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北京榜样 >  往届回顾 >  2014年 >  7月 >  第二周榜单
[敬业奉献]让艾滋病患者获得人间温暖——记北京地坛医院红丝带之家护士长王克荣
首都文明网 2014-07-14

王克荣

一、简介

王克荣,女,1963年生,北京地坛医院红丝带之家护士长。她从事医护工作30年,接触过20多种传染病;她的手机存有700多个艾滋病患者的电话,并深得患者的信任,被称为“王姐”;她走遍全国艾滋病重点高发区,培训艾滋病基层护理员万余人,培养了大批艾滋病志愿者和同伴教育员;她总结了一套适合中国国情的艾滋病门诊护理模式。

二、主要事迹

让艾滋病患者获得人间温暖——记北京地坛医院红丝带之家护士长王克荣

1984年,王克荣从北京护士学校毕业,分配时老师找到当时的团支部书记王克荣,说:“传染病医院需要2名护士,你考虑一下。”王克荣没有犹豫,来到北京地坛医院报到。

她先后护理过肝炎、痢疾、水痘、麻疹、伤寒等20多种传染病患者,一干就是30年。

开始接触艾滋病人

1987年,北京地坛医院开始收治艾滋病患者,当时大家谈虎色变,处于一种恐惧状态;每次进病房时,就会用帽子、口罩、隔离衣“武装”自己。

1997年3月,王克荣开始艾滋病护理工作,她也有一个克服恐惧的过程。第一位患者是山西老李。老李的妻子说,老李在一所炼钢厂工作,在一次爆炸事故中,为救同事和设备被严重烧伤。在后来的输血治疗中,不幸感染了艾滋病。王克荣看着眼前容貌变形的老李,敬佩油然而生。

和老李同期,住院的还有位女艾滋病患者,虽然挺有钱,但亲朋好友都躲避她。王克荣就常到房间,和她聊聊天;下班后,还帮她买东西。有一次,女患者想吃西红柿。王克荣买来时,女患者执意要给200元钱,说:“快六一了,给孩子买个礼物。”王克荣谢绝了,那时这相当一个月的奖金。不久,女患者去世了,她留下遗嘱,感谢王克荣的照顾,并捐献遗体供医学研究。

王克荣从接触中,逐渐走近了艾滋病患者,对艾滋病也有了更深的认识。她暗下决心,要多做工作。

发扬南丁格尔精神

2002年,王克荣到英国伦敦晨曦医院学习一个月。她两次来到南丁格尔纪念馆,感受护士鼻祖“人道,博爱,奉献”的崇高精神。她边看边流泪,深深被这位伟大女性的事迹感动。

王克荣与医生们交流 

回国后,她将英国的艾滋病护理,结合国内的实际医疗状况,总结出新的艾滋病门诊护理模式。即:艾滋病患者生理支持监测——心理情感支持——社区关怀管理的护理模式。这种护理模式改变了传统的医院艾滋病门诊护理模式,护士在承担治疗任务的同时,还履行教育、管理、咨询、培训等职责,成为密切联系医师、药师、心理咨询师和社会志愿者的核心。在这种护理模式下,艾滋病患者在接受治疗的同时,还得到心理支持、药物使用、家庭护理、社会救助、同伴教育等多个方面的帮助。

王克荣与患者交流

治疗艾滋病,首先要减轻患者心理压力。为此,王克荣想了许多办法,她和同事通过郊游、座谈会等活动,让病人放松心情。

2001年,有个河南乡村女教师,突然拿个包袱来找王克荣,说:“护士长,我不走了,丈夫和我离婚了,家没了。红丝带(医院艾滋病关怀组织)就是我的家,你就是我的亲人。”

王克荣当时懵了,“医院可不能当家啊,再说我一家三口屋子才十几平米……”情急之下,她给志愿者和丈夫打电话。经两个休息日联系,总算把女教师安排在一个小公司做杂务,并解决了食宿。

2002年,一次聚餐时,患者小李指着自己的饭盒说:“护士长,我不吃肉。”王克荣没有犹豫,夹起饭盒里的肉就吃。小李惊呆了:“护士长,我家人都做不到!”王克荣笑着说:“这样做,是为了告诉大家消化道不传播艾滋病。”

2007年,刚刚怀孕的农村妇女小贾却高兴不起来,因为她被确诊为HIV阳性。小贾十分恐惧,因为医生劝她把孩子打掉,可小贾知道:没有了孩子,丈夫就会和她离婚。她不想失去这个家。

小贾找王克荣想办法。王克荣就请医生制定了母婴阻断干预方案,并为小贾提供了护理支持。孩子顺利出世后13个月,监测结果显示孩子非常健康。

小贾对王克荣说:“如果没有你,我就没有了家,我们也没有这么健康的宝宝。我一定好好活着,报答大家和社会!”

用手机来拯救生命

王克荣的手机存有700多个艾滋病患者的电话。“王姐,我的安全套破了,怎么办?”“护士长,我的手被鱼刺扎破了,有事吗?”王克荣每天24小时开机,接听患者电话,为他们提供帮助。

护士长王克荣经常接听艾滋病患者的咨询电话

2006年,正准备结婚的小刘,被检测出HIV阳性后情绪低落。王克荣赶紧给他打电话,可小刘不接。她又赶紧发短信,终于小刘回短信:“我在河边,不想活了。”王克荣又发短信:“不要做傻事,想想自己的父母。”“要是非得死,也不差这几天,和我一起去一趟河南。”在王克荣的努力下,小刘去了河南,回来后变了主意。

“护士长,我不想死了!”在王克荣的帮助下,小刘和未婚妻如期举行了婚礼。后来他写信给王克荣:“是你挽救了我,如果没有你就没有现在的我,在我的心目中,你就跟我的妈妈一样,因为你给了我新的生命。”

2012年国庆节,小刘给王克荣发来短信:“护士长!今天早上,我妻子生了一个男孩,6斤,母子平安,谢谢你!”

多次去艾滋病高发区

从2002年8月,红丝带之家在河南一个艾滋病高发村建立医疗点,王克荣14次到这里,每次去都是周五晚上出发,周一返回医院上班。在她和同事的努力下,村民了解到如何预防艾滋病,不再焦虑羞涩,会大大方方索要安全套;女患者也掌握了月经血的处理方法。当年艾滋病高发村死亡人数明显下降,从原来每年上百下降到十几个至几个。

红丝带之家工作人员李兴旺秘书长、办公室主任王克荣、秘书韩晶在一起商量工作

从2001年起,王克荣走遍全国艾滋病高发区。她还在全国培训艾滋病基层护理人员万余人。如今,在王克荣的影响下,她的丈夫、女儿都成为艾滋病工作志愿者,而红丝带之家的志愿者也发展到上千人。

北京榜样官方网站:http://bjby.bjwmb.gov.cn,咨询电话:65661566。

当前位置: 首页 >  北京榜样 >  往届回顾 >  2014年 >  7月 >  第二周榜单
[敬业奉献]让艾滋病患者获得人间温暖——记北京地坛医院红丝带之家护士长王克荣
首都文明网 2014-07-14

王克荣

一、简介

王克荣,女,1963年生,北京地坛医院红丝带之家护士长。她从事医护工作30年,接触过20多种传染病;她的手机存有700多个艾滋病患者的电话,并深得患者的信任,被称为“王姐”;她走遍全国艾滋病重点高发区,培训艾滋病基层护理员万余人,培养了大批艾滋病志愿者和同伴教育员;她总结了一套适合中国国情的艾滋病门诊护理模式。

二、主要事迹

让艾滋病患者获得人间温暖——记北京地坛医院红丝带之家护士长王克荣

1984年,王克荣从北京护士学校毕业,分配时老师找到当时的团支部书记王克荣,说:“传染病医院需要2名护士,你考虑一下。”王克荣没有犹豫,来到北京地坛医院报到。

她先后护理过肝炎、痢疾、水痘、麻疹、伤寒等20多种传染病患者,一干就是30年。

开始接触艾滋病人

1987年,北京地坛医院开始收治艾滋病患者,当时大家谈虎色变,处于一种恐惧状态;每次进病房时,就会用帽子、口罩、隔离衣“武装”自己。

1997年3月,王克荣开始艾滋病护理工作,她也有一个克服恐惧的过程。第一位患者是山西老李。老李的妻子说,老李在一所炼钢厂工作,在一次爆炸事故中,为救同事和设备被严重烧伤。在后来的输血治疗中,不幸感染了艾滋病。王克荣看着眼前容貌变形的老李,敬佩油然而生。

和老李同期,住院的还有位女艾滋病患者,虽然挺有钱,但亲朋好友都躲避她。王克荣就常到房间,和她聊聊天;下班后,还帮她买东西。有一次,女患者想吃西红柿。王克荣买来时,女患者执意要给200元钱,说:“快六一了,给孩子买个礼物。”王克荣谢绝了,那时这相当一个月的奖金。不久,女患者去世了,她留下遗嘱,感谢王克荣的照顾,并捐献遗体供医学研究。

王克荣从接触中,逐渐走近了艾滋病患者,对艾滋病也有了更深的认识。她暗下决心,要多做工作。

发扬南丁格尔精神

2002年,王克荣到英国伦敦晨曦医院学习一个月。她两次来到南丁格尔纪念馆,感受护士鼻祖“人道,博爱,奉献”的崇高精神。她边看边流泪,深深被这位伟大女性的事迹感动。

王克荣与医生们交流 

回国后,她将英国的艾滋病护理,结合国内的实际医疗状况,总结出新的艾滋病门诊护理模式。即:艾滋病患者生理支持监测——心理情感支持——社区关怀管理的护理模式。这种护理模式改变了传统的医院艾滋病门诊护理模式,护士在承担治疗任务的同时,还履行教育、管理、咨询、培训等职责,成为密切联系医师、药师、心理咨询师和社会志愿者的核心。在这种护理模式下,艾滋病患者在接受治疗的同时,还得到心理支持、药物使用、家庭护理、社会救助、同伴教育等多个方面的帮助。

王克荣与患者交流

治疗艾滋病,首先要减轻患者心理压力。为此,王克荣想了许多办法,她和同事通过郊游、座谈会等活动,让病人放松心情。

2001年,有个河南乡村女教师,突然拿个包袱来找王克荣,说:“护士长,我不走了,丈夫和我离婚了,家没了。红丝带(医院艾滋病关怀组织)就是我的家,你就是我的亲人。”

王克荣当时懵了,“医院可不能当家啊,再说我一家三口屋子才十几平米……”情急之下,她给志愿者和丈夫打电话。经两个休息日联系,总算把女教师安排在一个小公司做杂务,并解决了食宿。

2002年,一次聚餐时,患者小李指着自己的饭盒说:“护士长,我不吃肉。”王克荣没有犹豫,夹起饭盒里的肉就吃。小李惊呆了:“护士长,我家人都做不到!”王克荣笑着说:“这样做,是为了告诉大家消化道不传播艾滋病。”

2007年,刚刚怀孕的农村妇女小贾却高兴不起来,因为她被确诊为HIV阳性。小贾十分恐惧,因为医生劝她把孩子打掉,可小贾知道:没有了孩子,丈夫就会和她离婚。她不想失去这个家。

小贾找王克荣想办法。王克荣就请医生制定了母婴阻断干预方案,并为小贾提供了护理支持。孩子顺利出世后13个月,监测结果显示孩子非常健康。

小贾对王克荣说:“如果没有你,我就没有了家,我们也没有这么健康的宝宝。我一定好好活着,报答大家和社会!”

用手机来拯救生命

王克荣的手机存有700多个艾滋病患者的电话。“王姐,我的安全套破了,怎么办?”“护士长,我的手被鱼刺扎破了,有事吗?”王克荣每天24小时开机,接听患者电话,为他们提供帮助。

护士长王克荣经常接听艾滋病患者的咨询电话

2006年,正准备结婚的小刘,被检测出HIV阳性后情绪低落。王克荣赶紧给他打电话,可小刘不接。她又赶紧发短信,终于小刘回短信:“我在河边,不想活了。”王克荣又发短信:“不要做傻事,想想自己的父母。”“要是非得死,也不差这几天,和我一起去一趟河南。”在王克荣的努力下,小刘去了河南,回来后变了主意。

“护士长,我不想死了!”在王克荣的帮助下,小刘和未婚妻如期举行了婚礼。后来他写信给王克荣:“是你挽救了我,如果没有你就没有现在的我,在我的心目中,你就跟我的妈妈一样,因为你给了我新的生命。”

2012年国庆节,小刘给王克荣发来短信:“护士长!今天早上,我妻子生了一个男孩,6斤,母子平安,谢谢你!”

多次去艾滋病高发区

从2002年8月,红丝带之家在河南一个艾滋病高发村建立医疗点,王克荣14次到这里,每次去都是周五晚上出发,周一返回医院上班。在她和同事的努力下,村民了解到如何预防艾滋病,不再焦虑羞涩,会大大方方索要安全套;女患者也掌握了月经血的处理方法。当年艾滋病高发村死亡人数明显下降,从原来每年上百下降到十几个至几个。

红丝带之家工作人员李兴旺秘书长、办公室主任王克荣、秘书韩晶在一起商量工作

从2001年起,王克荣走遍全国艾滋病高发区。她还在全国培训艾滋病基层护理人员万余人。如今,在王克荣的影响下,她的丈夫、女儿都成为艾滋病工作志愿者,而红丝带之家的志愿者也发展到上千人。

北京榜样官方网站:http://bjby.bjwmb.gov.cn,咨询电话:656615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