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在线服务 > 文明网校 > 网上课堂

《宣和四年》:从一个小口撕开宋史

来源:北京日报

时间:2020-05-21

《宣和四年:大宋王朝1122的中国格局》 祁新龙 著 团结出版社

  《宣和四年》的主角是宋徽宗,算是宋仁宗的孙子辈,以宣和四年(1122年)为圆点,讲述前后几年发生在中国版图上的各种故事。

  北宋没落的明显标志是靖康之变——靖康二年(1127年)金朝南下攻取北宋都城,掳走徽、钦二帝,北宋灭亡。

  人们不免好奇:靖康之变的前几年到底发生了什么,导致北宋极速堕落?这也是祁新龙写作《宣和四年》的一个重要原因。

  1122年,是北宋宣和四年,是辽保大二年,是金天辅六年。当时,辽国的皇帝是天祚帝,一个骄奢淫逸的帝王;在长白山雪域上,金国的皇帝是完颜阿骨打;在辽国版图之中,还有个正在崛起的蒙古族,首领是合不勒,建立了蒙兀王国。宋朝的统治者则是著名的宋徽宗赵佶,那个琴棋书画样样精通的才子,喜欢花石纲,偶尔挥洒自如,瘦金体无人能及。

  翻阅各种史书,1122年在历史上是个普通的年份,很难从中找出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却有着太多影响历史进程的因素。《宣和四年》从1122年入手,从宋史中撕开一个小口,上下追溯,关注那些看似并不相干却内在相互影响的历史小事件,找出史书中简单描述后面隐藏的故事,从外交、经济、军事等多维度展开叙述,试图找到北宋没落、金国崛起的原因。

  刚刚接过大宋江山的徽宗赵佶,还是希望干一番事业的——他的第一个年号是“建中靖国”,意为使国家安定、繁荣富强,表明了其政治态度和治理目标。《宋史》评价宋徽宗:“自古人君玩物而丧志,纵欲而败度,鲜不亡者,徽宗甚焉。”风流绝代的才子如何走到这一地步?《宣和四年》努力还原宋徽宗的“败家”过程,把人物的命运与选择放置于时代客观背景下予以考察,独特地呈现出特定历史时期的人性,融入了作者对历史、对人生的思考,用现代的视角去观望历史,也用历史的视角审视现代。

  修史者评“徽宗多能,惟一事不能”“独不能为君耳”,与“百事不会,只会做官家”的宋仁宗两相对比,实在令人感慨万千。(张振胜)

原文链接:http://bjrb.bjd.com.cn/html/2020-05/12/content_12461009.htm

(责任编辑:桑爱叶)

  • 0
    表情-挺你
  • 0
    表情-搞笑
  • 0
    表情-伤心
  • 0
    表情-愤怒
  • 0
    表情-同情
  • 0
    表情-新奇
  • 0
    表情-无聊
  • 0
    表情-路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