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燕春,女,汉族,1974年2月出生,中国助残志愿者协会标准化工作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1974年,徐燕春带着先天残疾来到这个世界。她以“海迪姐姐”为榜样,在求学路上奋勇前行。1993年,她以优异成绩考入北京经济学院(现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然后,命运再次设下考验,入学当年,她的病情加重,双腿逐渐失去行动能力,经过多次手术治疗她不得不坐上轮椅。但是,她没有向命运低头,坚持自学电脑技能,努力保持与外界的联系。2015年,她参加北京新生命养老助残服务中心的生活重建班,重新走出家门,找到人生新方向。2018年,她参加了中残联和清华大学联合举办的首届全国无障碍通用设计研修营,通过学习她将无障碍的知识充分运用于首善之区建设,在无障碍建设的道路上,她找到自己的人生奋斗方向。
1974年,徐燕春带着先天残疾来到这个世界。命运给了她一个艰难的开端,却无法阻挡她追求卓越的脚步。从小,她以“海迪姐姐”为榜样,在求学路上奋勇前行。虽然身体不便,但她始终坚信:“身体可以受限,但其他方面绝不能落后于人。”1993年,她以优异成绩考入北京经济学院(现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用知识为人生打开新的大门。
然后,命运再次设下考验。入学当年,她的病情加重,双腿逐渐失去行动能力。经过五年多次手术治疗和病痛的煎熬,1998年她最终不得不坐上轮椅。由于身体限制和当时无障碍环境的匮乏,她被困家中八年。那些年,除了重病时不得不去医院,她几乎无法踏出家门一步。在这段与世隔绝的岁月中,她一度面临身体病痛与心理孤独的双重打击。但是,她没有向命运低头,坚持自学电脑技能,努力保持与外界的联系。
2009年,互联网为她打开一扇窗。她开始在网上工作,开网店、做客服、当店长,用指尖敲击出属于自己的天地。2015年,她参加北京新生命养老助残服务中心的生活重建班,重新走出家门,找到人生新方向。
怀着感恩之心,她开始在新生命贡献自己的力量,参与各类无障碍手册的编制。2018年,她参加了中残联和清华大学联合举办的首届全国无障碍通用设计研修营。在一年半的学习中,她参加了多场专业论坛,实地考察了多个城市的无障碍环境,通过对比分析找出不足、学习优秀经验。她系统学习了无障碍专业知识,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逐步掌握了无障碍技术标准,成为了一名专业的残疾人体验员。
2019年,北京市启动为期三年的无障碍环境建设专项行动,徐燕春以专业讲师的身份参与全市16个区的培训工作。在接下来的三年里,她的足迹遍布城市各个角落——从市政道路到政务服务大厅,从医院、商场到居民小区,实地指导无障碍设施的改造与建设。无论是坡道的坡度、扶手的安装高度,还是卫生间的细节设计,她都一丝不苟地提出专业建议,用实际行动为北京市的无障碍环境建设贡献着自己的智慧与力量。
2020年,她被聘为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无障碍体验员。四季轮回中,她奔波于各个场馆、签约酒店、医院和冬奥村,用专业的眼光和亲身的体验,为无障碍设施的把关和技术指导倾注心血。在北京市残疾人服务示范中心(汇爱大厦)的建设中,她多次戴着安全帽深入工地,特别是对卫生间的改造提出专业建议,确保每个细节尽善尽美。
冬奥会结束后,她继续深耕无障碍领域,将她的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投入到更广泛的社会服务中。她参与设计的北京西城那伽树无障碍咖啡集合店,凭借其人性化的设计和细致入微的无障碍设施,被评为全国43项无障碍好设计之一,成为城市小型商业体无障碍建设的标杆。
2024年,国家无障碍环境展示馆开馆,徐燕春以志愿讲解员的身份,积极参与展馆的讲解工作。其中有为联合国人权理事会主席等贵宾讲解展馆,向世界展示中国无障碍建设的成就。
作为肢体残疾一级的重度残疾人,徐燕春将身体的不便转化为专业优势。她能够第一时间感知无障碍环境的优劣,结合深入骨髓的专业标准,为设施改造提供精准建议。2023年8月,她凭借卓越的专业能力,被聘为中国助残志愿者协会标准化工作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
也因为是重度残疾人,徐燕春在工作中需要克服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由于身体不便,她在外出时几乎不敢喝水,只为避免上卫生间的不便;她的轮椅出行路线需要精心规划,往往要比普通人花费更多的时间;甚至有时还会遭遇轮椅倾覆的意外。然而,这些困难从未让她退缩,反而让她更加坚定地投身于无障碍事业,因为她深知,只有通过自己的努力,才能让更多残障人士免于这样的困境,拥有更加安全、便利、有尊严的生活环境。
徐燕春用自己的经历证明,生命的价值不在于身体的完整,而在于心灵的丰盈。在无障碍建设的道路上,她不仅找到自己的人生方向,更为更多残障人士创造了便利的生活环境。
徐燕春,女,汉族,1974年2月出生,中国助残志愿者协会标准化工作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1974年,徐燕春带着先天残疾来到这个世界。她以“海迪姐姐”为榜样,在求学路上奋勇前行。1993年,她以优异成绩考入北京经济学院(现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然后,命运再次设下考验,入学当年,她的病情加重,双腿逐渐失去行动能力,经过多次手术治疗她不得不坐上轮椅。但是,她没有向命运低头,坚持自学电脑技能,努力保持与外界的联系。2015年,她参加北京新生命养老助残服务中心的生活重建班,重新走出家门,找到人生新方向。2018年,她参加了中残联和清华大学联合举办的首届全国无障碍通用设计研修营,通过学习她将无障碍的知识充分运用于首善之区建设,在无障碍建设的道路上,她找到自己的人生奋斗方向。
1974年,徐燕春带着先天残疾来到这个世界。命运给了她一个艰难的开端,却无法阻挡她追求卓越的脚步。从小,她以“海迪姐姐”为榜样,在求学路上奋勇前行。虽然身体不便,但她始终坚信:“身体可以受限,但其他方面绝不能落后于人。”1993年,她以优异成绩考入北京经济学院(现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用知识为人生打开新的大门。
然后,命运再次设下考验。入学当年,她的病情加重,双腿逐渐失去行动能力。经过五年多次手术治疗和病痛的煎熬,1998年她最终不得不坐上轮椅。由于身体限制和当时无障碍环境的匮乏,她被困家中八年。那些年,除了重病时不得不去医院,她几乎无法踏出家门一步。在这段与世隔绝的岁月中,她一度面临身体病痛与心理孤独的双重打击。但是,她没有向命运低头,坚持自学电脑技能,努力保持与外界的联系。
2009年,互联网为她打开一扇窗。她开始在网上工作,开网店、做客服、当店长,用指尖敲击出属于自己的天地。2015年,她参加北京新生命养老助残服务中心的生活重建班,重新走出家门,找到人生新方向。
怀着感恩之心,她开始在新生命贡献自己的力量,参与各类无障碍手册的编制。2018年,她参加了中残联和清华大学联合举办的首届全国无障碍通用设计研修营。在一年半的学习中,她参加了多场专业论坛,实地考察了多个城市的无障碍环境,通过对比分析找出不足、学习优秀经验。她系统学习了无障碍专业知识,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逐步掌握了无障碍技术标准,成为了一名专业的残疾人体验员。
2019年,北京市启动为期三年的无障碍环境建设专项行动,徐燕春以专业讲师的身份参与全市16个区的培训工作。在接下来的三年里,她的足迹遍布城市各个角落——从市政道路到政务服务大厅,从医院、商场到居民小区,实地指导无障碍设施的改造与建设。无论是坡道的坡度、扶手的安装高度,还是卫生间的细节设计,她都一丝不苟地提出专业建议,用实际行动为北京市的无障碍环境建设贡献着自己的智慧与力量。
2020年,她被聘为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无障碍体验员。四季轮回中,她奔波于各个场馆、签约酒店、医院和冬奥村,用专业的眼光和亲身的体验,为无障碍设施的把关和技术指导倾注心血。在北京市残疾人服务示范中心(汇爱大厦)的建设中,她多次戴着安全帽深入工地,特别是对卫生间的改造提出专业建议,确保每个细节尽善尽美。
冬奥会结束后,她继续深耕无障碍领域,将她的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投入到更广泛的社会服务中。她参与设计的北京西城那伽树无障碍咖啡集合店,凭借其人性化的设计和细致入微的无障碍设施,被评为全国43项无障碍好设计之一,成为城市小型商业体无障碍建设的标杆。
2024年,国家无障碍环境展示馆开馆,徐燕春以志愿讲解员的身份,积极参与展馆的讲解工作。其中有为联合国人权理事会主席等贵宾讲解展馆,向世界展示中国无障碍建设的成就。
作为肢体残疾一级的重度残疾人,徐燕春将身体的不便转化为专业优势。她能够第一时间感知无障碍环境的优劣,结合深入骨髓的专业标准,为设施改造提供精准建议。2023年8月,她凭借卓越的专业能力,被聘为中国助残志愿者协会标准化工作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
也因为是重度残疾人,徐燕春在工作中需要克服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由于身体不便,她在外出时几乎不敢喝水,只为避免上卫生间的不便;她的轮椅出行路线需要精心规划,往往要比普通人花费更多的时间;甚至有时还会遭遇轮椅倾覆的意外。然而,这些困难从未让她退缩,反而让她更加坚定地投身于无障碍事业,因为她深知,只有通过自己的努力,才能让更多残障人士免于这样的困境,拥有更加安全、便利、有尊严的生活环境。
徐燕春用自己的经历证明,生命的价值不在于身体的完整,而在于心灵的丰盈。在无障碍建设的道路上,她不仅找到自己的人生方向,更为更多残障人士创造了便利的生活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