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北京榜样 >  往届回顾 >  2024年 >  5月 >  第一周榜单
[敬业奉献]张雷:科技成果让复杂事故快速处置不再难
首都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 2024-05-06
张磊

一、人物介绍

张雷,男,汉族,1974年9月出生,中共党员,北京市公安局交管局事故处理支队交通事故鉴定中队务技术三级主任。张雷同志立足一线岗位,理论结合实践,解决了我国道路交通安全的一些重大关键性技术难题。从15年,承担省部级以上科研课题7项,制定行业标准16 项,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1 项。作为国务院调查组专家多次参加交通事故的调查和认定工作,受公安部指派参加多起重大交通事故的调查和认定工作,确保了北京市的交通事故技术鉴定工作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同时,他受公安部指派和司法部邀请,累计培训全国交警和司法鉴定人8000余人次。有效提升了公安机关的公信力和服务社会的能力,维护了群众的合法权益,为规范我国道路交通事故办案和司法鉴定工作做出了突出贡献。

二、事迹介绍

张雷,男,1974年9月生,汉族,中共党员,工学博士后,高级工程师,现为北京市公安局公安交通管理局事故处理支队交通事故鉴定中队民警,警务技术三级主任。参加公安工作以来,先后荣立集体一等功1次、个人二等功1次、个人三等功1次、个人嘉奖5次;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1项;荣获“北京市有突出贡献人才”、“享受公安部部级津贴”、“北京榜样·政务服务之星”、“新京报·感动社区人物楷模”、“北京市公安局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担任国务院特大交通事故调查组专家、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CNAS)技术专家、司法部司法鉴定科学研究院能力验证技术专家、北京市司法鉴定执业人员能力评估考核专家、公安部部级津贴专家。他扎根基层,在交通事故处理一线岗位上,将所学知识与工作实际相结合,解决了我国道路交通安全的一些重大关键性技术难题,为规范我国道路交通事故办案和司法鉴定工作,提升公安机关和司法鉴定机构服务社会的能力,维护人民群众利益和社会公平正义,确保北京市交通事故处理和司法鉴定工作处于国内领先地位,做出了突出贡献。

张雷(右)实地勘察交通事故现场

清华大学博士后当交警!为啥?

2008年,张雷博士后出站,到北京交管局当了一名普通民警,成为全国交警系统第一位博士后。他放弃高校、科研所、大机关、大企业这些光鲜亮丽的工作,却选择了当交警,一干就是15年,很多人都不理解。张雷是学汽车工程专业的,经常和导师一起参与重大交通事故的调查分析,每当看到惨烈的现场无法查明原因、冰冷的尸体无法诉说冤情、死者家属满怀期盼的眼神又变成了绝望,张雷就会陷入深深的自责,心头隐隐作痛。谁能帮帮他们?谁能给生者一个真相?谁能还逝者一个清白?“到一线去!只有到一线去,才能发挥科技的真正作用,才能实现自己真正的价值,这个领域大有可为!”张雷的话掷地有声。

人命关天,能等吗?

冬日,京郊,岔路口,一辆轿车与一辆面包车发生事故导致乘客1死1伤。交通队委托鉴定两车的车速。张雷在受理此案时发现案情里并没有注明轿车的行驶方向,经询问后才知道,双方司机对轿车行驶方向存在巨大争议,轿车的行驶方向将决定“哪个司机”进监狱。张雷通过分析,判断车辆碰撞时在现场地面还应该留有轿车前轮两条较短的轮胎挫印,痕迹虽然小,但却是计算车速、进而判定车辆行驶方向的关键证据。有了破解思路,张雷立刻抓起电话急切地问“现场的痕迹还在吗?”“事发都好几天了,估计都没了,您想去现场看看吗,明天我去接您?”“来不及了,我现在就开车过去!”两个多小时后,张雷终于赶到现场。谢天谢地!大家惊喜地发现事故后下的大雪覆盖了路面。大家拨开了厚厚的积雪,果然找到了那两条10 厘米左右很不起眼的轮胎挫痕。凭借这“救命的痕迹”,张雷通过严密的推导计算,最终确定了事发时轿车是“直行”!在证据面前,面包车司机终于承认了违法事实,被判入狱,事故得到了妥善处理。

15年,张雷调查处理各类事故6万余例,出具各类鉴定报告2万余份,无一差错,这避免了多少个“轿车司机”蒙冤受难。为维护群众合法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提升公安机关公信力,消除社会不稳定因素,发挥了重要作用。

张雷鉴定事故责任

大才小用,知识都浪费了吧?

“学的知识,还能用上吗?”《环球人物》记者试探着问。“不是用不上,是根本不够用。”比如,一起电动三轮车事故,3死1伤。“究竟谁才是司机?需要综合痕迹、法医、车辆、力学、理化、DNA等各种技术手段,才能准确判定。”“你敢相信吗?开车的竟是9岁的儿童!”知识储备不仅全能派上用场,有时还捉襟见肘。“哪儿不行就赶紧学!”凭借一线的锤炼和不懈学习,张雷迅速成为国内知名的领域专家。用同事们的话说,他懂痕迹、懂法、懂法律,在紧急现场,他一个人就是一支队伍。

“要重视基础性工作,要真正服务于实战”。张雷就是凭着这样的“轴”劲和“傻”劲,一点一滴地积累基础数据、研究实战技术。入警以来,张雷承担省部级以上科研课题7项,主持和参加制定行业标准16 项。2020年享受公安部部级津贴,2023年被北京市委、市政府评为“北京市有突出贡献人才”。

紧急关头,敢不敢亮剑?

张雷研究交通事故处理工作

“监控录像能用来计算车速吗?”在一起酒驾案中,监控录像显示,撞车瞬间车辆的车速并不慢,可它究竟有多快?由于这起案件的事故现场过于复杂凌乱,利用传统的计算车速的方法无法对车速进行测算。张雷决定根据前期工作积累,利用视频图像对车速进行鉴定。最终鉴定车辆肇事时的车速在110.6~121.7公里/小时,远超70公里的限速。在此案的基础上,张雷及时将上述鉴定方法进行固化,主持制定了公共安全行业标准《基于视频图像的车辆行驶速度技术鉴定》并于2014年正式颁布实施,成为全国交通事故车速鉴定的主要方法。根据统计,北京、上海和天津使用该标准方法进行交通事故车速鉴定的比例均超过90%。

在外省发生的一起高速公路特大交通事故中,张雷作为国务院调查组专家,承担了该起事故查勘验的主要工作。面对大面积、不规则的各种痕迹,张雷运用创新技术使检验的准确性大大提高,保持了所有痕迹的完整性。这一创新在该起事故调查中发挥了关键作用,为查清事实、确定原因、认定责任提供了核心证据,受到了调查组的充分肯定。

都堵成这样啦,你们就不能快点?

晚高峰,4车相撞,几十处重要痕迹。对于这样的大现场,复工作通常需要“封路”至少1小时,造成的交通压力可想而知。张雷带领团队,使用自主研发的“道路交通事故快速处置系统”,仅用12分钟就完成了勘查。

交通拥堵是大城市普遍面临的痛点问题,也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交通事故是导致拥堵的重要原因,遇到事故,所有人都想说“你们交警能不能快点?赶紧清理现场,赶紧恢复交通!”“我们事故民警能做点什么呢?”经过深入研究,张雷发现时间主要是耽误在手工测量和手工绘图上,他从摄影测量技术中获得灵感,带领团队研发了“道路交通事故快速处置系统”。把“照相、测量、绘图”三者合而为一,实现了拍照后就可以直接清理现场、恢复交通,在路外将照片导入计算机,就能实现自动测量、自动出图。这项科研成果在全北京市得到应用,取得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面对群众的质疑,我们什么?

“我们怕的不应该是老百姓,应该是我们自己!”张雷有“两”:一怕工作中有失误;二怕事实没能查清楚。要想不怕,就必须不断提升自身素质和能力。“别怕事儿小,要把事儿做好、做扎实”“每一件小事、每一个小小变化就像微积分一样,累积起来就能发生深远的质变”。

为提高北京市事故办案和鉴定服务的质量,张雷建立了紧急联动响应机制和专案督办制度。为提升窗口服务水平,张雷提出“复核访”工作理念和“三见面”接访模式,提前化解各种矛盾。受公安部指派和司法部邀请,张雷累计培训全国交警和司法鉴定人8000 余人次,有效提升了他们的业务能力和服务水平。

张雷运用三维激光比对技术进行事故鉴定

当交警,你后悔了吗?

39岁那年,张雷被查出患了肺癌,手术后,经过积极治疗,张雷又重回岗位,他依旧是那个在疑难中“抽丝剥茧”还原真相的“定海神针”。当记者问“有没有后悔当交警?”张雷说:“没有后悔,只有愧疚。工作是我喜欢干的,也取得了一些成绩,而且还帮助到了很多人,我很高兴啊,为什么要后悔?我愧疚的是对家人,尤其是我的妻子,她为我牺牲的太多了!”

2023年,张雷扎根基层、爱岗敬业、开拓创新、服务社会的先进事迹被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学习强国、环球人物、人民网、人民公安报、光明网、中国新闻网、中国青年网、中国警察网等160多家媒体广泛报道。“清华博士后当交警”系列专题报道相继冲上微博、百度、头条三大热搜,仅微博的阅读量就超过1.5亿次。媒体的广泛报道不仅让人们看到了张雷务实求真的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和榜样精神,更让年轻人看到了淡泊名利、甘于奉献、践行价值的初心闪耀。2023年,张雷被评为“北京市有突出贡献人才”“北京榜样·最美警察”“北京榜样·政务服务之星”“新京报·感动社区人物楷模”。

“民之忧我之忧,民之福我之乐”。张雷十五年如一日的砥砺坚持,在平凡的岗位上,解民生之忧,谋民生之利,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初心不忘,方得始终。高学历和高知识只是他人生的开始,把所学所长转化为社会进步、群众福祉才是他成功的追求。

当前位置: 首页 >  北京榜样 >  往届回顾 >  2024年 >  5月 >  第一周榜单
[敬业奉献]张雷:科技成果让复杂事故快速处置不再难
首都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 2024-05-06
张磊

一、人物介绍

张雷,男,汉族,1974年9月出生,中共党员,北京市公安局交管局事故处理支队交通事故鉴定中队务技术三级主任。张雷同志立足一线岗位,理论结合实践,解决了我国道路交通安全的一些重大关键性技术难题。从15年,承担省部级以上科研课题7项,制定行业标准16 项,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1 项。作为国务院调查组专家多次参加交通事故的调查和认定工作,受公安部指派参加多起重大交通事故的调查和认定工作,确保了北京市的交通事故技术鉴定工作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同时,他受公安部指派和司法部邀请,累计培训全国交警和司法鉴定人8000余人次。有效提升了公安机关的公信力和服务社会的能力,维护了群众的合法权益,为规范我国道路交通事故办案和司法鉴定工作做出了突出贡献。

二、事迹介绍

张雷,男,1974年9月生,汉族,中共党员,工学博士后,高级工程师,现为北京市公安局公安交通管理局事故处理支队交通事故鉴定中队民警,警务技术三级主任。参加公安工作以来,先后荣立集体一等功1次、个人二等功1次、个人三等功1次、个人嘉奖5次;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1项;荣获“北京市有突出贡献人才”、“享受公安部部级津贴”、“北京榜样·政务服务之星”、“新京报·感动社区人物楷模”、“北京市公安局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担任国务院特大交通事故调查组专家、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CNAS)技术专家、司法部司法鉴定科学研究院能力验证技术专家、北京市司法鉴定执业人员能力评估考核专家、公安部部级津贴专家。他扎根基层,在交通事故处理一线岗位上,将所学知识与工作实际相结合,解决了我国道路交通安全的一些重大关键性技术难题,为规范我国道路交通事故办案和司法鉴定工作,提升公安机关和司法鉴定机构服务社会的能力,维护人民群众利益和社会公平正义,确保北京市交通事故处理和司法鉴定工作处于国内领先地位,做出了突出贡献。

张雷(右)实地勘察交通事故现场

清华大学博士后当交警!为啥?

2008年,张雷博士后出站,到北京交管局当了一名普通民警,成为全国交警系统第一位博士后。他放弃高校、科研所、大机关、大企业这些光鲜亮丽的工作,却选择了当交警,一干就是15年,很多人都不理解。张雷是学汽车工程专业的,经常和导师一起参与重大交通事故的调查分析,每当看到惨烈的现场无法查明原因、冰冷的尸体无法诉说冤情、死者家属满怀期盼的眼神又变成了绝望,张雷就会陷入深深的自责,心头隐隐作痛。谁能帮帮他们?谁能给生者一个真相?谁能还逝者一个清白?“到一线去!只有到一线去,才能发挥科技的真正作用,才能实现自己真正的价值,这个领域大有可为!”张雷的话掷地有声。

人命关天,能等吗?

冬日,京郊,岔路口,一辆轿车与一辆面包车发生事故导致乘客1死1伤。交通队委托鉴定两车的车速。张雷在受理此案时发现案情里并没有注明轿车的行驶方向,经询问后才知道,双方司机对轿车行驶方向存在巨大争议,轿车的行驶方向将决定“哪个司机”进监狱。张雷通过分析,判断车辆碰撞时在现场地面还应该留有轿车前轮两条较短的轮胎挫印,痕迹虽然小,但却是计算车速、进而判定车辆行驶方向的关键证据。有了破解思路,张雷立刻抓起电话急切地问“现场的痕迹还在吗?”“事发都好几天了,估计都没了,您想去现场看看吗,明天我去接您?”“来不及了,我现在就开车过去!”两个多小时后,张雷终于赶到现场。谢天谢地!大家惊喜地发现事故后下的大雪覆盖了路面。大家拨开了厚厚的积雪,果然找到了那两条10 厘米左右很不起眼的轮胎挫痕。凭借这“救命的痕迹”,张雷通过严密的推导计算,最终确定了事发时轿车是“直行”!在证据面前,面包车司机终于承认了违法事实,被判入狱,事故得到了妥善处理。

15年,张雷调查处理各类事故6万余例,出具各类鉴定报告2万余份,无一差错,这避免了多少个“轿车司机”蒙冤受难。为维护群众合法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提升公安机关公信力,消除社会不稳定因素,发挥了重要作用。

张雷鉴定事故责任

大才小用,知识都浪费了吧?

“学的知识,还能用上吗?”《环球人物》记者试探着问。“不是用不上,是根本不够用。”比如,一起电动三轮车事故,3死1伤。“究竟谁才是司机?需要综合痕迹、法医、车辆、力学、理化、DNA等各种技术手段,才能准确判定。”“你敢相信吗?开车的竟是9岁的儿童!”知识储备不仅全能派上用场,有时还捉襟见肘。“哪儿不行就赶紧学!”凭借一线的锤炼和不懈学习,张雷迅速成为国内知名的领域专家。用同事们的话说,他懂痕迹、懂法、懂法律,在紧急现场,他一个人就是一支队伍。

“要重视基础性工作,要真正服务于实战”。张雷就是凭着这样的“轴”劲和“傻”劲,一点一滴地积累基础数据、研究实战技术。入警以来,张雷承担省部级以上科研课题7项,主持和参加制定行业标准16 项。2020年享受公安部部级津贴,2023年被北京市委、市政府评为“北京市有突出贡献人才”。

紧急关头,敢不敢亮剑?

张雷研究交通事故处理工作

“监控录像能用来计算车速吗?”在一起酒驾案中,监控录像显示,撞车瞬间车辆的车速并不慢,可它究竟有多快?由于这起案件的事故现场过于复杂凌乱,利用传统的计算车速的方法无法对车速进行测算。张雷决定根据前期工作积累,利用视频图像对车速进行鉴定。最终鉴定车辆肇事时的车速在110.6~121.7公里/小时,远超70公里的限速。在此案的基础上,张雷及时将上述鉴定方法进行固化,主持制定了公共安全行业标准《基于视频图像的车辆行驶速度技术鉴定》并于2014年正式颁布实施,成为全国交通事故车速鉴定的主要方法。根据统计,北京、上海和天津使用该标准方法进行交通事故车速鉴定的比例均超过90%。

在外省发生的一起高速公路特大交通事故中,张雷作为国务院调查组专家,承担了该起事故查勘验的主要工作。面对大面积、不规则的各种痕迹,张雷运用创新技术使检验的准确性大大提高,保持了所有痕迹的完整性。这一创新在该起事故调查中发挥了关键作用,为查清事实、确定原因、认定责任提供了核心证据,受到了调查组的充分肯定。

都堵成这样啦,你们就不能快点?

晚高峰,4车相撞,几十处重要痕迹。对于这样的大现场,复工作通常需要“封路”至少1小时,造成的交通压力可想而知。张雷带领团队,使用自主研发的“道路交通事故快速处置系统”,仅用12分钟就完成了勘查。

交通拥堵是大城市普遍面临的痛点问题,也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交通事故是导致拥堵的重要原因,遇到事故,所有人都想说“你们交警能不能快点?赶紧清理现场,赶紧恢复交通!”“我们事故民警能做点什么呢?”经过深入研究,张雷发现时间主要是耽误在手工测量和手工绘图上,他从摄影测量技术中获得灵感,带领团队研发了“道路交通事故快速处置系统”。把“照相、测量、绘图”三者合而为一,实现了拍照后就可以直接清理现场、恢复交通,在路外将照片导入计算机,就能实现自动测量、自动出图。这项科研成果在全北京市得到应用,取得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面对群众的质疑,我们什么?

“我们怕的不应该是老百姓,应该是我们自己!”张雷有“两”:一怕工作中有失误;二怕事实没能查清楚。要想不怕,就必须不断提升自身素质和能力。“别怕事儿小,要把事儿做好、做扎实”“每一件小事、每一个小小变化就像微积分一样,累积起来就能发生深远的质变”。

为提高北京市事故办案和鉴定服务的质量,张雷建立了紧急联动响应机制和专案督办制度。为提升窗口服务水平,张雷提出“复核访”工作理念和“三见面”接访模式,提前化解各种矛盾。受公安部指派和司法部邀请,张雷累计培训全国交警和司法鉴定人8000 余人次,有效提升了他们的业务能力和服务水平。

张雷运用三维激光比对技术进行事故鉴定

当交警,你后悔了吗?

39岁那年,张雷被查出患了肺癌,手术后,经过积极治疗,张雷又重回岗位,他依旧是那个在疑难中“抽丝剥茧”还原真相的“定海神针”。当记者问“有没有后悔当交警?”张雷说:“没有后悔,只有愧疚。工作是我喜欢干的,也取得了一些成绩,而且还帮助到了很多人,我很高兴啊,为什么要后悔?我愧疚的是对家人,尤其是我的妻子,她为我牺牲的太多了!”

2023年,张雷扎根基层、爱岗敬业、开拓创新、服务社会的先进事迹被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学习强国、环球人物、人民网、人民公安报、光明网、中国新闻网、中国青年网、中国警察网等160多家媒体广泛报道。“清华博士后当交警”系列专题报道相继冲上微博、百度、头条三大热搜,仅微博的阅读量就超过1.5亿次。媒体的广泛报道不仅让人们看到了张雷务实求真的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和榜样精神,更让年轻人看到了淡泊名利、甘于奉献、践行价值的初心闪耀。2023年,张雷被评为“北京市有突出贡献人才”“北京榜样·最美警察”“北京榜样·政务服务之星”“新京报·感动社区人物楷模”。

“民之忧我之忧,民之福我之乐”。张雷十五年如一日的砥砺坚持,在平凡的岗位上,解民生之忧,谋民生之利,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初心不忘,方得始终。高学历和高知识只是他人生的开始,把所学所长转化为社会进步、群众福祉才是他成功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