甄红,男,1954年1月出生,中共党员,西城区西长安街街道司法所专职人民调解员。甄红原为西城区人民法院法官,从事审判工作 26年,退休后担任专职人民调解员,并带起了一支金牌调解员队伍。他深入社区,面对面化解邻里矛盾。在修房纠纷中,他耐心倾听、细心调和,促成双方达成共识。2017年,司法局选派甄红等10名调解员进驻“动批”万容市场。在多方协作下,他们仅用8天时间,便成功调解1235件纠纷。他也荣获了“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员”的光荣称号。
甄红是西城法院高四级法官,从事审判工作26年,曾主审过“一元钱筷子案”、“李湘丈夫告邹当荣侵权案”、“特型演员王霙前妻成郁馥为名誉权喊冤案”、“4年前替人炒股赔钱逢牛市欲用30万换回股票案”、“12点退房案”、“体操少年受虐案”“王挺拍戏烧伤状告《高粱红了》剧组案”等众多知名案件,撰写的孟元与中佳国际合作旅行社旅游合同纠纷案判决书被最高法院选为判例。
说起甄红和调解员的缘分,要回溯到2014年。2014年,甄红退休后被返聘到西城区人民调解员协会、西城区人民调解委员会做人民调解工作。“我感到退休法官做人民调解工作仿佛工龄延长了,”他说道,“身为一名高四级法官,又有着26年法院审判工作经验的我,应该能够把这份调解工作做好,但直到我干了调解工作,才发现并没有那么简单。”面对调解工作存在的困难,要退而养老?亦或者是主动求变?胸前的党徽给了甄红答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每一名共产党员内心不变的坚守,它闪耀的朴素信仰,带给了甄红最持久的精神力量。于是他积极转变工作心态,走到群众身边,走入群众心里,不断积累调解经验。
2017年,区司法局派甄红同9名调解员进入动批万容市场,在多方的领导下,他和其他9名调解员配合公证处、区法律援助中心,在8天成功调解了1235件纠纷,最忙的一天圆满调解258件纠纷。而在撤场后,他收尾又陆续调成了91件。这次的调解经历让甄红对人民调解工作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他说:“既然选择了调解,便只顾风雨兼程;既然钟情于调解,便不惧沧桑泥泞。”
2021年,甄红来到西长安街司法所,开展人民调解工作。“西长安街街道是‘红墙意识’的发源地,这里‘离红墙最近,与老百姓最亲’,这也就意味着人民调解工作更加重要。”甄红表示。在调解工作中,甄红形成了一套自己独特的见解:“首先把位置定位为居中调解,在居中的位置,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秉公调解,不偏不倚。不做人情案,不做金钱案,这是我在调解工作中坚守恪守的原则。”
当时西长安街司法所正在打造“立体化长安调解1234模式”,即培养一支金牌调解员队伍,做好两个对接,建立三个调解工作机制,实现调解案件社、室、街、院四级有效流转。甄红因为参加过北京市司法局修订《北京市人民调解案卷文书格式》工作,出过指导人民调解工作的书,便主动挺膺重任,多次在街道、社区通过线上线下讲课,制作短视频进行教学,大家非常乐意接受他的培训。
为了培养一支金牌调解员队伍,提高人民调解队伍 “职业化、专业化、规范化、智能化”的水平,甄红跑遍了11个社区,手把手传授社区调解员制作人民调解文书工作、开展排查录入工作,与社区调解员一起调解纠纷,帮助社区调解员排忧解难,“手把手”传授技巧、“面对面”讲解知识、“心贴心”化解矛盾。
有一次,甄红和西长安街司法所专职调解员刘娜,共同协助社区调解成功一起因修房致使非承重墙倒塌引发的纠纷。居民王先生(化名)装修房屋,该房与邻居共用非承重墙坍塌,造成邻房受损且物品被压。所幸租住人李先生(化名)和爱人未受伤。收到消息后,甄红和同事立刻对现场进行了勘验检查,听取了社区工作人员介绍的详细情况。
在调解中,甄红和同事晓之以理,动之以情。针对王先生(化名)和邻居之间的分歧,耐心引导大家好好说话,商量解决,对存在的火花苗头,及时进行疏导,不让矛盾进一步升级。最终双方通过一系列沟通,互谅互让,在二十四小时内双方圆满达成了共识,签订了调解协议。达成协议后,双方都露出了笑脸。
化解了第一个纠纷后,甄红和同事又调解了王先生(化名)与房主的纠纷。房主的母亲年龄较高,患有心脏病,容易激动。双方在赔偿方面数额期待悬殊,导致第一次调解未果。第一次调解后,双方对甄红等人的调解工作给予了肯定,在第二次调解中,房主父母均到场,双方在甄红等人耐心的调解下,消除了不良情绪,最终达成了调解协议。“看着双方满意地挥手而去,对我们的工作给予了肯定和支持,我的心里也乐开了花。”他说道。而正是因为他的耐心细致、勤勉敬业,于2023年10月,荣获了“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员”光荣称号。
甄红,男,1954年1月出生,中共党员,西城区西长安街街道司法所专职人民调解员。甄红原为西城区人民法院法官,从事审判工作 26年,退休后担任专职人民调解员,并带起了一支金牌调解员队伍。他深入社区,面对面化解邻里矛盾。在修房纠纷中,他耐心倾听、细心调和,促成双方达成共识。2017年,司法局选派甄红等10名调解员进驻“动批”万容市场。在多方协作下,他们仅用8天时间,便成功调解1235件纠纷。他也荣获了“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员”的光荣称号。
甄红是西城法院高四级法官,从事审判工作26年,曾主审过“一元钱筷子案”、“李湘丈夫告邹当荣侵权案”、“特型演员王霙前妻成郁馥为名誉权喊冤案”、“4年前替人炒股赔钱逢牛市欲用30万换回股票案”、“12点退房案”、“体操少年受虐案”“王挺拍戏烧伤状告《高粱红了》剧组案”等众多知名案件,撰写的孟元与中佳国际合作旅行社旅游合同纠纷案判决书被最高法院选为判例。
说起甄红和调解员的缘分,要回溯到2014年。2014年,甄红退休后被返聘到西城区人民调解员协会、西城区人民调解委员会做人民调解工作。“我感到退休法官做人民调解工作仿佛工龄延长了,”他说道,“身为一名高四级法官,又有着26年法院审判工作经验的我,应该能够把这份调解工作做好,但直到我干了调解工作,才发现并没有那么简单。”面对调解工作存在的困难,要退而养老?亦或者是主动求变?胸前的党徽给了甄红答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每一名共产党员内心不变的坚守,它闪耀的朴素信仰,带给了甄红最持久的精神力量。于是他积极转变工作心态,走到群众身边,走入群众心里,不断积累调解经验。
2017年,区司法局派甄红同9名调解员进入动批万容市场,在多方的领导下,他和其他9名调解员配合公证处、区法律援助中心,在8天成功调解了1235件纠纷,最忙的一天圆满调解258件纠纷。而在撤场后,他收尾又陆续调成了91件。这次的调解经历让甄红对人民调解工作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他说:“既然选择了调解,便只顾风雨兼程;既然钟情于调解,便不惧沧桑泥泞。”
2021年,甄红来到西长安街司法所,开展人民调解工作。“西长安街街道是‘红墙意识’的发源地,这里‘离红墙最近,与老百姓最亲’,这也就意味着人民调解工作更加重要。”甄红表示。在调解工作中,甄红形成了一套自己独特的见解:“首先把位置定位为居中调解,在居中的位置,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秉公调解,不偏不倚。不做人情案,不做金钱案,这是我在调解工作中坚守恪守的原则。”
当时西长安街司法所正在打造“立体化长安调解1234模式”,即培养一支金牌调解员队伍,做好两个对接,建立三个调解工作机制,实现调解案件社、室、街、院四级有效流转。甄红因为参加过北京市司法局修订《北京市人民调解案卷文书格式》工作,出过指导人民调解工作的书,便主动挺膺重任,多次在街道、社区通过线上线下讲课,制作短视频进行教学,大家非常乐意接受他的培训。
为了培养一支金牌调解员队伍,提高人民调解队伍 “职业化、专业化、规范化、智能化”的水平,甄红跑遍了11个社区,手把手传授社区调解员制作人民调解文书工作、开展排查录入工作,与社区调解员一起调解纠纷,帮助社区调解员排忧解难,“手把手”传授技巧、“面对面”讲解知识、“心贴心”化解矛盾。
有一次,甄红和西长安街司法所专职调解员刘娜,共同协助社区调解成功一起因修房致使非承重墙倒塌引发的纠纷。居民王先生(化名)装修房屋,该房与邻居共用非承重墙坍塌,造成邻房受损且物品被压。所幸租住人李先生(化名)和爱人未受伤。收到消息后,甄红和同事立刻对现场进行了勘验检查,听取了社区工作人员介绍的详细情况。
在调解中,甄红和同事晓之以理,动之以情。针对王先生(化名)和邻居之间的分歧,耐心引导大家好好说话,商量解决,对存在的火花苗头,及时进行疏导,不让矛盾进一步升级。最终双方通过一系列沟通,互谅互让,在二十四小时内双方圆满达成了共识,签订了调解协议。达成协议后,双方都露出了笑脸。
化解了第一个纠纷后,甄红和同事又调解了王先生(化名)与房主的纠纷。房主的母亲年龄较高,患有心脏病,容易激动。双方在赔偿方面数额期待悬殊,导致第一次调解未果。第一次调解后,双方对甄红等人的调解工作给予了肯定,在第二次调解中,房主父母均到场,双方在甄红等人耐心的调解下,消除了不良情绪,最终达成了调解协议。“看着双方满意地挥手而去,对我们的工作给予了肯定和支持,我的心里也乐开了花。”他说道。而正是因为他的耐心细致、勤勉敬业,于2023年10月,荣获了“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员”光荣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