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文
一、简介
于文,女,1967年出生,北京市海淀区培智中心学校校长。1989年她投身特教事业;师资匮乏时,语文、数学、音乐、体育都是她一个人教,她针对智障孩子们设计有效的教学方法,还建立了北京市第一支弱智孩子管乐队,使他们赢得做人的尊严;她超负荷工作,患病后顾不上卧床休息,只为孩子们绽放出灿烂的笑脸;目前,她领导的智障学校教学居于国内领先,科研成果丰硕。
二、主要事迹
为孩子赢得做人的尊严——记北京市海淀区培智中心学校校长于文
于文出生在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父亲是国家干部,母亲是一名医生,从小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于文喜欢孩子,一直梦想做一名人民教师,高中毕业后,正赶上海淀区教委招收教师,经报考后又经首师大教师班培训,正式进入海淀区阳坊店中心小学任教。
到儿童智障学校任教
1989年,于文刚来到成立不久的北京海淀培智中心学校,成为一名智障教育教师。当时培智中心学校有智障孩子50余名,教师17人。除了校长,其他都是中老年教师,于文成了唯一的年轻女教师。
当时,特殊教育在我国刚刚起步,有些人不理解。“当听到别人说傻子老师,傻子学生的时候,深深刺痛我的心。我下定决心,要让我的孩子们赢得做人的尊严。”于文说。
由于缺少教师,培智学校的语文、数学、音乐、体育、美术课,都是于文一个人教。
“你能行,慢慢来”
于文教孩子打球
和孩子们做游戏
上语文课,智障孩子写字不成形。于文就将方块字刻写在塑料板上,把着手教孩子在模板上写字,一遍又一遍,直到熟练为止。
上算术课,智障孩子难以在数字和形状间建立联系。于文制作了多种形状的教具,让孩子手摸怀抱,身临其境加深印象。
教孩子做广播体操,于文借朋友的录像机,把动作一个个画出来,自己练习后再教给学生。
音乐课,于文自己先学会小号,再教学生吹奏;敲击鼓点,她画出一个个分解动作,再耐心教会学生。凭着毅力,她建立了北京市第一支弱智孩子管乐队。
那时候,于文白天是老师,教学生文化知识,进行适应能力训练;晚上,于文做工人,修补校舍。
从班主任到专家型校长
2000年,于文就任培智中心学校校长。回想最初的教育情形,于文感慨道:“在升学指标的压力下,教师把学习差、有学习障碍的学生分到一起,组成一个小团体上课。而那些患有脑瘫、癫痫的孩子是上不了学的,这样的孩子学校不接收。”
2004年,由于超负荷工作,连续随班就读指导,于文感到不适,后被查出尿蛋白四个加号。医院大夫让她卧床休息至少一年,但她大量服用激素,仍然坚持工作。就在那年暑假,学校办公室仍然看到她的身影。
“与孩子们在一起我很快乐”
有人说现在不讲究“拼命”工作,于文说:“我不觉得我在拼命,看到孩子们快乐的笑脸,我就高兴,心里舒服。”
从普通校到最好特殊校
新学期,一批新老师加入培智中心学校,于文要求:“首先,要爱孩子,爱是前提;其次,要有专业技能,会动作训练和心理辅导。这样,孩子们才能够发展。”
培智学校的教材,是将普通教材“拉长”,从一个学期延长至两个学期,施教原则是删繁就简。
于文与智障孩子
于文与智障孩子
于文与智障孩子
“有的孩子不见得不聪明,只因为听觉速度慢一些,考试就要为他延长十分钟,这才符合教育的主旨:教育是因人而异的。”于文说。
培智学校的康复训练和职业教育,别具特色。
康复训练是对缺陷的矫治。如果孩子动作不协调、说不出话或精神有缺陷,就要对症教育,连同进行康复项目的实施。
职业教育是让学生学会就业。针对这部分学生,教师会带着去饭店、酒店等场所实习,帮助解决遇到的难题,训练掌握生存技能。
如今,培智学校的弱智学生有300多名,在全国首屈一指,而教师队伍也扩大到110人,教师专长心理学、康复和特殊教育。
于文在海淀培智中心
于文在露天大课堂
经多年发展,培智学校已成为国内智障教育的引领者,社会适应课程、自闭症康复、脑瘫动作训练等领域,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学校先后获得全国特殊教育先进单位、北京市特殊教育工作先进集体、北京市科研先进学校等荣誉。
近年来,于文已出版多部著作,主持和参与多个研究课题。
北京榜样官方网站:http://bjby.bjwmb.gov.cn,咨询电话:65661566。
于文
一、简介
于文,女,1967年出生,北京市海淀区培智中心学校校长。1989年她投身特教事业;师资匮乏时,语文、数学、音乐、体育都是她一个人教,她针对智障孩子们设计有效的教学方法,还建立了北京市第一支弱智孩子管乐队,使他们赢得做人的尊严;她超负荷工作,患病后顾不上卧床休息,只为孩子们绽放出灿烂的笑脸;目前,她领导的智障学校教学居于国内领先,科研成果丰硕。
二、主要事迹
为孩子赢得做人的尊严——记北京市海淀区培智中心学校校长于文
于文出生在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父亲是国家干部,母亲是一名医生,从小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于文喜欢孩子,一直梦想做一名人民教师,高中毕业后,正赶上海淀区教委招收教师,经报考后又经首师大教师班培训,正式进入海淀区阳坊店中心小学任教。
到儿童智障学校任教
1989年,于文刚来到成立不久的北京海淀培智中心学校,成为一名智障教育教师。当时培智中心学校有智障孩子50余名,教师17人。除了校长,其他都是中老年教师,于文成了唯一的年轻女教师。
当时,特殊教育在我国刚刚起步,有些人不理解。“当听到别人说傻子老师,傻子学生的时候,深深刺痛我的心。我下定决心,要让我的孩子们赢得做人的尊严。”于文说。
由于缺少教师,培智学校的语文、数学、音乐、体育、美术课,都是于文一个人教。
“你能行,慢慢来”
于文教孩子打球
和孩子们做游戏
上语文课,智障孩子写字不成形。于文就将方块字刻写在塑料板上,把着手教孩子在模板上写字,一遍又一遍,直到熟练为止。
上算术课,智障孩子难以在数字和形状间建立联系。于文制作了多种形状的教具,让孩子手摸怀抱,身临其境加深印象。
教孩子做广播体操,于文借朋友的录像机,把动作一个个画出来,自己练习后再教给学生。
音乐课,于文自己先学会小号,再教学生吹奏;敲击鼓点,她画出一个个分解动作,再耐心教会学生。凭着毅力,她建立了北京市第一支弱智孩子管乐队。
那时候,于文白天是老师,教学生文化知识,进行适应能力训练;晚上,于文做工人,修补校舍。
从班主任到专家型校长
2000年,于文就任培智中心学校校长。回想最初的教育情形,于文感慨道:“在升学指标的压力下,教师把学习差、有学习障碍的学生分到一起,组成一个小团体上课。而那些患有脑瘫、癫痫的孩子是上不了学的,这样的孩子学校不接收。”
2004年,由于超负荷工作,连续随班就读指导,于文感到不适,后被查出尿蛋白四个加号。医院大夫让她卧床休息至少一年,但她大量服用激素,仍然坚持工作。就在那年暑假,学校办公室仍然看到她的身影。
“与孩子们在一起我很快乐”
有人说现在不讲究“拼命”工作,于文说:“我不觉得我在拼命,看到孩子们快乐的笑脸,我就高兴,心里舒服。”
从普通校到最好特殊校
新学期,一批新老师加入培智中心学校,于文要求:“首先,要爱孩子,爱是前提;其次,要有专业技能,会动作训练和心理辅导。这样,孩子们才能够发展。”
培智学校的教材,是将普通教材“拉长”,从一个学期延长至两个学期,施教原则是删繁就简。
于文与智障孩子
于文与智障孩子
于文与智障孩子
“有的孩子不见得不聪明,只因为听觉速度慢一些,考试就要为他延长十分钟,这才符合教育的主旨:教育是因人而异的。”于文说。
培智学校的康复训练和职业教育,别具特色。
康复训练是对缺陷的矫治。如果孩子动作不协调、说不出话或精神有缺陷,就要对症教育,连同进行康复项目的实施。
职业教育是让学生学会就业。针对这部分学生,教师会带着去饭店、酒店等场所实习,帮助解决遇到的难题,训练掌握生存技能。
如今,培智学校的弱智学生有300多名,在全国首屈一指,而教师队伍也扩大到110人,教师专长心理学、康复和特殊教育。
于文在海淀培智中心
于文在露天大课堂
经多年发展,培智学校已成为国内智障教育的引领者,社会适应课程、自闭症康复、脑瘫动作训练等领域,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学校先后获得全国特殊教育先进单位、北京市特殊教育工作先进集体、北京市科研先进学校等荣誉。
近年来,于文已出版多部著作,主持和参与多个研究课题。
北京榜样官方网站:http://bjby.bjwmb.gov.cn,咨询电话:656615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