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汇文,女,汉族,1992年3月出生,中共党员,北京华艺斋古籍印务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雕版刷印及线装书装帧技艺第五代传承人。她深入学习,系统研究,全面掌握雕版刷印及线装书装帧全部技艺,带领公司先后印制了永乐大典、敦煌遗书等古籍10万余册,为古籍出版事业作出了积极贡献。她精益求精,守正创新,把濒危失传的传统装帧形式龙鳞装传承下来,并改良了它,创作出《古本永定河全图》龙鳞装,设计制作麋鹿系列及永定河系列文创产品,让古老技艺焕发新及生机。为推动活态传承,戴汇文搜集实物、采访老艺人,完善档案库,开展传习活动。借助新媒体平台,发布非遗知识视频,在高校开设古籍实践课。她用实际行动,让这门古老非遗在新时代续写辉煌。
在历史的长河中,雕版刷印及线装书装帧技艺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承载着中华千年的智慧与文明。它融合了造纸术、制墨术等多种传统工艺,以梨木板雕版为载体,用刷印的方式将文字复制到宣纸之上,再以线装成册,不仅创造出可供阅读的古籍,更成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象征。2021 年,这项古老技艺入选北京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而戴汇文,这位年轻的共产党员,正以自己的执着与热爱,为这门古老技艺注入新的活力,让它在新时代绽放光芒。
2013 年,大学毕业的戴汇文,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做出了一个重要选择 —— 拜任宝全先生(先生的父亲)为师,学习雕版刷印及线装书装帧技艺。这一决定,让她踏上了一条充满挑战与责任的非遗传承之路。彼时的她,或许并未料到,自己将在这条道路上,书写出一段动人心弦的传承篇章。
戴汇文团队所使用的雕版,多为清中期,甚至还有清早期和明代的珍贵遗存。然而,岁月的侵蚀和社会的变迁,让这些雕版面临破损和遗失的危机。一部古籍的印制,往往需要几百甚至上千块雕版,为了让古老的典籍重见天日,戴汇文不辞辛劳,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修复旧版、刻制新雕版。
在刷印环节,戴汇文展现出了极致的钻研精神。她深入研究宣纸特性,前往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手工纸研究所系统学习纸张纤维分析。为了探寻更优质的纸张,她足迹遍布安徽泾县、江西、甘肃等地,走访众多手工纸坊。在不断探索中,她创新性地将传统手工造纸的纸药 —— 野生猕猴桃藤,替换为更易获取、性价比更高的山药,并以浇纸法代替抄纸法,研制出独具特色的 “云朵纸”。这种纸张纸质柔顺、孔状多变、色彩浓淡不一,为书籍装帧和工艺品制作增添了独特魅力。此外,她跟随书画修复专家学习书画修复,以修复书画的精细标准制作古籍,还深入墨庄研究手工制墨工艺,大幅提升了印品质量。
装帧是古籍成书的最后环节,也是戴汇文展现创新才华的舞台。我国古籍装帧形式多样,包背装、线装、龙鳞装、卷轴装、册页装等每一种都蕴含独特技艺。戴汇文在传承的基础上大胆创新,带领团队成功印制了《永乐大典》《敦煌遗书》等 10 万余册古籍。2014 年,习近平总书记访问澳门大学时,将她负责制作的《永乐大典》重印本和《北京大学图书馆藏稀见方志丛刊》赠送给澳门大学图书馆,并在《永乐大典》上签字留念,这无疑是对她工作的高度认可。
2019 年,戴汇文受邀为永定河论坛设计制作文创作品。站在永定河旁,她灵感迸发,决定采用鲜见于民间,濒危失传的龙鳞装来创作跟永定河相关的文创作品,经过半年的不懈努力,一幅总长约 5 米的精美文创作品诞生,宛如蜿蜒的永定河。她还对传统龙鳞装进行改良,在页口设计永定河图,在筒子页记载永定河历史和古诗词,论坛上,一经亮相,广受好评,会后被国家水利部研究所收藏。此后,她又推出麋鹿系列及永定河系列文创产品,让古老技艺焕发出新的生机。
戴汇文深知,非遗保护需要活态传承。她四处搜集实物资料百余件,采访老艺人录制音像资料 20 小时,积极完善数字化电子档案库。在采育镇建立分展厅,每年举办传习活动 100 多场,受众10万余人。她还积极参加各类文化展会,让更多人了解非遗技艺。
2024 年 11 月起,戴汇文借助小红书、B站等新媒体平台,发布非遗知识视频,累计播放量达 83200 次。此外,她在首都师范大学和北京体育大学开设古籍实践课,培养年轻人保护、传承非遗的意识,助力非遗文化走出国门。
戴汇文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一名共产党员和青年非遗传承人的责任与担当。在她的努力下,雕版刷印及线装书装帧技艺这门古老的非遗项目,正以全新的姿态,在新时代的舞台上续写辉煌。
戴汇文,女,汉族,1992年3月出生,中共党员,北京华艺斋古籍印务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雕版刷印及线装书装帧技艺第五代传承人。她深入学习,系统研究,全面掌握雕版刷印及线装书装帧全部技艺,带领公司先后印制了永乐大典、敦煌遗书等古籍10万余册,为古籍出版事业作出了积极贡献。她精益求精,守正创新,把濒危失传的传统装帧形式龙鳞装传承下来,并改良了它,创作出《古本永定河全图》龙鳞装,设计制作麋鹿系列及永定河系列文创产品,让古老技艺焕发新及生机。为推动活态传承,戴汇文搜集实物、采访老艺人,完善档案库,开展传习活动。借助新媒体平台,发布非遗知识视频,在高校开设古籍实践课。她用实际行动,让这门古老非遗在新时代续写辉煌。
在历史的长河中,雕版刷印及线装书装帧技艺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承载着中华千年的智慧与文明。它融合了造纸术、制墨术等多种传统工艺,以梨木板雕版为载体,用刷印的方式将文字复制到宣纸之上,再以线装成册,不仅创造出可供阅读的古籍,更成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象征。2021 年,这项古老技艺入选北京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而戴汇文,这位年轻的共产党员,正以自己的执着与热爱,为这门古老技艺注入新的活力,让它在新时代绽放光芒。
2013 年,大学毕业的戴汇文,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做出了一个重要选择 —— 拜任宝全先生(先生的父亲)为师,学习雕版刷印及线装书装帧技艺。这一决定,让她踏上了一条充满挑战与责任的非遗传承之路。彼时的她,或许并未料到,自己将在这条道路上,书写出一段动人心弦的传承篇章。
戴汇文团队所使用的雕版,多为清中期,甚至还有清早期和明代的珍贵遗存。然而,岁月的侵蚀和社会的变迁,让这些雕版面临破损和遗失的危机。一部古籍的印制,往往需要几百甚至上千块雕版,为了让古老的典籍重见天日,戴汇文不辞辛劳,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修复旧版、刻制新雕版。
在刷印环节,戴汇文展现出了极致的钻研精神。她深入研究宣纸特性,前往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手工纸研究所系统学习纸张纤维分析。为了探寻更优质的纸张,她足迹遍布安徽泾县、江西、甘肃等地,走访众多手工纸坊。在不断探索中,她创新性地将传统手工造纸的纸药 —— 野生猕猴桃藤,替换为更易获取、性价比更高的山药,并以浇纸法代替抄纸法,研制出独具特色的 “云朵纸”。这种纸张纸质柔顺、孔状多变、色彩浓淡不一,为书籍装帧和工艺品制作增添了独特魅力。此外,她跟随书画修复专家学习书画修复,以修复书画的精细标准制作古籍,还深入墨庄研究手工制墨工艺,大幅提升了印品质量。
装帧是古籍成书的最后环节,也是戴汇文展现创新才华的舞台。我国古籍装帧形式多样,包背装、线装、龙鳞装、卷轴装、册页装等每一种都蕴含独特技艺。戴汇文在传承的基础上大胆创新,带领团队成功印制了《永乐大典》《敦煌遗书》等 10 万余册古籍。2014 年,习近平总书记访问澳门大学时,将她负责制作的《永乐大典》重印本和《北京大学图书馆藏稀见方志丛刊》赠送给澳门大学图书馆,并在《永乐大典》上签字留念,这无疑是对她工作的高度认可。
2019 年,戴汇文受邀为永定河论坛设计制作文创作品。站在永定河旁,她灵感迸发,决定采用鲜见于民间,濒危失传的龙鳞装来创作跟永定河相关的文创作品,经过半年的不懈努力,一幅总长约 5 米的精美文创作品诞生,宛如蜿蜒的永定河。她还对传统龙鳞装进行改良,在页口设计永定河图,在筒子页记载永定河历史和古诗词,论坛上,一经亮相,广受好评,会后被国家水利部研究所收藏。此后,她又推出麋鹿系列及永定河系列文创产品,让古老技艺焕发出新的生机。
戴汇文深知,非遗保护需要活态传承。她四处搜集实物资料百余件,采访老艺人录制音像资料 20 小时,积极完善数字化电子档案库。在采育镇建立分展厅,每年举办传习活动 100 多场,受众10万余人。她还积极参加各类文化展会,让更多人了解非遗技艺。
2024 年 11 月起,戴汇文借助小红书、B站等新媒体平台,发布非遗知识视频,累计播放量达 83200 次。此外,她在首都师范大学和北京体育大学开设古籍实践课,培养年轻人保护、传承非遗的意识,助力非遗文化走出国门。
戴汇文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一名共产党员和青年非遗传承人的责任与担当。在她的努力下,雕版刷印及线装书装帧技艺这门古老的非遗项目,正以全新的姿态,在新时代的舞台上续写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