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凤华,女,汉族,1971年3月出生,中共党员,北京同仁堂股份有限公司同仁堂制药厂亦庄分厂综合车间安牛班班长。初入同仁堂,她便立志掌握“手工搓丸”技艺。初学时虽困难重重,但她坚持不懈,反复练习,终悟得关键,如今一次能搓五条以上,且丸药质量近乎完美。一方面,她严守质量关,坚持遵古炮制,将诚信文化融入班组,确保药品质量。作为班组带头人,她带领团队圆满完成生产任务。她还承担政治接待与媒体采访任务,展现传统技法魅力,弘扬同仁堂文化。另一方面,她致力于技艺传承,培养青年技能人才,开展课题攻关,其工作室获评北京市级优秀等级。疫情期间,她带领团队保障药品供应,以精湛技艺、敬业精神和无私传承,成为同仁堂楷模。
郭凤华是北京同仁堂股份有限公司同仁堂制药厂亦庄分厂综合车间安牛班班长。她坚守“严以律己、诚实敬业”的自律准则,严格践行生产质量管理规范。
多年来,郭凤华载誉无数。她多次在北京市工业系统举办的中药塑丸工技术比赛中拔得头筹;自2010年起,频繁斩获同仁堂集团级、股份公司级的“优秀女职工”“优秀共产党员”“劳动模范”等荣誉;2011年后,连续三次被评聘为同仁堂首席职工;2015年底,被东城区文化委员会授予“安宫牛黄丸传统制作技艺非遗传承人”称号;2016年6月,获北京市老字号协会评定的2015-2016年度“优秀非遗传承人”;2018年及2020年,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授予“享受政府特殊津贴技师”;2021年1月,获评同仁堂集团“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和复工复产最美职工”,同年6月,被中共北京市人民政府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授予“优秀共产党员”称号;2025年6月经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批准为北京市级同仁堂安宫牛黄丸传统制作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安宫牛黄丸制作技艺是同仁堂传承至今的极具代表性的传统中成药的制作技艺,于2014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整个制作过程中,最难的环节当属手工搓丸,用到的核心工具就是一块木制的搓板。手工搓丸极为讲究,重点在于搓板“推”与“回拉”的力度把控,这无疑需要经过长期的艰苦磨练。
三十七年前,初入同仁堂的郭凤华,目睹老师傅们轻松施展手工搓丸技艺,短短几十秒,药条便神奇地化为药丸,这一幕令她心驰神往,暗自立下宏愿,定要练就这门绝技。随后,她从班长处寻来废弃材料,依照师傅们的操作手法,开始揉坨、打条、搓条。然而,由于手劲和搓丸速度掌握欠佳,起初她一次仅能搓一条,且搓出的丸药在外形与重量偏差方面,与标准相去甚远。
为实现目标,郭凤华每日利用休息时间,咬牙坚持反复练习,直至胳膊酸痛得难以抬起。功夫不负有心人,历经千锤百炼,她终于总结出手工搓丸的关键要点:两只胳膊用力不均,会导致药条两端丸药重量偏差不一致;搓板回力过快,则会致使丸药外形不圆。通过悉心体悟其中的“门道”与“力道”,如今的她一次能够搓五条以上,且搓出的丸药在重量偏差和外形方面,一次成型率近乎达到100%。
辛勤的耕耘终获回报,在2000年北京市工业系统举办的工人技术比赛中,她一举夺得手工搓板与机器塑丸两项比赛实操阶段的第一名。
近年来同仁堂的温病三宝之首——安宫牛黄丸,市场销量一路攀升,生产订单逐年递增。作为班组的带头人,为确保生产任务圆满完成,郭凤华在将工作重心聚焦于提升职工生产操作技能的同时,严守质量关,坚持遵古炮制,确保工艺不走样,且始终坚守强化产品质量的初心。她坚持借助班组会、岗位技术练兵、经验交流等形式,毫无保留地将自己多年积累的制作技艺传授给年轻人,并将同仁堂的诚信文化理念,深深融入班组每一位职工心中,渗透到生产的每一个细微环节。坚守“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的古训,严格执行“三真信条”,生产“让老百姓吃着放心的药”的信念,已在大家心中深深扎根,成为指导安牛班职工为人处世、工作实践的座右铭。
作为同仁堂对外展示窗口之一,郭凤华所在的“安牛班”每年需承担几十批次的接待任务,以及各大媒体与电视台的采访拍片工作。为展现同仁堂“手工搓丸”传统技法的独特魅力,弘扬同仁堂文化,郭凤华时刻保持良好精神风貌,手握搓板,尽显精湛绝活儿。她的几尺搓丸工作台,成为备受瞩目的工序之一。每当来宾透过展示窗观看她演示手工搓丸技艺时,无不为她行云流水般的精湛技艺所折服,许多人在观看一遍后,仍意犹未尽,再次返回驻足欣赏,赞不绝口。郭凤华的出色表现,对提升同仁堂品牌在社会的认知度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为维护同仁堂的品牌形象、发挥品牌优势,作出了突出贡献。
自“北京市郭凤华技能大师工作室”成立以来,郭凤华先后培养了18名青年技能人才。在开展安宫牛黄丸相关教学工作的同时,她还围绕“避免药条空心现象”和“降低牛黄胆红素成分流失”两大生产实际问题,组织开展了课题攻关。2023年,在郭凤华的引领下,工作室于北京市人力社保局组织的技能大师工作室绩效考核中,荣膺北京市级优秀工作室称号。
2020年春节复工期间,受疫情影响,一线劳动力严重短缺。关键时刻,郭凤华充分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带领徒弟们与班组成员,联合兄弟单位组建“疫情防控青年突击队”,全力保障了药品的生产供应。
在同仁堂的发展历程中,郭凤华以精湛的技艺、敬业的精神和无私的传承,成为同仁堂人的杰出典范,激励着更多同仁投身中医药事业的传承与创新,为弘扬中医药文化、坚定中医药文化自信作出重要贡献。
郭凤华,女,汉族,1971年3月出生,中共党员,北京同仁堂股份有限公司同仁堂制药厂亦庄分厂综合车间安牛班班长。初入同仁堂,她便立志掌握“手工搓丸”技艺。初学时虽困难重重,但她坚持不懈,反复练习,终悟得关键,如今一次能搓五条以上,且丸药质量近乎完美。一方面,她严守质量关,坚持遵古炮制,将诚信文化融入班组,确保药品质量。作为班组带头人,她带领团队圆满完成生产任务。她还承担政治接待与媒体采访任务,展现传统技法魅力,弘扬同仁堂文化。另一方面,她致力于技艺传承,培养青年技能人才,开展课题攻关,其工作室获评北京市级优秀等级。疫情期间,她带领团队保障药品供应,以精湛技艺、敬业精神和无私传承,成为同仁堂楷模。
郭凤华是北京同仁堂股份有限公司同仁堂制药厂亦庄分厂综合车间安牛班班长。她坚守“严以律己、诚实敬业”的自律准则,严格践行生产质量管理规范。
多年来,郭凤华载誉无数。她多次在北京市工业系统举办的中药塑丸工技术比赛中拔得头筹;自2010年起,频繁斩获同仁堂集团级、股份公司级的“优秀女职工”“优秀共产党员”“劳动模范”等荣誉;2011年后,连续三次被评聘为同仁堂首席职工;2015年底,被东城区文化委员会授予“安宫牛黄丸传统制作技艺非遗传承人”称号;2016年6月,获北京市老字号协会评定的2015-2016年度“优秀非遗传承人”;2018年及2020年,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授予“享受政府特殊津贴技师”;2021年1月,获评同仁堂集团“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和复工复产最美职工”,同年6月,被中共北京市人民政府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授予“优秀共产党员”称号;2025年6月经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批准为北京市级同仁堂安宫牛黄丸传统制作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安宫牛黄丸制作技艺是同仁堂传承至今的极具代表性的传统中成药的制作技艺,于2014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整个制作过程中,最难的环节当属手工搓丸,用到的核心工具就是一块木制的搓板。手工搓丸极为讲究,重点在于搓板“推”与“回拉”的力度把控,这无疑需要经过长期的艰苦磨练。
三十七年前,初入同仁堂的郭凤华,目睹老师傅们轻松施展手工搓丸技艺,短短几十秒,药条便神奇地化为药丸,这一幕令她心驰神往,暗自立下宏愿,定要练就这门绝技。随后,她从班长处寻来废弃材料,依照师傅们的操作手法,开始揉坨、打条、搓条。然而,由于手劲和搓丸速度掌握欠佳,起初她一次仅能搓一条,且搓出的丸药在外形与重量偏差方面,与标准相去甚远。
为实现目标,郭凤华每日利用休息时间,咬牙坚持反复练习,直至胳膊酸痛得难以抬起。功夫不负有心人,历经千锤百炼,她终于总结出手工搓丸的关键要点:两只胳膊用力不均,会导致药条两端丸药重量偏差不一致;搓板回力过快,则会致使丸药外形不圆。通过悉心体悟其中的“门道”与“力道”,如今的她一次能够搓五条以上,且搓出的丸药在重量偏差和外形方面,一次成型率近乎达到100%。
辛勤的耕耘终获回报,在2000年北京市工业系统举办的工人技术比赛中,她一举夺得手工搓板与机器塑丸两项比赛实操阶段的第一名。
近年来同仁堂的温病三宝之首——安宫牛黄丸,市场销量一路攀升,生产订单逐年递增。作为班组的带头人,为确保生产任务圆满完成,郭凤华在将工作重心聚焦于提升职工生产操作技能的同时,严守质量关,坚持遵古炮制,确保工艺不走样,且始终坚守强化产品质量的初心。她坚持借助班组会、岗位技术练兵、经验交流等形式,毫无保留地将自己多年积累的制作技艺传授给年轻人,并将同仁堂的诚信文化理念,深深融入班组每一位职工心中,渗透到生产的每一个细微环节。坚守“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的古训,严格执行“三真信条”,生产“让老百姓吃着放心的药”的信念,已在大家心中深深扎根,成为指导安牛班职工为人处世、工作实践的座右铭。
作为同仁堂对外展示窗口之一,郭凤华所在的“安牛班”每年需承担几十批次的接待任务,以及各大媒体与电视台的采访拍片工作。为展现同仁堂“手工搓丸”传统技法的独特魅力,弘扬同仁堂文化,郭凤华时刻保持良好精神风貌,手握搓板,尽显精湛绝活儿。她的几尺搓丸工作台,成为备受瞩目的工序之一。每当来宾透过展示窗观看她演示手工搓丸技艺时,无不为她行云流水般的精湛技艺所折服,许多人在观看一遍后,仍意犹未尽,再次返回驻足欣赏,赞不绝口。郭凤华的出色表现,对提升同仁堂品牌在社会的认知度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为维护同仁堂的品牌形象、发挥品牌优势,作出了突出贡献。
自“北京市郭凤华技能大师工作室”成立以来,郭凤华先后培养了18名青年技能人才。在开展安宫牛黄丸相关教学工作的同时,她还围绕“避免药条空心现象”和“降低牛黄胆红素成分流失”两大生产实际问题,组织开展了课题攻关。2023年,在郭凤华的引领下,工作室于北京市人力社保局组织的技能大师工作室绩效考核中,荣膺北京市级优秀工作室称号。
2020年春节复工期间,受疫情影响,一线劳动力严重短缺。关键时刻,郭凤华充分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带领徒弟们与班组成员,联合兄弟单位组建“疫情防控青年突击队”,全力保障了药品的生产供应。
在同仁堂的发展历程中,郭凤华以精湛的技艺、敬业的精神和无私的传承,成为同仁堂人的杰出典范,激励着更多同仁投身中医药事业的传承与创新,为弘扬中医药文化、坚定中医药文化自信作出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