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北京日报
时间:2020-08-27圆明园曾有座刘猛将军庙,在皇家祖祠“鸿慈永祜”附近,乾隆帝曾亲自前往刘猛将军庙行礼。刘猛将军是谁?皇帝为什么要祭祀他呢?
为了祈求平安,早在周代就形成了祭祀“八蜡”的习俗。《礼记》云:“天子大蜡八”,蜡是“干物”的意思,每年年底王室都会用干物祭祀八个神灵,分别是先啬、司啬、农、邮表畷、猫虎、坊、水庸、昆虫。后来,民间也开始祭八蜡,修建了很多八蜡庙。
宋代以后,蝗灾成了最为重要的灾害之一,八蜡庙祭祀的重点逐步演变为蝗虫,所以又称“虫王庙”。元代以后,八蜡庙又被专门祭祀蝗神的“刘猛将军庙”取代,特别是江淮地区,修建了大量刘猛将军庙。
刘猛将军其实不叫刘猛,而只姓刘,因在江淮地区治理了蝗灾,被封为“猛将军”。关于刘猛将军的原型,至今流传着刘承忠、刘锜、刘锐、刘宰等几个不同的版本,其中刘锜、刘承忠版本影响最大。
刘锜是宋朝人,抗击金国的名将,曾在顺昌之战中大败金兀术的军队。《灵泉笔记》云:“宋景定四年封刘锜为扬威侯天曹猛将,有敕书云:飞蝗入境,渐食嘉禾,赖尔神灵,翦灭无余。”据此可知,刘锜曾被封为“猛将”,民间供奉的蝗神刘猛将军有可能就是刘锜。不过正史没有关于刘锜治理蝗虫的记载。
还有古籍记载,刘猛将军是元末著名将领刘承忠。据《降灵录》记载,刘承忠是“吴州(今广东吴川)人,元末授指挥,弱冠临戎,兵不血刃,盗皆鼠窜。适江淮千里飞蝗遍野,挥剑追逐,须臾蝗飞境外。后因鼎革,自沉于河。有司奏请,遂授‘猛将军’之号。”
元朝末年,江淮地区经常发生旱灾。有一年夏天,持续几个月没有下雨,田地都开始干裂,蝗虫也逐渐多了起来。刘承忠平定南方的叛乱后,回程途中路过江淮,见“飞蝗蔽空日无色,野老田中泪垂血”,决定帮助当地百姓治理蝗灾后再还军北上。
刘承忠一边组织军队灭蝗,给百姓发放食物,一边上奏朝廷,希望增派军队治理蝗灾。除传统火烧、土埋的方法外,刘承忠还发明了一种“以毒攻毒”的新方法。几个月后,蝗虫终于在江淮地区销声匿迹了。刘承忠死后,为了纪念他,江淮地区的老百姓为他修建了许多祠堂。后来刘承忠祠堂逐渐取代了八蜡庙,成了百姓祭祀蝗神的地方,因为刘承忠曾被授予“猛将军”,所以又称为“刘猛将军庙”。
明清时期,蝗灾依旧猖獗,民间仍然流行祭祀刘猛将军庙的习俗。清代康熙年间,蝗灾泛滥,康熙帝为此头痛不已。康熙末期,直隶永年县发生了较为严重的蝗灾,时任永年县守道的李维钧私下到刘猛将军庙祭祀,希望蝗灾早日平定,没想到蝗虫真的消失了。后来,雍正帝得知了此事,敕谕全国各地修建刘猛将军庙。
本来北京地区没有刘猛将军庙,只有八蜡庙,因为雍正帝一声令下,北京在短时间内修建了很多刘猛将军庙,最知名的当属畅春园和圆明园的刘猛将军庙了,是皇家祭祀的地方。
清廷在治理蝗灾方面不遗余力,规定“凡有蝗蝻之处,文武大小官率领多人,共同及时捕捉”,对延误除蝗的官吏惩罚也极其严格,“州、县具革职,司、道、督、抚不行查考者降三级调用……协捕委员不实力协捕贻患者革职”。
清帝很重视刘猛将军庙,光绪帝曾为山东益都的刘猛将军庙御题“昆虫毋作”。
清代是治理蝗灾的集大成时期,产生了农业防治法、生态治蝗等新方法,出现了许多介绍灭蝗的著作,如《捕蝗图册》《捕蝗要诀》等,为当代治蝗工作打下了基础。(杨程斌)
古都文物
西周玉蝗
昌平出土的西周玉蝗,黄色,体扁平,头端略凸,两道弘纹代表触角,一对钻孔象征眼睛。蝗背平直,大腿粗壮,尾部上翘。蝗虫是昆虫中的大胃王,所以肚子下垂。刀法简洁,然造型朴拙生动。(郭京宁)
(责任编辑:桑爱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