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军玲,女,汉族,1965年11月出生,中共党员,应急总医院护理部主任、主任护师。从事护理行业40年,无论在临床一线,还是面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每次都冲锋在前、不畏艰险、无私奉献。先后参与抗击非典、汶川抗震救灾、医疗援藏、非洲国际医疗救援、新冠疫情防控等,荣获“中国好护士”荣誉称号。
2003年4月,非典疫情席卷北京。吴军玲第一个报名、两批次进入非典病房、历时两个月,直至最后一批患者离开。时隔17年,已55岁的吴军玲,又第一时间请战,进入从武汉回京的新冠肺炎患者发热门诊病房。院领导担心她年龄大,身体承受不住,她坚定地说:“面对突发疫情,作为医护人员,我不上谁上?请领导放心,保证完成好任务。”
在隔离区,吴军玲既当救护专家,又当心理辅导员,指导带领医护人员对隔离病房严格规范布置,对团队进行规范化培训。病房里每一例患者的核酸采样和抽血,都是她亲自完成。她说:“我岁数大,孩子都成年了,没后顾之忧,采样最危险,还是我来吧。”
从科学安排日常医疗到参加北京市核酸采样、社区新冠疫苗接种,再到支援西藏、北京新国展方舱抗疫……3年来,吴军玲与团队科学周密救护,无一诊疗疏漏,圆满完成新冠疫情防控任务。
2008年汶川地震,身为国家矿山救护中心副队长的吴军玲,第一时间报名参加原国家安全生产总局抗震救灾队赴汶川抗震救灾。20多个日夜里,她和医疗救援队驻扎在废墟旁,冒着余震的危险,在没水没电的环境下救治伤员2万余人。
2019年3月,莫桑比克遭受热带气旋“伊代”袭击引发严重灾害。应莫桑比克政府邀请,中国政府派出救援队开展国际救援。吴军玲主动请缨,随中国救援队远赴莫桑比克遂行国际救援任务。她作为医疗物资管理负责人,既要保障好医疗物资,还要全身防护、冒着35摄氏度的高温到现场开展医疗救援,每次出诊长达七八个小时;晚上又要对2万余平方米的重点区域实施全面消杀,每天回到营地都是深夜11点。当队员们心疼她时,她总说:“大家都很辛苦,我年龄大,觉少些,不碍事的。”此次救援,赢得国际社会和当地民众的广泛赞誉。
作为扎根临床一线的护理专家,吴军玲专业技能过硬,积极推动教学改革与创新。个人获省部级科研进步三等奖1项,发表核心期刊论文30篇。并且通过定期培训、学术交流等,提升团队业务水平。带领团队编辑图书10部,获专利发明11项,发表SCI论文1篇,团队29人入选护理专业委员会。
作为应急医疗救援骨干,吴军玲发现,不论是专业救援队伍,还是普通志愿者,都应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特别是医疗常识技能。为此,她组织护理人员参与编写《应急医学救援培训教材》《消防救援人员实用操作手册》等教材,为各类专业队伍、志愿者和居民提供简便宜行的救灾、自救、互救帮助。积极组织参与救援培训,为消防卫勤、蓝天等救援队伍开展培训累计4996学时、4万余人次,为提升应急医学救援能力和水平发挥了重要作用。2024年12月,她组织筹建了中国南丁格尔志愿护理服务总队应急总医院志愿护理服务队。
吴军玲深知,护理不仅仅是技术的运用,更是心灵的抚慰和生命的守护。她始终用真诚关爱和专业知识技能去守护每一个生命,把志愿服务融入自己的生命。
2008年,作为国际慈善项目“微笑列车”志愿者,为福利院100余例唇腭裂儿童提供术后专业护理服务;2009年,为国庆60周年庆典群众进行甲流疫苗注射志愿服务;2011年开始连续三年为西藏自治区30余名先天性心脏病手术患儿提供志愿服务;连续2年入藏为农牧民开展体检志愿服务;持续多年深入北京养老院、社区开展健康知识宣教和义诊,用爱心传递温暖等。为更好地提升服务水平,已近退休的她于2023年考取中国红十字会救护师资证书。她经常提醒自己:“参与志愿服务,是一种精神,更是一份责任。但没有过硬专业技能,就没有志愿服务的底气。”
丰富的临床实践、英勇的救援精神、危难时的挺身而出、平日里的默默奉献,吴军玲四十年如一日,以个人的不懈努力和无私奉献践行着一位优秀医务工作者的医者仁心与崇高品质。
吴军玲,女,汉族,1965年11月出生,中共党员,应急总医院护理部主任、主任护师。从事护理行业40年,无论在临床一线,还是面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每次都冲锋在前、不畏艰险、无私奉献。先后参与抗击非典、汶川抗震救灾、医疗援藏、非洲国际医疗救援、新冠疫情防控等,荣获“中国好护士”荣誉称号。
2003年4月,非典疫情席卷北京。吴军玲第一个报名、两批次进入非典病房、历时两个月,直至最后一批患者离开。时隔17年,已55岁的吴军玲,又第一时间请战,进入从武汉回京的新冠肺炎患者发热门诊病房。院领导担心她年龄大,身体承受不住,她坚定地说:“面对突发疫情,作为医护人员,我不上谁上?请领导放心,保证完成好任务。”
在隔离区,吴军玲既当救护专家,又当心理辅导员,指导带领医护人员对隔离病房严格规范布置,对团队进行规范化培训。病房里每一例患者的核酸采样和抽血,都是她亲自完成。她说:“我岁数大,孩子都成年了,没后顾之忧,采样最危险,还是我来吧。”
从科学安排日常医疗到参加北京市核酸采样、社区新冠疫苗接种,再到支援西藏、北京新国展方舱抗疫……3年来,吴军玲与团队科学周密救护,无一诊疗疏漏,圆满完成新冠疫情防控任务。
2008年汶川地震,身为国家矿山救护中心副队长的吴军玲,第一时间报名参加原国家安全生产总局抗震救灾队赴汶川抗震救灾。20多个日夜里,她和医疗救援队驻扎在废墟旁,冒着余震的危险,在没水没电的环境下救治伤员2万余人。
2019年3月,莫桑比克遭受热带气旋“伊代”袭击引发严重灾害。应莫桑比克政府邀请,中国政府派出救援队开展国际救援。吴军玲主动请缨,随中国救援队远赴莫桑比克遂行国际救援任务。她作为医疗物资管理负责人,既要保障好医疗物资,还要全身防护、冒着35摄氏度的高温到现场开展医疗救援,每次出诊长达七八个小时;晚上又要对2万余平方米的重点区域实施全面消杀,每天回到营地都是深夜11点。当队员们心疼她时,她总说:“大家都很辛苦,我年龄大,觉少些,不碍事的。”此次救援,赢得国际社会和当地民众的广泛赞誉。
作为扎根临床一线的护理专家,吴军玲专业技能过硬,积极推动教学改革与创新。个人获省部级科研进步三等奖1项,发表核心期刊论文30篇。并且通过定期培训、学术交流等,提升团队业务水平。带领团队编辑图书10部,获专利发明11项,发表SCI论文1篇,团队29人入选护理专业委员会。
作为应急医疗救援骨干,吴军玲发现,不论是专业救援队伍,还是普通志愿者,都应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特别是医疗常识技能。为此,她组织护理人员参与编写《应急医学救援培训教材》《消防救援人员实用操作手册》等教材,为各类专业队伍、志愿者和居民提供简便宜行的救灾、自救、互救帮助。积极组织参与救援培训,为消防卫勤、蓝天等救援队伍开展培训累计4996学时、4万余人次,为提升应急医学救援能力和水平发挥了重要作用。2024年12月,她组织筹建了中国南丁格尔志愿护理服务总队应急总医院志愿护理服务队。
吴军玲深知,护理不仅仅是技术的运用,更是心灵的抚慰和生命的守护。她始终用真诚关爱和专业知识技能去守护每一个生命,把志愿服务融入自己的生命。
2008年,作为国际慈善项目“微笑列车”志愿者,为福利院100余例唇腭裂儿童提供术后专业护理服务;2009年,为国庆60周年庆典群众进行甲流疫苗注射志愿服务;2011年开始连续三年为西藏自治区30余名先天性心脏病手术患儿提供志愿服务;连续2年入藏为农牧民开展体检志愿服务;持续多年深入北京养老院、社区开展健康知识宣教和义诊,用爱心传递温暖等。为更好地提升服务水平,已近退休的她于2023年考取中国红十字会救护师资证书。她经常提醒自己:“参与志愿服务,是一种精神,更是一份责任。但没有过硬专业技能,就没有志愿服务的底气。”
丰富的临床实践、英勇的救援精神、危难时的挺身而出、平日里的默默奉献,吴军玲四十年如一日,以个人的不懈努力和无私奉献践行着一位优秀医务工作者的医者仁心与崇高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