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北京榜样 >  往届回顾 >  2025年 >  8月 >  第四周榜单
[敬业奉献]冯家勇:从蓝天到街巷 书写别样担当 “冠军队长”化身城市守护者
首都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 2025-08-25

冯家勇

一.人物介绍

冯家勇,男,汉族,1978年11月出生,中共党员,昌平区回龙观街道综合行政执法队副队长。他曾是一名跳伞运动员,先后斩获2005年俄罗斯世界杯跳伞比赛集体冠军,打破世界纪录。2013年转业后,他进入到昌平区城管系统工作。从“冠军”到“城管”,身份变了,但他没有落差。他坚信“干城管没有捷径,全是靠鞋底子、皮子磨出来的。”执法过程中,他既做到有力度地打击违法乱象,也做到有温度地守护民心。比如拆违建工作,一次不明白讲两次,两次不行讲三次,由此促成了多项难办事件的解决。居民们给他送来一面面锦旗。他说,他的目标只有一个“让群众满意,为群众办实事。”2024年他获得“北京榜样· 最美城管人”称号。


冯家勇参加河北省平泉县全国跳伞锦标赛

二.事迹介绍

“马龙,加油!”趁着吃午饭的时间,昌平区回龙观街道综合行政执法队副队长冯家勇看了会儿WTT中国大满贯赛,为喜欢的选手加油鼓劲。

虽然已远离鲜花和掌声十余年,但紧张激烈的赛事还是唤醒了他曾经身为国家跳伞运动员,为荣誉而奋斗的美好记忆。

鲜有人知道的是,常年一身“城管蓝”制服的冯家勇,其实曾身着“空军蓝”,是“八一跳伞队”的一员。

2013年转业后的冯家勇进入到昌平区城管系统工作,目前担任回龙观执法队副队长,同时兼任拆违专班副主任。

变身份 是冠军也是城管人

脱下军装,换上制服,回忆起当时初来乍到的场景,冯家勇笑称自己像个“无头苍蝇”。身为运动员服役期间,冯家勇与团队一道乘风破浪,先后斩获2005年7月俄罗斯世界杯跳伞比赛集体冠军,打破世界纪录;2005年12月阿联酋亚洲及大洋洲跳伞锦标赛冠军;并多次获得国际公开赛个人冠军、全国锦标赛个人冠军。

冯家勇没有从“冠军”到“城管”的身份落差,但军人和城管这两种职业的截然不同,还是让冯家勇有种“抓瞎”的感觉——“做群众工作我是典型的‘门外汉’,群众的门敲不开,敲开了也不知道怎么说话,干啥都觉得无从下手。”


冯家勇(左)开展垃圾分类执法检查

进店铺检查的第一天,冯家勇的满腔热情就遇上了“冰点挑战”。他至今记得当时遭受的冷眼,“我去店里检查燃气情况,老板斜靠在椅背上,跷着二郎腿,叼着烟头,斜着眼看我,不管我说什么他都一脸不在乎的样子……”

“老百姓不认识我,也不认我。”威信也许可以通过严管和处罚来树立,但冯家勇没有这么做,运动员时期的韧劲、耐心和细心在城管赛道上同样得到延续。

冯家勇拿着一本自己梳理的区域信息表,不厌其烦地每天跑社区、跑商户、跑工地,在表的背面画出居民楼分布示意图,并配上各种表格:A区域有在施工地,要注意扬尘和夜施;B区域餐饮企业比较多,燃气安全盯好问题整改;C区域都是老旧小区,要看住私搭乱建;D区临街商户偶尔有外摆占道情况,得多提醒……

到社区了解生活垃圾分类情况时,看见几位大姐围在墙角摘菜,冯家勇就去帮这位摘摘豆角,再帮那位摘摘韭菜,往往菜摘完了,小区里的大概情况也聊个七七八八了。

老人是最容易沟通的,冯家勇把楼下那些下棋、看孩子的老人当作“突破口”,到了社区不着急入户,跟那些老人聊会儿家长里短,先混个“脸熟”,再开展工作。

噪声扰民一直是城市“顽疾”,也是执法队日常重点工作之一。回龙观辖区一家施工工地在施工期间接到多名市民投诉,称项目在22点之后仍有施工行为,影响附近居民的正常休息。

“我今年72岁了,整夜的施工声吵得我们晚上根本没法睡觉,什么时候能是个头啊?”“我家孩子要考试,晚上有轰隆隆的施工声,没办法学习,也没办法休息。”

接到举报后,冯家勇带领执法队员们立即赶往诉求点位,发现该项目工地正在进行吊装构件作业,于是他当即拍照取证,并通知施工方负责人立即停工。

经调查询问,施工方承认,主要是为了赶工期就夜里连着干了。

一方面是项目建设需求,一方面是居民生活诉求,该如何协调各方利益,化解矛盾?冯家勇首先是本着执法为民的心,带领同事们对举报高发的工地夜施情况进行巡查,盯守保障居民们睡个好觉。同时,还设身处地为施工企业着想,了解他们的难处,组织居民代表、施工企业、社区一起坐下来进行沟通协调。

经过几方的反复交流,施工方做出承诺,赢得了居民的理解:一是将产生噪声的施工项目尽量集中到白天进行,并将这些项目设立在远离居民区的地方;二是如遇混凝土浇筑等需要连续作业的特殊情况,需在确定夜间施工时段后,至少提前1天在居民微信群内发通知提示,以便居民做好相应的准备。


冯家勇(右)对违法建设现场进行勘验

执法过程中,冯家勇和同事既做到了有力度地打击违法乱象,也做到了有温度地守护民心。

“参加工作十余年来,我深刻认识到,只有以耳听民声,用心解民意,才能得到群众真心支持,建立起信任感,我们的工作才能更好地开展。”冯家勇说。

沉下身 小岗位彰显大担当

2024年,回龙观街道某小区被纳入老旧小区改造范围,按照老旧小区改造“先拆违后改造”的工作要求,回龙观街道对小区内违法建设开展拆除工作。由于小区建设时间较长、房屋设计不合理等原因,造成历史遗留的违法建设较多,拆违任务十分艰巨。

“为什么之前不拆现在要拆?”“为什么要先拆我家的呢?”面对居民的“十万个为什么”,冯家勇没有半点厌烦,“出现这样的情况,是我们对政策解释得还不够!”于是他带着队员踏上了普法劝导之路。一次不明白讲两次,两次不行讲三次,3个多月的时间,他们多轮次入户宣传政策。

其中有一家住在6楼的违建住户因为白天总是上班没人在家,冯家勇只能晚上上门登记情况。但恰巧去的那天赶上楼道的灯坏了,门里的女士说自己独自在家,看不清敲门的人不敢开门,让冯家勇站到楼前的路灯下,好让她看看敲门的是不是城管队员。冯家勇只好跑下去,等他再次回到6楼,这位女士才满脸歉意地开了门。额头开始冒汗的冯家勇没有生气,反而竖起大拇指夸赞她,“防范意识高,挺好!”以情动人、以理服人的工作方式,使居民的态度从不愿意“走近聊一聊”,转变成同意执法队员“进门坐一坐”。

相似的经历让冯家勇想起2005年在俄罗斯参加世界杯跳伞比赛时,赛前成绩不理想,和几个队友没日没夜地加练,想在比赛中取得一个好成绩。努力终有回报,他和5名运动员历经4天苦战,以8轮男子集体定点均为零厘米成绩打破世界纪录,夺得世界冠军,首次登上世界跳伞冠军的领奖台。

赛场上,坚韧成就不凡荣誉;城管路上,坚韧赢得可贵民心。随着工作的推进,冯家勇也渐渐成了社区里的“熟人”,走在社区里,居民们会纷纷和他打招呼,老年人喊他“小冯”,同龄人喊他“老冯”,年轻人喊他“冯哥”,孩子们喊他“冯叔叔”。

冯家勇很喜欢一句话——因为热爱,所以一直坚持着、努力着、不断进步着。正所谓,热爱可抵岁月漫长。

“从运动员到城管,不同的赛场,各自的赛道,一样的拼搏,对于曾经的运动员来说,职业生涯里最成功的比赛是优于之前的自己。十年长空梦,十年绣花功,目标始终在前方,而我永远在路上。”冯家勇说。

当前位置: 首页 >  北京榜样 >  往届回顾 >  2025年 >  8月 >  第四周榜单
[敬业奉献]冯家勇:从蓝天到街巷 书写别样担当 “冠军队长”化身城市守护者
首都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 2025-08-25

冯家勇

一.人物介绍

冯家勇,男,汉族,1978年11月出生,中共党员,昌平区回龙观街道综合行政执法队副队长。他曾是一名跳伞运动员,先后斩获2005年俄罗斯世界杯跳伞比赛集体冠军,打破世界纪录。2013年转业后,他进入到昌平区城管系统工作。从“冠军”到“城管”,身份变了,但他没有落差。他坚信“干城管没有捷径,全是靠鞋底子、皮子磨出来的。”执法过程中,他既做到有力度地打击违法乱象,也做到有温度地守护民心。比如拆违建工作,一次不明白讲两次,两次不行讲三次,由此促成了多项难办事件的解决。居民们给他送来一面面锦旗。他说,他的目标只有一个“让群众满意,为群众办实事。”2024年他获得“北京榜样· 最美城管人”称号。


冯家勇参加河北省平泉县全国跳伞锦标赛

二.事迹介绍

“马龙,加油!”趁着吃午饭的时间,昌平区回龙观街道综合行政执法队副队长冯家勇看了会儿WTT中国大满贯赛,为喜欢的选手加油鼓劲。

虽然已远离鲜花和掌声十余年,但紧张激烈的赛事还是唤醒了他曾经身为国家跳伞运动员,为荣誉而奋斗的美好记忆。

鲜有人知道的是,常年一身“城管蓝”制服的冯家勇,其实曾身着“空军蓝”,是“八一跳伞队”的一员。

2013年转业后的冯家勇进入到昌平区城管系统工作,目前担任回龙观执法队副队长,同时兼任拆违专班副主任。

变身份 是冠军也是城管人

脱下军装,换上制服,回忆起当时初来乍到的场景,冯家勇笑称自己像个“无头苍蝇”。身为运动员服役期间,冯家勇与团队一道乘风破浪,先后斩获2005年7月俄罗斯世界杯跳伞比赛集体冠军,打破世界纪录;2005年12月阿联酋亚洲及大洋洲跳伞锦标赛冠军;并多次获得国际公开赛个人冠军、全国锦标赛个人冠军。

冯家勇没有从“冠军”到“城管”的身份落差,但军人和城管这两种职业的截然不同,还是让冯家勇有种“抓瞎”的感觉——“做群众工作我是典型的‘门外汉’,群众的门敲不开,敲开了也不知道怎么说话,干啥都觉得无从下手。”


冯家勇(左)开展垃圾分类执法检查

进店铺检查的第一天,冯家勇的满腔热情就遇上了“冰点挑战”。他至今记得当时遭受的冷眼,“我去店里检查燃气情况,老板斜靠在椅背上,跷着二郎腿,叼着烟头,斜着眼看我,不管我说什么他都一脸不在乎的样子……”

“老百姓不认识我,也不认我。”威信也许可以通过严管和处罚来树立,但冯家勇没有这么做,运动员时期的韧劲、耐心和细心在城管赛道上同样得到延续。

冯家勇拿着一本自己梳理的区域信息表,不厌其烦地每天跑社区、跑商户、跑工地,在表的背面画出居民楼分布示意图,并配上各种表格:A区域有在施工地,要注意扬尘和夜施;B区域餐饮企业比较多,燃气安全盯好问题整改;C区域都是老旧小区,要看住私搭乱建;D区临街商户偶尔有外摆占道情况,得多提醒……

到社区了解生活垃圾分类情况时,看见几位大姐围在墙角摘菜,冯家勇就去帮这位摘摘豆角,再帮那位摘摘韭菜,往往菜摘完了,小区里的大概情况也聊个七七八八了。

老人是最容易沟通的,冯家勇把楼下那些下棋、看孩子的老人当作“突破口”,到了社区不着急入户,跟那些老人聊会儿家长里短,先混个“脸熟”,再开展工作。

噪声扰民一直是城市“顽疾”,也是执法队日常重点工作之一。回龙观辖区一家施工工地在施工期间接到多名市民投诉,称项目在22点之后仍有施工行为,影响附近居民的正常休息。

“我今年72岁了,整夜的施工声吵得我们晚上根本没法睡觉,什么时候能是个头啊?”“我家孩子要考试,晚上有轰隆隆的施工声,没办法学习,也没办法休息。”

接到举报后,冯家勇带领执法队员们立即赶往诉求点位,发现该项目工地正在进行吊装构件作业,于是他当即拍照取证,并通知施工方负责人立即停工。

经调查询问,施工方承认,主要是为了赶工期就夜里连着干了。

一方面是项目建设需求,一方面是居民生活诉求,该如何协调各方利益,化解矛盾?冯家勇首先是本着执法为民的心,带领同事们对举报高发的工地夜施情况进行巡查,盯守保障居民们睡个好觉。同时,还设身处地为施工企业着想,了解他们的难处,组织居民代表、施工企业、社区一起坐下来进行沟通协调。

经过几方的反复交流,施工方做出承诺,赢得了居民的理解:一是将产生噪声的施工项目尽量集中到白天进行,并将这些项目设立在远离居民区的地方;二是如遇混凝土浇筑等需要连续作业的特殊情况,需在确定夜间施工时段后,至少提前1天在居民微信群内发通知提示,以便居民做好相应的准备。


冯家勇(右)对违法建设现场进行勘验

执法过程中,冯家勇和同事既做到了有力度地打击违法乱象,也做到了有温度地守护民心。

“参加工作十余年来,我深刻认识到,只有以耳听民声,用心解民意,才能得到群众真心支持,建立起信任感,我们的工作才能更好地开展。”冯家勇说。

沉下身 小岗位彰显大担当

2024年,回龙观街道某小区被纳入老旧小区改造范围,按照老旧小区改造“先拆违后改造”的工作要求,回龙观街道对小区内违法建设开展拆除工作。由于小区建设时间较长、房屋设计不合理等原因,造成历史遗留的违法建设较多,拆违任务十分艰巨。

“为什么之前不拆现在要拆?”“为什么要先拆我家的呢?”面对居民的“十万个为什么”,冯家勇没有半点厌烦,“出现这样的情况,是我们对政策解释得还不够!”于是他带着队员踏上了普法劝导之路。一次不明白讲两次,两次不行讲三次,3个多月的时间,他们多轮次入户宣传政策。

其中有一家住在6楼的违建住户因为白天总是上班没人在家,冯家勇只能晚上上门登记情况。但恰巧去的那天赶上楼道的灯坏了,门里的女士说自己独自在家,看不清敲门的人不敢开门,让冯家勇站到楼前的路灯下,好让她看看敲门的是不是城管队员。冯家勇只好跑下去,等他再次回到6楼,这位女士才满脸歉意地开了门。额头开始冒汗的冯家勇没有生气,反而竖起大拇指夸赞她,“防范意识高,挺好!”以情动人、以理服人的工作方式,使居民的态度从不愿意“走近聊一聊”,转变成同意执法队员“进门坐一坐”。

相似的经历让冯家勇想起2005年在俄罗斯参加世界杯跳伞比赛时,赛前成绩不理想,和几个队友没日没夜地加练,想在比赛中取得一个好成绩。努力终有回报,他和5名运动员历经4天苦战,以8轮男子集体定点均为零厘米成绩打破世界纪录,夺得世界冠军,首次登上世界跳伞冠军的领奖台。

赛场上,坚韧成就不凡荣誉;城管路上,坚韧赢得可贵民心。随着工作的推进,冯家勇也渐渐成了社区里的“熟人”,走在社区里,居民们会纷纷和他打招呼,老年人喊他“小冯”,同龄人喊他“老冯”,年轻人喊他“冯哥”,孩子们喊他“冯叔叔”。

冯家勇很喜欢一句话——因为热爱,所以一直坚持着、努力着、不断进步着。正所谓,热爱可抵岁月漫长。

“从运动员到城管,不同的赛场,各自的赛道,一样的拼搏,对于曾经的运动员来说,职业生涯里最成功的比赛是优于之前的自己。十年长空梦,十年绣花功,目标始终在前方,而我永远在路上。”冯家勇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