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振泽,男,1998年7月生,共青团员,北京市良乡监狱民警。自2020年以来,他五年如一日默默帮扶河北省怀来县4个村十余位孤寡老人,累计捐赠价值4万余元物资,入户走访150余次。从退役军人到良乡监狱民警,他始终坚守为人民服务初心,以实际行动诠释了新时代青年的责任担当。他的暖心助老事迹先后被北京日报、北京晚报、北京青年报等社会媒体和北京政法、京司观澜、北京监狱与戒毒等微信公众号报道转发。
艾振泽是北京市良乡监狱民警。从退役军人到监狱民警,他始终坚守为人民服务初心,以实际行动诠释新时代青年的责任担当。
艾振泽出生在河北怀来县城,小时候他就听说,县城周边的山区里,一些孤寡体弱的老人既难以走出去打工,又无力种地养家,日子不好过。上大学后,为了“做点有意义的事”,小艾先是报名参军,2020年退伍后选择继续攻读社工专业。“那时候时间相对宽裕,手里还有国家给的退伍安置费,我觉得终于有能力去帮帮那些老人了。”小艾说。
为精准锁定帮扶对象,他先是托在当地的远房亲戚帮忙收集信息,之后又自己一户户走访,最终选定了十余位最需要帮扶的老人。他们有的是无儿无女的孤寡老人,有的身体残疾、年老体衰,靠政府低保维持生活。从那时起,他一有空总要买些米面菜肉往村里跑上一两趟,有时还帮着老人犁犁地翻翻土,做点家务活儿。2022年参加工作后空闲时间变少,他就尽量利用休息日到村里看望老人,用实际行动兑现着“力所能及帮一把”的朴素誓言。
五年来,艾振泽累计走访入户150余次,行程超2万公里,自掏腰包4万余元。“张爷爷这几天需要代购一些药品”,“郑爷爷家里房屋漏雨,还得买些防水材料”,“王爷爷过两天得去医院,需要提醒及时就诊……”在他心里,总是记挂着不同老人的各种需求。
麻峪口村范爷爷是他的“心病”。第一次探访时,老人的土坯房四处漏风,被褥散发着霉味。没过两天,艾振泽便扛着塑料布、螺丝钉上门,耗时3小时封严门窗,又自费换上新被褥。“后来范爷爷告诉我,那个冬天是他20年来最暖和的冬天。”他笑着说,眼里泛着光。
然而,帮扶路上6个被时间定格的名字,成为他心中难以言说的痛。“吴大爷离世的时候我不知情,当我提着米面站在紧锁着的院门前时,才意识到有些告别永远等不到。”艾振泽红着眼眶回忆,“张大爷曾说要给我腌酸菜,可再去时,他的土屋已坍塌一半……”这些遗憾,让他更珍惜每一次陪伴。
“能把别人的难处放在心上这么多年的人,我无以为报……”河北怀来县一处农家小院里,孤寡老人范爷爷托邻居代笔写下一封感谢信,寄到了北京市良乡监狱。这封特殊的感谢信揭开了良乡监狱民警艾振泽埋藏5年的“秘密”。了解到他的故事后,良乡监狱的青年民警们自发加入到帮扶老人的队伍中。随着队伍的壮大,帮扶对象也进一步增加。
今年5月,艾振泽和同事们来到河北怀来县王家楼回族乡西洪站村郑太和、郑太权两兄弟的小院。两位老人分别为92岁、84岁,听力不太好。看到小艾等人,老人的脸上绽开笑容。“爷爷,上次我来的时候,看到你们的电锅用的年头长了,怕不安全,所以买了一个新的,给拿回来了。”小艾嘴里说着,将电锅放在里间的台子上,随后和两名同事相互配合,一起帮老人更换被罩、床单。
“他们平时比较节俭,这些生活用品很少换新的,炕上的被褥都破旧了。我们专门买了这些床上用品,现在就帮他们换上。”十多分钟后,老人的床铺焕然一新。
从迷彩绿到藏青蓝,从“一个人的坚持”到“一群人的接力”,艾振泽用五年时光诠释着“95 后”的担当。不是张扬的口号,而是俯身为民的身影;不是短暂的热血,而是细水长流的守护。正如他手机相册中孤寡老人开心的笑脸——那是老人收到温暖时最质朴的回应,也是新时代青年民警初心的最好注脚。“一个人的力量有限,但千万束微光可以照亮长夜。” 艾振泽说,“只要还有老人需要帮助,我们的脚步就不会停下。”
艾振泽,男,1998年7月生,共青团员,北京市良乡监狱民警。自2020年以来,他五年如一日默默帮扶河北省怀来县4个村十余位孤寡老人,累计捐赠价值4万余元物资,入户走访150余次。从退役军人到良乡监狱民警,他始终坚守为人民服务初心,以实际行动诠释了新时代青年的责任担当。他的暖心助老事迹先后被北京日报、北京晚报、北京青年报等社会媒体和北京政法、京司观澜、北京监狱与戒毒等微信公众号报道转发。
艾振泽是北京市良乡监狱民警。从退役军人到监狱民警,他始终坚守为人民服务初心,以实际行动诠释新时代青年的责任担当。
艾振泽出生在河北怀来县城,小时候他就听说,县城周边的山区里,一些孤寡体弱的老人既难以走出去打工,又无力种地养家,日子不好过。上大学后,为了“做点有意义的事”,小艾先是报名参军,2020年退伍后选择继续攻读社工专业。“那时候时间相对宽裕,手里还有国家给的退伍安置费,我觉得终于有能力去帮帮那些老人了。”小艾说。
为精准锁定帮扶对象,他先是托在当地的远房亲戚帮忙收集信息,之后又自己一户户走访,最终选定了十余位最需要帮扶的老人。他们有的是无儿无女的孤寡老人,有的身体残疾、年老体衰,靠政府低保维持生活。从那时起,他一有空总要买些米面菜肉往村里跑上一两趟,有时还帮着老人犁犁地翻翻土,做点家务活儿。2022年参加工作后空闲时间变少,他就尽量利用休息日到村里看望老人,用实际行动兑现着“力所能及帮一把”的朴素誓言。
五年来,艾振泽累计走访入户150余次,行程超2万公里,自掏腰包4万余元。“张爷爷这几天需要代购一些药品”,“郑爷爷家里房屋漏雨,还得买些防水材料”,“王爷爷过两天得去医院,需要提醒及时就诊……”在他心里,总是记挂着不同老人的各种需求。
麻峪口村范爷爷是他的“心病”。第一次探访时,老人的土坯房四处漏风,被褥散发着霉味。没过两天,艾振泽便扛着塑料布、螺丝钉上门,耗时3小时封严门窗,又自费换上新被褥。“后来范爷爷告诉我,那个冬天是他20年来最暖和的冬天。”他笑着说,眼里泛着光。
然而,帮扶路上6个被时间定格的名字,成为他心中难以言说的痛。“吴大爷离世的时候我不知情,当我提着米面站在紧锁着的院门前时,才意识到有些告别永远等不到。”艾振泽红着眼眶回忆,“张大爷曾说要给我腌酸菜,可再去时,他的土屋已坍塌一半……”这些遗憾,让他更珍惜每一次陪伴。
“能把别人的难处放在心上这么多年的人,我无以为报……”河北怀来县一处农家小院里,孤寡老人范爷爷托邻居代笔写下一封感谢信,寄到了北京市良乡监狱。这封特殊的感谢信揭开了良乡监狱民警艾振泽埋藏5年的“秘密”。了解到他的故事后,良乡监狱的青年民警们自发加入到帮扶老人的队伍中。随着队伍的壮大,帮扶对象也进一步增加。
今年5月,艾振泽和同事们来到河北怀来县王家楼回族乡西洪站村郑太和、郑太权两兄弟的小院。两位老人分别为92岁、84岁,听力不太好。看到小艾等人,老人的脸上绽开笑容。“爷爷,上次我来的时候,看到你们的电锅用的年头长了,怕不安全,所以买了一个新的,给拿回来了。”小艾嘴里说着,将电锅放在里间的台子上,随后和两名同事相互配合,一起帮老人更换被罩、床单。
“他们平时比较节俭,这些生活用品很少换新的,炕上的被褥都破旧了。我们专门买了这些床上用品,现在就帮他们换上。”十多分钟后,老人的床铺焕然一新。
从迷彩绿到藏青蓝,从“一个人的坚持”到“一群人的接力”,艾振泽用五年时光诠释着“95 后”的担当。不是张扬的口号,而是俯身为民的身影;不是短暂的热血,而是细水长流的守护。正如他手机相册中孤寡老人开心的笑脸——那是老人收到温暖时最质朴的回应,也是新时代青年民警初心的最好注脚。“一个人的力量有限,但千万束微光可以照亮长夜。” 艾振泽说,“只要还有老人需要帮助,我们的脚步就不会停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