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爽,女,汉族,1990年1月出生,西城区陶然亭街道养老服务中心护士长。12年护理生涯中,6年扎根三甲医院专科护理,6年深耕养老一线,用专业与温情重构失能老人照护范式。以专业构建分层照护体系破解养老难题,针对失能、半失能、自理老人建立基础疾病、心理状况、自理能力、危险因素等56项指标的评估。为90岁离休记者朱老师定制“帕尼尼疗法”,通过营养干预使体重从28Kg回升至40.5Kg,更以英文报共读唤醒生命尊严。她的手机里置顶80多个家属微信群,随时在线解答照护疑问,化解家庭养老焦虑400余起。建立“护理人才孵化基地”,培训护理员400余人次,培养出2名西城区护理技能大赛获奖者,并获得优秀组织奖。被老人们称为“置顶的闺女”,用坚守诠释新时代养老护理人的责任之光。
梁爽是西城区陶然亭街道养老服务中心护士长。每天清晨,她都会翻看置顶的微信留言,在笔记本上写下当天的重点,这些琐碎的牵挂,构成了她日复一日的战场。
2019年,梁爽从三甲医院护理岗位转身投入养老事业时,很多人不解:“三甲医院重症抢救更能体现职业价值。”她却说:“当我在急诊看到80岁老人因家庭照护不当反复住院时,就知道养老护理才是更需要专业力量的战场。”
初到养老院,她做的第一件事是建立“入院7天深度评估”制度。每位老人入院后,她带领团队完成生理指标、用药史、心理状况、家庭关系、危险因素等150项参数采集,形成个性化照护方案。针对阿尔茨海默病老人,她引入三甲医院的“非药物干预法”,用怀旧疗法、感官刺激缓解认知衰退;针对多重慢性病老人,她建立“用药九宫格”管理法,将每日服药种类、时间可视化,减少漏服率。
这些来自临床的经验,让养老院的医疗照护水平实现质的飞跃。
“张爷爷女儿”“李奶奶儿子”......每个备注背后都是一份沉甸甸的托付。她给自己定下规矩:睡前、睡醒看一遍家属群里动态,及时回复,会将老人们的日常情况及特殊状况,通过文字、照片或视频的形式,及时反馈到家属群中。“梁护士长,我妈今天吃饭怎么样?”“爸的降压药需要调整吗?”这样的询问每天要回复几十条。为了让家属更直观了解老人状态,她发起拍照行动:早餐时的笑脸、午休时的安稳、晚饭后的活动,再配上简短说明,让千里之外的子女也能“云陪伴”。
长期在外地的郭先生是梁爽的“置顶常客”。他的母亲和父亲都在养老院居住,母亲病情尤其重些,时常有紧急住院的情况发生,郭先生每周要发上百条消息。梁爽不仅详细回复护理细节,协调老人开药、就诊事项,还自学老年心理学,帮助郭先生化解焦虑。郭先生在微信中写道:“您置顶的不是微信,是我们全家的安心。”
在梁爽看来,每位老人都是独特的“密码本”,照护者的使命是破译他们的生命密码。
90岁的朱老师是中国日报社离休记者,股骨颈骨折后体重仅28Kg,拒绝治疗的背后是对既往岁月的深深眷恋。梁爽发现老人反复念叨的“猪肉帕尼尼”,实则是以前采访时的味觉记忆。与餐厅沟通,终于找到相似的猪肉帕尼尼,以“午餐外交”打开沟通缺口;将营养粉伪装成“下午茶”,6个月让老人体重恢复至40.5Kg;陪读英文报,用《中国日报》国际版唤醒老人的语言功能。朱老师指着报纸标题对她说:“梁爽,peace这个词,你发音越来越标准了。 ”
抗美援朝老兵刘爷爷入住时深受阿尔茨海默病的困扰,伴有情绪不稳、饮食差、徘徊状态等症状。梁爽用“军事密码”破解老人的心防:以“向首长汇报”的口吻沟通护理计划,以军人的口吻给爷爷下达吃饭的指令,这样就能配合地吃饭。当爷爷教会我“三点一线”瞄准射击目标时,从他眼中重现当年的坚毅。老人每周都会给护理员上“战地射击课”,教他们如何用单眼瞄准目标,那些尘封的战斗故事,成了照护团队最珍贵的精神钙片。
“养老护理员不仅需要技术,更需要‘看见老人’的能力。”梁爽常说。她建立的“新手上路-骨干进阶-管理储备”三级培训体系,打破了传统“保姆式”照护模式。
在实操培训课中,设计了“模拟失能体验”环节:让护理员戴上模拟老花镜、穿上负重衣、绑住手指,亲身体验老人的不便。“当你连筷子都拿不稳时,才会明白喂饭不是简单的‘张嘴’。这种同理心训练,让护理员的服务从完成任务‘转向’感同身受。”
梁爽深知,养老难题不仅在机构,更在万千家庭。后来开展了“家庭照护者日”,每月通过现场教学,教家属如何为老人翻身、拍背、压疮预防等。一位居家照护失能父亲的女孩课后说:“跟着梁护士长学了压疮护理,知道防大于治,我们提前预防,避免发生压疮。”
还开展了“一老一小志愿者活动”,吸引了社区医生、退休人员、儿童等多元志愿者。志愿者为老人提供健康宣教、理发、修脚、文艺表演等服务。他们有养老服务需求可以来现场解决或者我们进行居家上门服务,这种双向赋能模式,让养老照护从“专业机构独唱”变成“社会合唱”。
梁爽,女,汉族,1990年1月出生,西城区陶然亭街道养老服务中心护士长。12年护理生涯中,6年扎根三甲医院专科护理,6年深耕养老一线,用专业与温情重构失能老人照护范式。以专业构建分层照护体系破解养老难题,针对失能、半失能、自理老人建立基础疾病、心理状况、自理能力、危险因素等56项指标的评估。为90岁离休记者朱老师定制“帕尼尼疗法”,通过营养干预使体重从28Kg回升至40.5Kg,更以英文报共读唤醒生命尊严。她的手机里置顶80多个家属微信群,随时在线解答照护疑问,化解家庭养老焦虑400余起。建立“护理人才孵化基地”,培训护理员400余人次,培养出2名西城区护理技能大赛获奖者,并获得优秀组织奖。被老人们称为“置顶的闺女”,用坚守诠释新时代养老护理人的责任之光。
梁爽是西城区陶然亭街道养老服务中心护士长。每天清晨,她都会翻看置顶的微信留言,在笔记本上写下当天的重点,这些琐碎的牵挂,构成了她日复一日的战场。
2019年,梁爽从三甲医院护理岗位转身投入养老事业时,很多人不解:“三甲医院重症抢救更能体现职业价值。”她却说:“当我在急诊看到80岁老人因家庭照护不当反复住院时,就知道养老护理才是更需要专业力量的战场。”
初到养老院,她做的第一件事是建立“入院7天深度评估”制度。每位老人入院后,她带领团队完成生理指标、用药史、心理状况、家庭关系、危险因素等150项参数采集,形成个性化照护方案。针对阿尔茨海默病老人,她引入三甲医院的“非药物干预法”,用怀旧疗法、感官刺激缓解认知衰退;针对多重慢性病老人,她建立“用药九宫格”管理法,将每日服药种类、时间可视化,减少漏服率。
这些来自临床的经验,让养老院的医疗照护水平实现质的飞跃。
“张爷爷女儿”“李奶奶儿子”......每个备注背后都是一份沉甸甸的托付。她给自己定下规矩:睡前、睡醒看一遍家属群里动态,及时回复,会将老人们的日常情况及特殊状况,通过文字、照片或视频的形式,及时反馈到家属群中。“梁护士长,我妈今天吃饭怎么样?”“爸的降压药需要调整吗?”这样的询问每天要回复几十条。为了让家属更直观了解老人状态,她发起拍照行动:早餐时的笑脸、午休时的安稳、晚饭后的活动,再配上简短说明,让千里之外的子女也能“云陪伴”。
长期在外地的郭先生是梁爽的“置顶常客”。他的母亲和父亲都在养老院居住,母亲病情尤其重些,时常有紧急住院的情况发生,郭先生每周要发上百条消息。梁爽不仅详细回复护理细节,协调老人开药、就诊事项,还自学老年心理学,帮助郭先生化解焦虑。郭先生在微信中写道:“您置顶的不是微信,是我们全家的安心。”
在梁爽看来,每位老人都是独特的“密码本”,照护者的使命是破译他们的生命密码。
90岁的朱老师是中国日报社离休记者,股骨颈骨折后体重仅28Kg,拒绝治疗的背后是对既往岁月的深深眷恋。梁爽发现老人反复念叨的“猪肉帕尼尼”,实则是以前采访时的味觉记忆。与餐厅沟通,终于找到相似的猪肉帕尼尼,以“午餐外交”打开沟通缺口;将营养粉伪装成“下午茶”,6个月让老人体重恢复至40.5Kg;陪读英文报,用《中国日报》国际版唤醒老人的语言功能。朱老师指着报纸标题对她说:“梁爽,peace这个词,你发音越来越标准了。 ”
抗美援朝老兵刘爷爷入住时深受阿尔茨海默病的困扰,伴有情绪不稳、饮食差、徘徊状态等症状。梁爽用“军事密码”破解老人的心防:以“向首长汇报”的口吻沟通护理计划,以军人的口吻给爷爷下达吃饭的指令,这样就能配合地吃饭。当爷爷教会我“三点一线”瞄准射击目标时,从他眼中重现当年的坚毅。老人每周都会给护理员上“战地射击课”,教他们如何用单眼瞄准目标,那些尘封的战斗故事,成了照护团队最珍贵的精神钙片。
“养老护理员不仅需要技术,更需要‘看见老人’的能力。”梁爽常说。她建立的“新手上路-骨干进阶-管理储备”三级培训体系,打破了传统“保姆式”照护模式。
在实操培训课中,设计了“模拟失能体验”环节:让护理员戴上模拟老花镜、穿上负重衣、绑住手指,亲身体验老人的不便。“当你连筷子都拿不稳时,才会明白喂饭不是简单的‘张嘴’。这种同理心训练,让护理员的服务从完成任务‘转向’感同身受。”
梁爽深知,养老难题不仅在机构,更在万千家庭。后来开展了“家庭照护者日”,每月通过现场教学,教家属如何为老人翻身、拍背、压疮预防等。一位居家照护失能父亲的女孩课后说:“跟着梁护士长学了压疮护理,知道防大于治,我们提前预防,避免发生压疮。”
还开展了“一老一小志愿者活动”,吸引了社区医生、退休人员、儿童等多元志愿者。志愿者为老人提供健康宣教、理发、修脚、文艺表演等服务。他们有养老服务需求可以来现场解决或者我们进行居家上门服务,这种双向赋能模式,让养老照护从“专业机构独唱”变成“社会合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