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志娟
一、人物介绍
张志娟,女,1979年9月出生,天康戒毒康复所戒毒民警。
张志娟带团队总结出“蒲公英三期五位一体”靶向戒治体系,累计为900多名康复人员戒治。她开发了“一日内观”、国学戒毒等特色课程,《成瘾者夫妻沟通团体治疗项目》经30多对夫妻体验成为优秀矫治项目。疫情中她通过个体团体疏导、正念冥想等开展心理救援,帮助戒毒人员战胜心魔。
二、主要事迹
借助传统智慧帮戒毒人员战胜“心魔”
张志娟积极探索戒毒康复人员教育矫治工作规律,以科学理论为指导,探索形成一套科学“蒲公英三期五位一体”靶向戒治体系,组织编写《心理戒毒手册》等各类指导手册,累计为近900余名康复人员开展靶向戒治,取得良好戒治效果和社会效果。撰写多篇论文并刊登在省部级刊物,2015年《走出阴霾、接纳自我》一文在国家禁毒委员会办公室主编《全国社区戒毒社区康复优秀教案作品汇编》中荣获二等奖;积极探索符合康复人员实际戒治项目,牵头负责的《成瘾者夫妻沟通团体治疗项目》被评选为优秀矫治项目。在疫情防控期间,积极参加执勤任务,提高疫情防控形势下戒治工作深度和广度;发挥心理专长,对一线民警开展心理减压, 被民警称为心理卫士。
对于身体已经脱毒的戒毒人员来说,如何成功战胜“心魔”、长期保持操守是更为根本和复杂的问题。在远离北京市区的大兴,坐落着一所公益性戒毒机构——北京市天康戒毒康复所,在这里,戒毒民警张志娟已经默默耕耘了8个年头。8年时间里,作为穿警服的心理咨询师,她凭借扎实的理论功底和出色的业务能力,帮助一个又一个吸毒人员成功摆脱“心瘾”,顺利回归家庭。
家庭治疗让心灵有皈依
作为全国八家戒毒康复试点单位之一,天康戒毒康复所的主要接收对象为社会自愿戒毒人员,他们在这里接受科学戒治,完成自我蜕变,努力回归家庭和社会。2013年,张志娟来到天康所,成为一名戒毒民警。一头利落短发,讲话声音温和,不急不躁,张志娟仿佛天然就能给人以信赖感。作为年轻的女性心理咨询师,张志娟很快便拉近了与吸毒人员的距离——他们愿意对她敞开心扉。
张志娟(右一)对自愿戒毒人员进行个别访谈
张志娟(左一)对自愿戒毒康复人员开展生物反馈训练
李某28岁,却已是“老烟枪”——吸食冰毒9年,多次自戒复吸。作为家中独子,他懒惰成性,以自我为中心,对妻子不管不顾。面对这样一个“难缠户”,张志娟努力寻找他的软肋和突破口。来到天康戒毒所后,李某表现出了一贯的消极被动,张志娟便多次找他谈话,试图通过语言中的蛛丝马迹寻找戒治方法。在一次团体活动中,李某称“很想与媳妇儿沟通”。这句话看似无意,却让张志娟很欣慰,“既然他有改变的意愿,这事儿就好办。”
张志娟与自愿戒毒人员家属开展家庭治疗
张志娟鼓励李某加入萨提亚团体辅导活动——这是天康所引入的团体辅导方式,专门针对成瘾夫妻开展团体活动。“成瘾人员在戒毒过程中,经常发生夫妻争吵甚至动手情况,引发其情绪失控,导致复吸。而其因长期吸毒,又会引发经济、家庭关系和社会功能等方面危机。同时,家属长期背负压力,无处释放,普遍有压抑感和无力感。”自2015年起,张志娟和团队探索开展成瘾人员夫妻沟通团体,截至目前,共有30多对夫妻参加团体训练,效果明显。
在最后一次团体“共绘未来”活动中,李某和妻子在一张白纸上绘制出了他们的理想家庭生活:一轮初升的太阳、河流、果树、草地……在整个绘画过程中,李某一直安静地陪着妻子,全身心地投入活动。在最后陈述环节,李某动情地流下了泪水。
这次活动结束后,张志娟组织成员进行了家庭环境量表、90项症状清单量表测试。结果显示,李某在家庭环境量表中的情感表达维度显著提高,在90项症状清单量表中的焦虑和敌对维度得到改善。
张志娟在调查中发现,在促使成瘾人员保持操守的诸多社会支持系统中,近70%的成瘾者认为家庭支持排在第一位。在随后的研究中,她还发现,家庭为成瘾人员提供了情感支持和戒治动力,回归社会后,家庭依然是最主要的人际关系和情感归属。为此,张志娟和成瘾人员家庭一起,强化家庭的正性功能,在夫妻沟通团体的基础上,探索开展了针对成瘾父母的家属团体。
心理辅导为戒毒人员点心灯
“家属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经历了成瘾者因为吸毒带来的各种折磨,饱受着心理摧残,作为心理咨询师,我要帮助他们化解抑郁情绪,走出心理阴影……”“小根(戒毒人员)一天天进步,向我打开了心扉,也不再对妻子恶语相向,这让我很欣慰……”翻开张志娟的工作日记,厚厚的几大本密密麻麻记载着戒治人员的表现、心路历程和自己工作所感所悟。“因为毒魔,他们失去了事业、家庭和健康。看到他们无助的眼神和面孔,我下决心要和同事们一起帮助他们克服困境,回归社会。”张志娟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做的。
大学毕业的王某是一家公司的白领,生活美满幸福。但沾染毒品后,一切都灰飞烟灭了。痛不欲生的王某来到了天康戒毒所,张志娟对她进行心理测试,结果显示王某存在抑郁倾向。张志娟随即对王某开展了心理咨询。她让王某打开心扉,诉说内心的压抑与愤怒。在不断向张志娟诉说情感经历的过程中,王某逐步恢复了平静,并开始认真反思过去。在张志娟的督导和鼓励下,王某一步步完成了心理辅导计划,整个人变得积极阳光起来。经过半年的康复咨询,王某回归社会,开始了全新的生活。“感谢您,感谢天康,让我重新找到了自己,让我有了勇气去面对过去和开始新生活。我现在才真正感觉到了发自内心的喜悦和幸福,谢谢您。”看到王某发来的微信,张志娟由衷地感到高兴,也更加认识到自己工作的意义和价值所在。
科学戒治共克疫情时艰
2020年,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张志娟发挥专业优势,迅速成立心理援助工作队,通过行为观察、个别访谈、量表测量等多种方式,全面了解康复人员心理动态,排查不稳定因素。针对个别戒毒康复人员情绪不稳定、患病康复人员对自己身体担心、戒毒信心不强等心理问题,迅速制定封闭期间的教育戒治计划;她牵头制定“一主线多举措促戒毒”工作机制,以稳定戒毒康复人员的情绪作为主线,通过个体疏导、团体辅导、正念冥想、绘画讲故事、微信正能量文章分享、运动健身等多种戒治方式,帮助康复人员建立积极正向的情绪,坚定戒毒康复人员戒毒信念;积极把课堂讲解、个体咨询、团体活动和制作手机H5学习资料促进自学等形式结合起来,有效提高戒治工作的深度和广度,与戒毒康复人员共克时艰,科学战疫。同时,她还发挥自身心理专长,给封闭执勤民警推荐心理书籍、开展心理减压,确保同志们的持续战斗力,大家都称赞她是封闭区里称职的心理卫士。
张志娟(左二)和同事一起探讨戒毒工作
张志娟(左一)和同事正在讨论戒毒工作
工作中,张志娟带领科室同事,潜心研究戒毒规律,创新戒毒方法,总结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蒲公英三期五位一体”戒毒康复靶向戒治体系,已累计为近900余名康复人员开展戒治;带领团队开发阳光运动智能管理系统,建立“一人一环一处方”的运动训练模式;总结“七诊合一”心理咨询工作法,做到心理问题及时、有效的干预,建立真诚信任,帮助戒毒人员逐步走上自我觉醒、自主戒断、自信生活的道路;开发了“一日内观”、国学戒毒等特色课程,运用传统文化智慧引领戒毒;与同事们共同开发了“与爱同行——家庭帮扶项目”,使康复人员家属成为其坚实后盾和情感支柱,系统助推戒毒人员走出阴霾,由其负责的《成瘾者夫妻沟通团体治疗项目》被作为优秀矫治项目以访谈形式向8个省市进行展示,受到一致好评;牵头与北京大学合作开发了蒲公英戒毒APP“小英助手”模块,利用大数据分析,结合新媒体传播方式,探索以远程督导的方式对康复人员进行防复吸督导,提高了戒毒工作的精准性和有效性,基于该项目总结的对吸毒人员进行复吸检测的方法和系统,已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
张志娟组织编写了《心理戒毒手册》、《个别谈话指导手册》等各类指导手册10余本,与中科院心理研究所合作开发了《个人复吸风险点》、《复吸高危与保护性因素》等量表。她撰写的10余篇戒毒论文和戒治个案在省部级期刊上发表,其中参与编写的《戒毒与康复》一书由北京日报出版社出版,面向社会公开发行。参与撰写的《K.O“心瘾”毒品成瘾者家属蝶变记》一文在《法律与生活》刊登;教案作品《走出阴霾、接纳自我》刊登在国家禁毒委员会办公室主编的《全国社区戒毒社区康复优秀教案作品汇编》中,并获二等奖;参加中国药物滥用防治协会第十六届学术会议,撰写的论文获青年优秀论文三等奖。
张志娟团队戒毒工作被中央电视台、法制日报等主流媒体专题报道多次,受到来自美国、日本、意大利等20余个国家及国际组织的高度评价和充分肯定。
张志娟荣获北京市先进工作者、北京市人民满意的公务员荣誉称号
张志娟说自己只是戒毒民警中的一小份子,“希望以我的绵薄之力,为戒毒人员点一盏心灯”。通过不断努力,她先后被授予“全国司法行政戒毒先进个人”“北京市先进工作者”“北京市人民满意的公务员”“北京市禁毒先进个人”“首都监狱戒毒卫士”等荣誉称号,2019年6月,她的工作室被命名为“张志娟工作室”。
张志娟
一、人物介绍
张志娟,女,1979年9月出生,天康戒毒康复所戒毒民警。
张志娟带团队总结出“蒲公英三期五位一体”靶向戒治体系,累计为900多名康复人员戒治。她开发了“一日内观”、国学戒毒等特色课程,《成瘾者夫妻沟通团体治疗项目》经30多对夫妻体验成为优秀矫治项目。疫情中她通过个体团体疏导、正念冥想等开展心理救援,帮助戒毒人员战胜心魔。
二、主要事迹
借助传统智慧帮戒毒人员战胜“心魔”
张志娟积极探索戒毒康复人员教育矫治工作规律,以科学理论为指导,探索形成一套科学“蒲公英三期五位一体”靶向戒治体系,组织编写《心理戒毒手册》等各类指导手册,累计为近900余名康复人员开展靶向戒治,取得良好戒治效果和社会效果。撰写多篇论文并刊登在省部级刊物,2015年《走出阴霾、接纳自我》一文在国家禁毒委员会办公室主编《全国社区戒毒社区康复优秀教案作品汇编》中荣获二等奖;积极探索符合康复人员实际戒治项目,牵头负责的《成瘾者夫妻沟通团体治疗项目》被评选为优秀矫治项目。在疫情防控期间,积极参加执勤任务,提高疫情防控形势下戒治工作深度和广度;发挥心理专长,对一线民警开展心理减压, 被民警称为心理卫士。
对于身体已经脱毒的戒毒人员来说,如何成功战胜“心魔”、长期保持操守是更为根本和复杂的问题。在远离北京市区的大兴,坐落着一所公益性戒毒机构——北京市天康戒毒康复所,在这里,戒毒民警张志娟已经默默耕耘了8个年头。8年时间里,作为穿警服的心理咨询师,她凭借扎实的理论功底和出色的业务能力,帮助一个又一个吸毒人员成功摆脱“心瘾”,顺利回归家庭。
家庭治疗让心灵有皈依
作为全国八家戒毒康复试点单位之一,天康戒毒康复所的主要接收对象为社会自愿戒毒人员,他们在这里接受科学戒治,完成自我蜕变,努力回归家庭和社会。2013年,张志娟来到天康所,成为一名戒毒民警。一头利落短发,讲话声音温和,不急不躁,张志娟仿佛天然就能给人以信赖感。作为年轻的女性心理咨询师,张志娟很快便拉近了与吸毒人员的距离——他们愿意对她敞开心扉。
张志娟(右一)对自愿戒毒人员进行个别访谈
张志娟(左一)对自愿戒毒康复人员开展生物反馈训练
李某28岁,却已是“老烟枪”——吸食冰毒9年,多次自戒复吸。作为家中独子,他懒惰成性,以自我为中心,对妻子不管不顾。面对这样一个“难缠户”,张志娟努力寻找他的软肋和突破口。来到天康戒毒所后,李某表现出了一贯的消极被动,张志娟便多次找他谈话,试图通过语言中的蛛丝马迹寻找戒治方法。在一次团体活动中,李某称“很想与媳妇儿沟通”。这句话看似无意,却让张志娟很欣慰,“既然他有改变的意愿,这事儿就好办。”
张志娟与自愿戒毒人员家属开展家庭治疗
张志娟鼓励李某加入萨提亚团体辅导活动——这是天康所引入的团体辅导方式,专门针对成瘾夫妻开展团体活动。“成瘾人员在戒毒过程中,经常发生夫妻争吵甚至动手情况,引发其情绪失控,导致复吸。而其因长期吸毒,又会引发经济、家庭关系和社会功能等方面危机。同时,家属长期背负压力,无处释放,普遍有压抑感和无力感。”自2015年起,张志娟和团队探索开展成瘾人员夫妻沟通团体,截至目前,共有30多对夫妻参加团体训练,效果明显。
在最后一次团体“共绘未来”活动中,李某和妻子在一张白纸上绘制出了他们的理想家庭生活:一轮初升的太阳、河流、果树、草地……在整个绘画过程中,李某一直安静地陪着妻子,全身心地投入活动。在最后陈述环节,李某动情地流下了泪水。
这次活动结束后,张志娟组织成员进行了家庭环境量表、90项症状清单量表测试。结果显示,李某在家庭环境量表中的情感表达维度显著提高,在90项症状清单量表中的焦虑和敌对维度得到改善。
张志娟在调查中发现,在促使成瘾人员保持操守的诸多社会支持系统中,近70%的成瘾者认为家庭支持排在第一位。在随后的研究中,她还发现,家庭为成瘾人员提供了情感支持和戒治动力,回归社会后,家庭依然是最主要的人际关系和情感归属。为此,张志娟和成瘾人员家庭一起,强化家庭的正性功能,在夫妻沟通团体的基础上,探索开展了针对成瘾父母的家属团体。
心理辅导为戒毒人员点心灯
“家属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经历了成瘾者因为吸毒带来的各种折磨,饱受着心理摧残,作为心理咨询师,我要帮助他们化解抑郁情绪,走出心理阴影……”“小根(戒毒人员)一天天进步,向我打开了心扉,也不再对妻子恶语相向,这让我很欣慰……”翻开张志娟的工作日记,厚厚的几大本密密麻麻记载着戒治人员的表现、心路历程和自己工作所感所悟。“因为毒魔,他们失去了事业、家庭和健康。看到他们无助的眼神和面孔,我下决心要和同事们一起帮助他们克服困境,回归社会。”张志娟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做的。
大学毕业的王某是一家公司的白领,生活美满幸福。但沾染毒品后,一切都灰飞烟灭了。痛不欲生的王某来到了天康戒毒所,张志娟对她进行心理测试,结果显示王某存在抑郁倾向。张志娟随即对王某开展了心理咨询。她让王某打开心扉,诉说内心的压抑与愤怒。在不断向张志娟诉说情感经历的过程中,王某逐步恢复了平静,并开始认真反思过去。在张志娟的督导和鼓励下,王某一步步完成了心理辅导计划,整个人变得积极阳光起来。经过半年的康复咨询,王某回归社会,开始了全新的生活。“感谢您,感谢天康,让我重新找到了自己,让我有了勇气去面对过去和开始新生活。我现在才真正感觉到了发自内心的喜悦和幸福,谢谢您。”看到王某发来的微信,张志娟由衷地感到高兴,也更加认识到自己工作的意义和价值所在。
科学戒治共克疫情时艰
2020年,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张志娟发挥专业优势,迅速成立心理援助工作队,通过行为观察、个别访谈、量表测量等多种方式,全面了解康复人员心理动态,排查不稳定因素。针对个别戒毒康复人员情绪不稳定、患病康复人员对自己身体担心、戒毒信心不强等心理问题,迅速制定封闭期间的教育戒治计划;她牵头制定“一主线多举措促戒毒”工作机制,以稳定戒毒康复人员的情绪作为主线,通过个体疏导、团体辅导、正念冥想、绘画讲故事、微信正能量文章分享、运动健身等多种戒治方式,帮助康复人员建立积极正向的情绪,坚定戒毒康复人员戒毒信念;积极把课堂讲解、个体咨询、团体活动和制作手机H5学习资料促进自学等形式结合起来,有效提高戒治工作的深度和广度,与戒毒康复人员共克时艰,科学战疫。同时,她还发挥自身心理专长,给封闭执勤民警推荐心理书籍、开展心理减压,确保同志们的持续战斗力,大家都称赞她是封闭区里称职的心理卫士。
张志娟(左二)和同事一起探讨戒毒工作
张志娟(左一)和同事正在讨论戒毒工作
工作中,张志娟带领科室同事,潜心研究戒毒规律,创新戒毒方法,总结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蒲公英三期五位一体”戒毒康复靶向戒治体系,已累计为近900余名康复人员开展戒治;带领团队开发阳光运动智能管理系统,建立“一人一环一处方”的运动训练模式;总结“七诊合一”心理咨询工作法,做到心理问题及时、有效的干预,建立真诚信任,帮助戒毒人员逐步走上自我觉醒、自主戒断、自信生活的道路;开发了“一日内观”、国学戒毒等特色课程,运用传统文化智慧引领戒毒;与同事们共同开发了“与爱同行——家庭帮扶项目”,使康复人员家属成为其坚实后盾和情感支柱,系统助推戒毒人员走出阴霾,由其负责的《成瘾者夫妻沟通团体治疗项目》被作为优秀矫治项目以访谈形式向8个省市进行展示,受到一致好评;牵头与北京大学合作开发了蒲公英戒毒APP“小英助手”模块,利用大数据分析,结合新媒体传播方式,探索以远程督导的方式对康复人员进行防复吸督导,提高了戒毒工作的精准性和有效性,基于该项目总结的对吸毒人员进行复吸检测的方法和系统,已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
张志娟组织编写了《心理戒毒手册》、《个别谈话指导手册》等各类指导手册10余本,与中科院心理研究所合作开发了《个人复吸风险点》、《复吸高危与保护性因素》等量表。她撰写的10余篇戒毒论文和戒治个案在省部级期刊上发表,其中参与编写的《戒毒与康复》一书由北京日报出版社出版,面向社会公开发行。参与撰写的《K.O“心瘾”毒品成瘾者家属蝶变记》一文在《法律与生活》刊登;教案作品《走出阴霾、接纳自我》刊登在国家禁毒委员会办公室主编的《全国社区戒毒社区康复优秀教案作品汇编》中,并获二等奖;参加中国药物滥用防治协会第十六届学术会议,撰写的论文获青年优秀论文三等奖。
张志娟团队戒毒工作被中央电视台、法制日报等主流媒体专题报道多次,受到来自美国、日本、意大利等20余个国家及国际组织的高度评价和充分肯定。
张志娟荣获北京市先进工作者、北京市人民满意的公务员荣誉称号
张志娟说自己只是戒毒民警中的一小份子,“希望以我的绵薄之力,为戒毒人员点一盏心灯”。通过不断努力,她先后被授予“全国司法行政戒毒先进个人”“北京市先进工作者”“北京市人民满意的公务员”“北京市禁毒先进个人”“首都监狱戒毒卫士”等荣誉称号,2019年6月,她的工作室被命名为“张志娟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