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北京榜样 >  往届回顾 >  2025年 >  7月 >  第二周榜单
[敬业奉献]张建平:驻村书记探索山村新出路 用“口技”勾勒乡村振兴画卷
首都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 2025-07-14

张建平

一.人物介绍

张建平,女,汉族,1987年3月出生,中共党员,北京教育融媒体中心行政办公室主任助理。2021年底到门头沟区清水镇洪水峪村任驻村第一书记。她扎根基层,积极打造“红峪先锋”党建品牌,促成村党支部与北京教育融媒体中心、中宣部第八党支部、中国农业大学等11家单位结对共建。推动非遗保护和乡村振兴有机结合,促成全国首个“口技民宿”在洪水峪村揭牌营业,累计争取到200万元集体经济项目扶持资金,打造“非遗工坊”集群,吸引11个非遗项目达成落户意向,联合高校设计“非遗研学”“农耕体验”等精品路线,带动非遗项目传承人走进村庄参与乡村振兴,让更多的市民感受到“非遗就在身边”。三年来,依托非遗项目为村集体创收58.25万元,并获得社会捐赠资金20万元。


张建平为清华大学讲师团做宣讲

二.事迹介绍

张建平是北京教育融媒体中心行政办公室主任助理,门头沟区清水镇洪水峪村任驻村第一书记。

张建平在行政岗位上历练多年,大量繁杂琐碎的事务性工作在她手里总能处理得当,多次获得单位先进工作者称号。2021年底,她积极响应组织号召,决心走出“舒适圈”,成为门头沟区清水镇洪水峪村的“第一书记”。

山区农村该如何开展工作,张建平带着疑问到村委会报了到,村领导介绍了基本情况,随后带她到村子里认认路,熟悉熟悉环境,“您好,我叫张建平,今年34岁,以后叫我小张就行”,一趟走下来不知道做了多少次自我介绍,村领导直夸她适合这个工作,能抹得开面子。

张建平连续三个月放弃休假,每逢周末村里热闹的时候,她就挨家挨户到村民家中入户走访,了解村情、收集民意,她用真情付真心,日渐从“外人”变为“村里人”。

张建平深刻认识到“帮钱帮物,不如帮助建个好支部”的重要性。她主动与村党支部领导沟通,多次往返镇里寻求更好更科学的经验方法,最终在她的多番努力和各方力量的支持下,促成村党支部与北京教育融媒体中心、中宣部第八党支部、中国农业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11家单位结对共建,多次成功策划红色“1+1”党支部党建共建活动,增强新时代青年服务基层、振兴乡村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共话诗画乡村建设。她还积极打造“红峪先锋”党建品牌,定期邀请市委党校教授围绕基层治理、集体经济发展等主题授课,通过系统化、专业化培训,全面增强村内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为乡村发展提供坚强组织保障。

2023年7月,门头沟遭遇百年一遇特大暴雨,张建平组织险户提前转移至安全点,她对老人们说:“别怕,安全点有吃的喝的,还有被褥,有需要就找我,我来解决。”作为“党员突击队”中的骨干,面对洪水,她与村委干部丝毫不退,蹚着齐腰深的积水将46名被困村民转移出来。在这场特大自然灾害中,全村186人无一伤亡,她真正做到了“与群众干在一起、想在一起、心在一起”。在恢复重建阶段,张建平协调所在单位向洪水峪村捐赠10万元,协助村里完成灾损挡墙修复达2479.09立方米,推动洪水峪村迅速恢复生产生活。


张建平(右一)为学生讲解口技发展历史

张建平还有一个特殊身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口技传承人。到了洪水峪村挂职后,她第一次看到村里的闲置小院时就琢磨:“郊区民宿产业这几年很火,为什么不能把口技融入民宿当中呢?”在镇、村干部的帮助下,一批批专家、学者走进洪水峪村,论证“非遗口技民宿”的可行性,终于在2023年6月,全国首个“口技民宿”在洪水峪村揭牌营业,在这里游客能现场观看大师用口技与百花山的鸟儿互动,有机会参与口技体验课。现在还面向全体村民传授“口技”技艺,更将口技文化引入清水学校,洪水峪村也成了学校社会实践教育基地。

为推动非遗民宿村产业发展,2023年她累计争取到200万元集体经济项目扶持资金,在非遗口技民宿的示范引领下,着力打造“非遗工坊”集群,已吸引11个非遗项目达成落户意向,联合高校设计“非遗研学”“农耕体验”等精品路线,北京服装学院、北京印刷学院等高校也将在村里建立写生和培训基地。


张建平为游客讲述乡村历史

同时,张建平深知“非遗+民宿”的模式要想可持续发展下去,还要打开对外宣传的渠道,她为村里申请开通微信公众号并指导运营,近一年共发布70余篇文章;在抖音、小红书上分别创建“京西乡村慢时光”“洪水峪慢时光”账号,多角度宣传洪水峪村的美景、美食和非遗民宿小院,截至2025年4月,共发布短视频58个,浏览量达70万余次。借助成为北京市“强国复兴有我”百姓宣讲市级示范团成员的身份,她将“非遗资源与洪水峪村生态充分融合、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助力美丽乡村建设的成功案例”分享给更多的人,“非遗助力乡村振兴”的事迹先后被多家权威媒体采访报道。

经过不懈努力,洪水峪村的非遗民宿特色被广大市民熟知,同时也带动了更多的非遗项目传承人走进村庄,对乡村振兴提供有力支持,让更多的市民感受到“非遗就在身边”。三年来,依托非遗项目为村集体创收58.25万元,并获得社会捐赠资金20万元。

从行政办公室到田间地头,从非遗舞台到救灾一线,张建平始终以“赶考”姿态践行初心。她把心血写在青山绿水间,让千年非遗技艺回荡在新时代的山村。

当前位置: 首页 >  北京榜样 >  往届回顾 >  2025年 >  7月 >  第二周榜单
[敬业奉献]张建平:驻村书记探索山村新出路 用“口技”勾勒乡村振兴画卷
首都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 2025-07-14

张建平

一.人物介绍

张建平,女,汉族,1987年3月出生,中共党员,北京教育融媒体中心行政办公室主任助理。2021年底到门头沟区清水镇洪水峪村任驻村第一书记。她扎根基层,积极打造“红峪先锋”党建品牌,促成村党支部与北京教育融媒体中心、中宣部第八党支部、中国农业大学等11家单位结对共建。推动非遗保护和乡村振兴有机结合,促成全国首个“口技民宿”在洪水峪村揭牌营业,累计争取到200万元集体经济项目扶持资金,打造“非遗工坊”集群,吸引11个非遗项目达成落户意向,联合高校设计“非遗研学”“农耕体验”等精品路线,带动非遗项目传承人走进村庄参与乡村振兴,让更多的市民感受到“非遗就在身边”。三年来,依托非遗项目为村集体创收58.25万元,并获得社会捐赠资金20万元。


张建平为清华大学讲师团做宣讲

二.事迹介绍

张建平是北京教育融媒体中心行政办公室主任助理,门头沟区清水镇洪水峪村任驻村第一书记。

张建平在行政岗位上历练多年,大量繁杂琐碎的事务性工作在她手里总能处理得当,多次获得单位先进工作者称号。2021年底,她积极响应组织号召,决心走出“舒适圈”,成为门头沟区清水镇洪水峪村的“第一书记”。

山区农村该如何开展工作,张建平带着疑问到村委会报了到,村领导介绍了基本情况,随后带她到村子里认认路,熟悉熟悉环境,“您好,我叫张建平,今年34岁,以后叫我小张就行”,一趟走下来不知道做了多少次自我介绍,村领导直夸她适合这个工作,能抹得开面子。

张建平连续三个月放弃休假,每逢周末村里热闹的时候,她就挨家挨户到村民家中入户走访,了解村情、收集民意,她用真情付真心,日渐从“外人”变为“村里人”。

张建平深刻认识到“帮钱帮物,不如帮助建个好支部”的重要性。她主动与村党支部领导沟通,多次往返镇里寻求更好更科学的经验方法,最终在她的多番努力和各方力量的支持下,促成村党支部与北京教育融媒体中心、中宣部第八党支部、中国农业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11家单位结对共建,多次成功策划红色“1+1”党支部党建共建活动,增强新时代青年服务基层、振兴乡村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共话诗画乡村建设。她还积极打造“红峪先锋”党建品牌,定期邀请市委党校教授围绕基层治理、集体经济发展等主题授课,通过系统化、专业化培训,全面增强村内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为乡村发展提供坚强组织保障。

2023年7月,门头沟遭遇百年一遇特大暴雨,张建平组织险户提前转移至安全点,她对老人们说:“别怕,安全点有吃的喝的,还有被褥,有需要就找我,我来解决。”作为“党员突击队”中的骨干,面对洪水,她与村委干部丝毫不退,蹚着齐腰深的积水将46名被困村民转移出来。在这场特大自然灾害中,全村186人无一伤亡,她真正做到了“与群众干在一起、想在一起、心在一起”。在恢复重建阶段,张建平协调所在单位向洪水峪村捐赠10万元,协助村里完成灾损挡墙修复达2479.09立方米,推动洪水峪村迅速恢复生产生活。


张建平(右一)为学生讲解口技发展历史

张建平还有一个特殊身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口技传承人。到了洪水峪村挂职后,她第一次看到村里的闲置小院时就琢磨:“郊区民宿产业这几年很火,为什么不能把口技融入民宿当中呢?”在镇、村干部的帮助下,一批批专家、学者走进洪水峪村,论证“非遗口技民宿”的可行性,终于在2023年6月,全国首个“口技民宿”在洪水峪村揭牌营业,在这里游客能现场观看大师用口技与百花山的鸟儿互动,有机会参与口技体验课。现在还面向全体村民传授“口技”技艺,更将口技文化引入清水学校,洪水峪村也成了学校社会实践教育基地。

为推动非遗民宿村产业发展,2023年她累计争取到200万元集体经济项目扶持资金,在非遗口技民宿的示范引领下,着力打造“非遗工坊”集群,已吸引11个非遗项目达成落户意向,联合高校设计“非遗研学”“农耕体验”等精品路线,北京服装学院、北京印刷学院等高校也将在村里建立写生和培训基地。


张建平为游客讲述乡村历史

同时,张建平深知“非遗+民宿”的模式要想可持续发展下去,还要打开对外宣传的渠道,她为村里申请开通微信公众号并指导运营,近一年共发布70余篇文章;在抖音、小红书上分别创建“京西乡村慢时光”“洪水峪慢时光”账号,多角度宣传洪水峪村的美景、美食和非遗民宿小院,截至2025年4月,共发布短视频58个,浏览量达70万余次。借助成为北京市“强国复兴有我”百姓宣讲市级示范团成员的身份,她将“非遗资源与洪水峪村生态充分融合、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助力美丽乡村建设的成功案例”分享给更多的人,“非遗助力乡村振兴”的事迹先后被多家权威媒体采访报道。

经过不懈努力,洪水峪村的非遗民宿特色被广大市民熟知,同时也带动了更多的非遗项目传承人走进村庄,对乡村振兴提供有力支持,让更多的市民感受到“非遗就在身边”。三年来,依托非遗项目为村集体创收58.25万元,并获得社会捐赠资金20万元。

从行政办公室到田间地头,从非遗舞台到救灾一线,张建平始终以“赶考”姿态践行初心。她把心血写在青山绿水间,让千年非遗技艺回荡在新时代的山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