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延,男,汉族,1963年5月出生,致公党党员,北京工业大学教授,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焊接分会副主任,国际焊接学会技术委员会主席。李小延长期致力于国内外焊接行业的交流与实践,成为国际焊接学会历史上首位非欧美国家的技术委员主席。为推动我国环境友好焊接技术的发展,2005年参与制定了我国第一本无铅焊接技术路线图,2016年主编了中国焊接技术路线图,推动了中国焊接科技水平对亚洲和全球的超越。他还创建中国焊接青年委员会和焊接创新平台,促进中国焊接人才发展。
李小延先后就读于西安交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分别获得工学学士学位、工学博士学位和科学博士学位。他长期致力于国内外交流与实践,有力推动首都相关领域与世界的共同发展,成功实现中国焊接科技引领世界。
自1994年在北京参加有50多个成员国的国际焊接学会(IIW)第47届年会起,李小延博士认识到我国焊接科技与国际的差距,深感加速超越国际的责任。
80年代末,西方国家对我国进行制裁和封锁,几年后,我国才突破西方封锁,启动了与西班牙合资的鸭河口发电厂建设的国家重点工程。电厂耐热材料是当时国际上先进的P91/T91,国内对这种材料并不熟悉,更无相关的工艺基础。李小延刻苦钻研,精心试验,制定了电厂建设中这类材料焊接的全部工艺,突破国外技术,电厂稳定运行至今。
90年代中后期,与法国电力公司合作,开展来宾BOT电厂建设的相关工作,法国媒体报道了相关的成果。新世纪初,在芬兰开展欧盟项目X-FAT的相关研究,应用于欧洲十几家公司。芬兰两家报纸报道了相关研究成果,李小延也同时获得了芬兰科学博士学位。成为了中国及国际焊接领域唯一拥有两个博士学位的专家。
为推动我国环境友好焊接技术的发展,2005年参与制定了我国第一本无铅焊接技术路线图,2016年主编了中国焊接技术路线图。
为促进焊接人才的国际化,李小延1995年赴欧洲焊接协会(EWF)总部所在地葡萄牙焊接与质量研究所(ISQ)交流,参与创办中葡北京焊接培训与认证中心,葡萄牙驻华使参加成立仪式。这是我国这一领域的第一次国际培训与人员认证。
为利用国际先进技术,实现快速追赶,李小延1996年引欧洲承压承温装置状态评估与寿命预测技术,并在唐⼭陡河发电厂与葡萄牙专家共同进行了现场应用。这是我国在役临界装置状态评估与寿命预测技术的第一次工程应用。
为促进中国焊接年轻人的发展,李小延创建中国焊接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目前,焊接青委会成员已超过500人。为帮助年轻焊接科技工作者的共同进步,积极筹措研究经费,创建面向青年科技人才的焊接创新平台,平台所资助的青年人才全部成长为中国长江学者、杰青等高层次专门人才。
为促进中国焊接融入国际,2005年,李小延参与创建中日,中韩焊接学会定期交流机制,并发展为东亚交流机制(EAST-WJ)。参加上述机制的历次交流,并作为主席,分别于2014年和2017年在中国西安和杭州分别主办东亚焊接学术交流会议。他积极推动中国机械程学会与日韩学会机械程学会的交流,多次出任中日韩机械程学会会议的会主持。
过去十几年间,李小延还积极推动东亚地区焊接合作与认证,出任东亚焊接协会(AWF)执委,推动这一地区焊接技术的发展。期间,2014 年在中国西安主持举办AWF工作会议。
在李小延的努力下,中国焊接学会和中国焊接协会目前是AWF的常任理事单位,中国焊接学会是AWF常任副主席单位。
向国际焊接学会年会推荐中国年轻领导,2013年度的国际焊接学会会开幕式上第一次出现了中国国旗和三位中国年轻学者的名字。
向国际学术组织积极推荐中国专家。已有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航材院,北京航空制造院的多位专家经李小延推荐,出任国际焊接学会专业委员会主席等职务。
李小延代表中国焊接学会,2011年在国际焊接学会与美国焊接学会、德国焊接学会共同创建国际焊接年轻领导人项目(IIW Young Professionals),这一项目已发展成国际焊接学会的正式工作组。
为扩大中国焊接的国际影响,李小延参与申办2017年由中国焊接学会在上海举办的国际焊接学会第70届年会,并主持大会开幕式。
从2011年起,李小延持续参加国际焊接学会的所有活动和相关工作,先后当选国际焊接学会技术委员会委员(2016年),国际焊接学会执委(2018年),国际焊接学会技术委员会副主席(2021年),再次当选国际焊接学会执委会委员 (2023),同时当选国际焊接学会技术委员会主席(2023)。这是国际焊接学会自1948年成立来,第一次有非欧美专家出任技术委员主席,主管国际焊接学会的科学和技术发展以及国际焊接学会各种奖项的全面工作。标志着中国专家对国际焊接科技发展的实际领导。
2024年,李小延赴希腊交流,作为国际焊接学会技术委员会主席,在大会开幕式上向多位国际专家颁发国际焊接学会的奖项,极大地扩大了中国焊接的国际影响。
李小延,男,汉族,1963年5月出生,致公党党员,北京工业大学教授,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焊接分会副主任,国际焊接学会技术委员会主席。李小延长期致力于国内外焊接行业的交流与实践,成为国际焊接学会历史上首位非欧美国家的技术委员主席。为推动我国环境友好焊接技术的发展,2005年参与制定了我国第一本无铅焊接技术路线图,2016年主编了中国焊接技术路线图,推动了中国焊接科技水平对亚洲和全球的超越。他还创建中国焊接青年委员会和焊接创新平台,促进中国焊接人才发展。
李小延先后就读于西安交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分别获得工学学士学位、工学博士学位和科学博士学位。他长期致力于国内外交流与实践,有力推动首都相关领域与世界的共同发展,成功实现中国焊接科技引领世界。
自1994年在北京参加有50多个成员国的国际焊接学会(IIW)第47届年会起,李小延博士认识到我国焊接科技与国际的差距,深感加速超越国际的责任。
80年代末,西方国家对我国进行制裁和封锁,几年后,我国才突破西方封锁,启动了与西班牙合资的鸭河口发电厂建设的国家重点工程。电厂耐热材料是当时国际上先进的P91/T91,国内对这种材料并不熟悉,更无相关的工艺基础。李小延刻苦钻研,精心试验,制定了电厂建设中这类材料焊接的全部工艺,突破国外技术,电厂稳定运行至今。
90年代中后期,与法国电力公司合作,开展来宾BOT电厂建设的相关工作,法国媒体报道了相关的成果。新世纪初,在芬兰开展欧盟项目X-FAT的相关研究,应用于欧洲十几家公司。芬兰两家报纸报道了相关研究成果,李小延也同时获得了芬兰科学博士学位。成为了中国及国际焊接领域唯一拥有两个博士学位的专家。
为推动我国环境友好焊接技术的发展,2005年参与制定了我国第一本无铅焊接技术路线图,2016年主编了中国焊接技术路线图。
为促进焊接人才的国际化,李小延1995年赴欧洲焊接协会(EWF)总部所在地葡萄牙焊接与质量研究所(ISQ)交流,参与创办中葡北京焊接培训与认证中心,葡萄牙驻华使参加成立仪式。这是我国这一领域的第一次国际培训与人员认证。
为利用国际先进技术,实现快速追赶,李小延1996年引欧洲承压承温装置状态评估与寿命预测技术,并在唐⼭陡河发电厂与葡萄牙专家共同进行了现场应用。这是我国在役临界装置状态评估与寿命预测技术的第一次工程应用。
为促进中国焊接年轻人的发展,李小延创建中国焊接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目前,焊接青委会成员已超过500人。为帮助年轻焊接科技工作者的共同进步,积极筹措研究经费,创建面向青年科技人才的焊接创新平台,平台所资助的青年人才全部成长为中国长江学者、杰青等高层次专门人才。
为促进中国焊接融入国际,2005年,李小延参与创建中日,中韩焊接学会定期交流机制,并发展为东亚交流机制(EAST-WJ)。参加上述机制的历次交流,并作为主席,分别于2014年和2017年在中国西安和杭州分别主办东亚焊接学术交流会议。他积极推动中国机械程学会与日韩学会机械程学会的交流,多次出任中日韩机械程学会会议的会主持。
过去十几年间,李小延还积极推动东亚地区焊接合作与认证,出任东亚焊接协会(AWF)执委,推动这一地区焊接技术的发展。期间,2014 年在中国西安主持举办AWF工作会议。
在李小延的努力下,中国焊接学会和中国焊接协会目前是AWF的常任理事单位,中国焊接学会是AWF常任副主席单位。
向国际焊接学会年会推荐中国年轻领导,2013年度的国际焊接学会会开幕式上第一次出现了中国国旗和三位中国年轻学者的名字。
向国际学术组织积极推荐中国专家。已有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航材院,北京航空制造院的多位专家经李小延推荐,出任国际焊接学会专业委员会主席等职务。
李小延代表中国焊接学会,2011年在国际焊接学会与美国焊接学会、德国焊接学会共同创建国际焊接年轻领导人项目(IIW Young Professionals),这一项目已发展成国际焊接学会的正式工作组。
为扩大中国焊接的国际影响,李小延参与申办2017年由中国焊接学会在上海举办的国际焊接学会第70届年会,并主持大会开幕式。
从2011年起,李小延持续参加国际焊接学会的所有活动和相关工作,先后当选国际焊接学会技术委员会委员(2016年),国际焊接学会执委(2018年),国际焊接学会技术委员会副主席(2021年),再次当选国际焊接学会执委会委员 (2023),同时当选国际焊接学会技术委员会主席(2023)。这是国际焊接学会自1948年成立来,第一次有非欧美专家出任技术委员主席,主管国际焊接学会的科学和技术发展以及国际焊接学会各种奖项的全面工作。标志着中国专家对国际焊接科技发展的实际领导。
2024年,李小延赴希腊交流,作为国际焊接学会技术委员会主席,在大会开幕式上向多位国际专家颁发国际焊接学会的奖项,极大地扩大了中国焊接的国际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