霞夫妇。而“几生修得到梅花”一句,则是新凤霞为他所画的一幅红梅图上,由吴祖光老先生所题的字。他钦佩这对夫妇的人格魅力,与吴家交谊颇深,此文浸透了作者的真挚怀念与景仰之情。还有《怀旧的张中行》一文,作者认为被众人捧为国学大师的张中行老先生,其实是“一个纯粹意义上的文人”,布衣布履、淡泊无求、无意功名、钟情旧学。作者尤其佩服张老的“自由与宽容”精神,其中“更折射出中国文人人文主义精神的悲悯情怀和温情”,如今有这样气度与襟怀的人物已经难以寻觅。作者在这部随笔集里还写了很多的文人名士——小说家张恨水、前清皇室后裔金寄水、著名收藏家张伯驹、著名书法家刘炳森……他们有的与作者有交往,也有的仅是轶闻旧事,这些随笔在一定意义上可当历史来读,体现出作者的人生理想与审美情趣。其实,这是一种中国式的“士之风骨”,而这般风骨也浸染在作者所描写的每个人物的“我”中。

  曾经有著名评论家论及钱锺书先生的学术旨趣与追求时,认为其关键就在“打通”。钱先生主张打通中西文化的藩篱,打通社会科学中的各个学科的藩篱,打通文学艺术领域的各门类的藩篱,其学术巨著《管锥编》正是做着这样的不懈努力。他主张作家在某种程度上应该具有艺术的通感与通识,其实也是文艺创作的灵感与学识理性的融汇。在我国新文化运动的酝酿时期,曾出现过精通古今中外之学的一批“通人”,如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等,如今我们要复兴中华民族文化与创造新时代的文化,更需要造就作家学者中的“通人”。我认为,小平兄是可称为“通人”的。从这部随笔集就可以看出,他对文史、戏曲、书画、音乐、摄影,及至垂钓、民俗等等方面,都有着广博的学识和艺术造诣。

  这部随笔集中关于戏曲的篇什很多,譬如《“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岂独伤心是小青”》《氍毹尘梦孟小冬》《李万春与猴戏》《“大师”与“大家”》等文。他嗟叹昆曲的典雅艺术的沦落,缅怀汤显祖的“临川四梦”(即《紫钗记》《牡丹亭》《南柯记》《邯郸记》)对中国戏曲史的贡献,评述京剧名家孟小冬对“继承余叔岩的真正衣钵”的艺术贡献及其一生的坎坷,介绍京剧名家李万春先生演猴戏之机警气魄及形象、动作俱美的艺术特色,从梅葆玖先生的逝世论及梅派艺术的传承与发展……其评述绝非空泛吹捧,给几个“大师”和“大家”的封号,或诌几桩轶闻就了事,而是极其内行地评析那些戏曲家表演的个人风格与艺术境界。

  小平兄少年学画,也曾追随过书法大家学习,因此对书画之道不仅是内行,且有着较为深厚的理论造诣和独特的颖悟。书中《说魏喜奎的画》《观摩崖石刻记》《千秋绝笔曼殊画》等文章,从古人之书法到今人的墨迹,从国粹的山水画到西洋的油画,及至指画、漫画、连环画等等独特艺术品种,作者对于书法绘画的各个流派的历史传承与其技法特点都有着很详尽的艺术评价。近年来我也对书法很爱好,深感《说怀素草书》一文虽短,却说出了草书中的艺术真谛,作者引用古人语:“平淡天真为旨”,认为“若但取狂荡,真野孤禅矣!”最后几句评论更是精要之语:“怀素之草狂荡非其本质,后人所学多舍本求末,故未登堂入室。若怀素《千字文帖》,学者尤难心平气静。非有苦临揣摩之功难窥堂奥。”这使我联想起,某些所谓大书法家故作疏放、大言籍籍、狂荡行世,以为得大书法家艺术之风范,其实只得皮毛,而未得之真谛。

  小平兄还是民俗文化的专家,他以前出版的《燕台旧墨》《无双毕竟是家山》两部随笔集,就是对京华旧物及风土人情进行形象钩沉描写的佳作。在这部随笔集中,《诗话全聚德》《话说北京“老炮儿”》等篇,浓厚的京味儿蕴藉着朴厚的民俗文化,优雅的行文,渊博的学识,风趣的笔触,错落有致,从容恬淡。

  《京城百艺》颇具晚明小品的诗情画意笔致,且有英国随笔的轻灵洒脱之风。小平的随笔从不搞语言技巧的各种花样翻新,也不迷信那些随笔散文的各种程式,戛戛独造,毫不雷同,在朴素简隽的刻画中,笔触却深入人性深处,说出人们所未能够道出的深层哲理。他认为汪曾祺老人的旧体诗作中且有一股名士气书卷气或隐逸气,是旷达高洁的。其实,小平兄的旧体诗歌与随笔文章也有着这样的书卷气,这种旷远通达的胸襟,这股“士之风骨”的高洁气质,可拓展我们的生活视野,引发超然的审美情趣。(施亮)

原文链接:http://bjrb.bjd.com.cn/html/2020-04/21/content_12457592.htm

(责任编辑:桑爱叶)

  • 0
    表情-挺你
  • 0
    表情-搞笑
  • 0
    表情-伤心
  • 0
    表情-愤怒
  • 0
    表情-同情
  • 0
    表情-新奇
  • 0
    表情-无聊
  • 0
    表情-路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