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晓冬,男,汉族,1957年1月出生,中共党员,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志愿讲解员,朝阳区奥运村街道双泉社区第九党支部老党员,退役飞行员。他曾是一名拥有13年飞行经验的空军飞行员,后转业在企业工作,曾获评中央企业优秀党务工作者。退休后,他婉拒返聘,选择到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担任志愿讲解员。他凭借丰富的知识和生动的讲解方式,将冰冷战机背后的故事娓娓道来,深受观众,特别是青少年的喜爱。他不断打磨讲稿,力求深入浅出,甚至自费购买更大功率的扩音器,确保每位观众都能听清讲解。
胡晓冬是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志愿讲解员,一位拥有50年党龄的老党员,从飞行员到讲解员,他用另一种方式延续着他的飞行梦想,架起了连接航空科技与红色精神的桥梁,用行动守护红色军魂,传承红色基因,服务国防教育。
“我要让每一个人都能听清楚,都能感受到人民空军的魅力和中华民族五千年的铁血荣光。”退休后,胡晓冬婉拒返聘,选择志愿服务的方式来回报社会。军博成为他延续青春和梦想的舞台,7年义务讲解数百场,收获了大批忠实粉丝,有的孩子来听他的讲解不下七八次;他的每次讲解,都被围得水泄不通,为了让后面的观众也能听清,他自费买了功率更大的扩音器……
他叫胡晓冬,朝阳区奥运村街道双泉社区第九党支部老党员,退役飞行员,而他现在最珍视的身份是: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志愿讲解员。
今年68岁的胡晓冬,从小在部队大院长大,对军营有着特殊的情感,怀揣着保家卫国的热血,成为了一名光荣的空军飞行员。在长达13年的飞行生涯中,他驾驶战鹰,翱翔蓝天,凭借着精湛的飞行技术和过人的胆识,快速成长,曾是军区空军最年轻的飞行大队长,多次立功受奖,被《解放军报》《空军报》采访报道。然而,伤病使他不得不告别他热爱的蓝天,转业到地方工作。但他的军人本色没变,钢铁意志没变,报效祖国的热情没变,为企业发展和国家经济建设贡献了自己的力量,曾被国务院国资委党委评为中央企业优秀党务工作者。
转眼间到了退休的年龄。胡晓冬婉拒单位返聘,而是以极大的热情选择开启一段新的人生旅程——通过志愿申请、报名审查、岗前培训、严格考核等一系列流程,正式成为军博义务讲解员。他说:“军博珍藏着人民军队的光荣历史,它就是我心中的圣地。”
胡晓冬结合自身的飞行经历,以“老飞带您逛军博,聊聊飞机的那些事儿”为观众讲解军博馆藏的各型飞机以及背后故事。为了将晦涩难懂的专业知识转化为生动形象的故事,让观众理解并共情,他阅读了大量的专业资料,深入研究了每一架战机的研发背景、技术参数和战例,精心准备讲解文案,力求用最权威的信源、最通俗的语言、最真挚的感情,向观众准确传递信息,并在实践中不断改进,做到常说常新。通过现场陈列和他的讲述,观众近距离见证人民空军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艰辛历程和辉煌成就。
胡晓冬严谨、专业、幽默风趣,让他拥有了大批的粉丝。尤其深受小朋友们的喜爱。有的孩子听他的讲解不下七八次,已经达到他说上句、孩子们就能背出下一句的程度,他们不仅记住了战机的名字和性能,那些英雄故事和伟大精神,也被他们珍藏在了心底。还有家长带孩子专门从深圳坐飞机来听他的讲解,他们说:“胡老师的讲解太精彩了,孩子听了一次就爱上了,一定要再来听他讲。”
仿佛被胡晓冬施了魔法一般,来听他讲解的孩子不管多大年纪都能聚精会神地坚持从头听到尾。他的每次讲解都被观众围得水泄不通,里三层外三层。馆里给志愿者配备了扩音器,但为了让后面的观众也能听清,他还自费买了一部功率更大的扩音器。他说:“我要让每一个来听讲解的人都能听清楚,都能感受到人民空军的魅力和中华民族五千年的铁血荣光。”
央视军事频道、军博官微、抖音、今日头条、B站和小红书等,多次对他的讲解进行了现场直播。根据军博官方安排,他还通过新媒体平台,为辽宁舰官兵、我驻黎巴嫩维和部队官兵进行专场讲解。无论现场讲解、直播和专题视频,都受到观众和网友的广泛好评。
此外,胡晓冬还在2023年参加了北京博物馆学会志愿者专委会组织的“魅力北京分享团”巡讲活动,至今为高等院校师生、部队官兵、京内外多家博物馆义务讲解十多场。
而作为一名有着五十载党龄的老党员,胡晓冬也始终心系社区,积极发挥余热。他主动协助双泉社区党委,在军博成功举办了以“传承红色基因,牢记初心使命”为主题的党日活动,从策划到讲解全程参与,让红色精神深入人心。每年“七一”,他都会到社区捐款,积极参与共产党员献爱心活动,始终以实际行动践行共产党员的初心使命。社区各类志愿活动,他也都积极参加。五十载坚守,他是社区党员群众心中鲜红的旗帜。
至今,胡晓冬已义务讲解了7年,数百场。因其突出贡献和无私奉献,他在2023年荣获北京博物馆学会“魅力之星”特别奖,2023和2024年连续两年被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评为“杰出志愿者”。他用实际行动,守护红色军魂,传承红色基因,普及航空知识,服务国防教育,践行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以及退役军人的责任和担当。
即便伤痛在身,胡晓冬对讲解事业的赤忱也从未减退。2024年底,他因右肩肩袖旧伤复发,在北京积水潭医院接受了全麻微创手术,植入两颗钢钉。术后康复期,伤痛未愈,他却在今年春节观众高峰时便重返岗位。绑着辅助护具,他强忍不适,以整洁的仪态坚持完成每场两小时的讲解。疼痛并未成为他停下脚步的理由,“觉得自己还可以”是他朴素的信念。更令人敬佩的是,在康复期间,他同时承担了中央电视台军事频道《时光军史馆》栏目的录制任务。为了讲好我军历史,特别是空军地空导弹部队“长空利剑543”的辉煌战史,他投入大量精力查阅资料,精心准备讲解内容,将这份严谨与热忱从军博展厅延伸到了更广阔的电视荧屏。钢钉还在肩头,资料已堆满案头,胡晓冬用实际行动诠释着一名老兵对传承红色基因的执着坚守。
“这是一种精神追求,也是一种生活方式。”胡晓冬说。
从翱翔蓝天到扎根博物馆,胡晓冬用另一种方式延续着他的梦想。他用专业知识和人生阅历架起了一座连接航空科技与红色精神的桥梁,在他绘声绘色的讲解中,钢铁战机被赋予了温度,爱国报国精神变得可触可感
胡晓冬,男,汉族,1957年1月出生,中共党员,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志愿讲解员,朝阳区奥运村街道双泉社区第九党支部老党员,退役飞行员。他曾是一名拥有13年飞行经验的空军飞行员,后转业在企业工作,曾获评中央企业优秀党务工作者。退休后,他婉拒返聘,选择到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担任志愿讲解员。他凭借丰富的知识和生动的讲解方式,将冰冷战机背后的故事娓娓道来,深受观众,特别是青少年的喜爱。他不断打磨讲稿,力求深入浅出,甚至自费购买更大功率的扩音器,确保每位观众都能听清讲解。
胡晓冬是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志愿讲解员,一位拥有50年党龄的老党员,从飞行员到讲解员,他用另一种方式延续着他的飞行梦想,架起了连接航空科技与红色精神的桥梁,用行动守护红色军魂,传承红色基因,服务国防教育。
“我要让每一个人都能听清楚,都能感受到人民空军的魅力和中华民族五千年的铁血荣光。”退休后,胡晓冬婉拒返聘,选择志愿服务的方式来回报社会。军博成为他延续青春和梦想的舞台,7年义务讲解数百场,收获了大批忠实粉丝,有的孩子来听他的讲解不下七八次;他的每次讲解,都被围得水泄不通,为了让后面的观众也能听清,他自费买了功率更大的扩音器……
他叫胡晓冬,朝阳区奥运村街道双泉社区第九党支部老党员,退役飞行员,而他现在最珍视的身份是: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志愿讲解员。
今年68岁的胡晓冬,从小在部队大院长大,对军营有着特殊的情感,怀揣着保家卫国的热血,成为了一名光荣的空军飞行员。在长达13年的飞行生涯中,他驾驶战鹰,翱翔蓝天,凭借着精湛的飞行技术和过人的胆识,快速成长,曾是军区空军最年轻的飞行大队长,多次立功受奖,被《解放军报》《空军报》采访报道。然而,伤病使他不得不告别他热爱的蓝天,转业到地方工作。但他的军人本色没变,钢铁意志没变,报效祖国的热情没变,为企业发展和国家经济建设贡献了自己的力量,曾被国务院国资委党委评为中央企业优秀党务工作者。
转眼间到了退休的年龄。胡晓冬婉拒单位返聘,而是以极大的热情选择开启一段新的人生旅程——通过志愿申请、报名审查、岗前培训、严格考核等一系列流程,正式成为军博义务讲解员。他说:“军博珍藏着人民军队的光荣历史,它就是我心中的圣地。”
胡晓冬结合自身的飞行经历,以“老飞带您逛军博,聊聊飞机的那些事儿”为观众讲解军博馆藏的各型飞机以及背后故事。为了将晦涩难懂的专业知识转化为生动形象的故事,让观众理解并共情,他阅读了大量的专业资料,深入研究了每一架战机的研发背景、技术参数和战例,精心准备讲解文案,力求用最权威的信源、最通俗的语言、最真挚的感情,向观众准确传递信息,并在实践中不断改进,做到常说常新。通过现场陈列和他的讲述,观众近距离见证人民空军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艰辛历程和辉煌成就。
胡晓冬严谨、专业、幽默风趣,让他拥有了大批的粉丝。尤其深受小朋友们的喜爱。有的孩子听他的讲解不下七八次,已经达到他说上句、孩子们就能背出下一句的程度,他们不仅记住了战机的名字和性能,那些英雄故事和伟大精神,也被他们珍藏在了心底。还有家长带孩子专门从深圳坐飞机来听他的讲解,他们说:“胡老师的讲解太精彩了,孩子听了一次就爱上了,一定要再来听他讲。”
仿佛被胡晓冬施了魔法一般,来听他讲解的孩子不管多大年纪都能聚精会神地坚持从头听到尾。他的每次讲解都被观众围得水泄不通,里三层外三层。馆里给志愿者配备了扩音器,但为了让后面的观众也能听清,他还自费买了一部功率更大的扩音器。他说:“我要让每一个来听讲解的人都能听清楚,都能感受到人民空军的魅力和中华民族五千年的铁血荣光。”
央视军事频道、军博官微、抖音、今日头条、B站和小红书等,多次对他的讲解进行了现场直播。根据军博官方安排,他还通过新媒体平台,为辽宁舰官兵、我驻黎巴嫩维和部队官兵进行专场讲解。无论现场讲解、直播和专题视频,都受到观众和网友的广泛好评。
此外,胡晓冬还在2023年参加了北京博物馆学会志愿者专委会组织的“魅力北京分享团”巡讲活动,至今为高等院校师生、部队官兵、京内外多家博物馆义务讲解十多场。
而作为一名有着五十载党龄的老党员,胡晓冬也始终心系社区,积极发挥余热。他主动协助双泉社区党委,在军博成功举办了以“传承红色基因,牢记初心使命”为主题的党日活动,从策划到讲解全程参与,让红色精神深入人心。每年“七一”,他都会到社区捐款,积极参与共产党员献爱心活动,始终以实际行动践行共产党员的初心使命。社区各类志愿活动,他也都积极参加。五十载坚守,他是社区党员群众心中鲜红的旗帜。
至今,胡晓冬已义务讲解了7年,数百场。因其突出贡献和无私奉献,他在2023年荣获北京博物馆学会“魅力之星”特别奖,2023和2024年连续两年被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评为“杰出志愿者”。他用实际行动,守护红色军魂,传承红色基因,普及航空知识,服务国防教育,践行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以及退役军人的责任和担当。
即便伤痛在身,胡晓冬对讲解事业的赤忱也从未减退。2024年底,他因右肩肩袖旧伤复发,在北京积水潭医院接受了全麻微创手术,植入两颗钢钉。术后康复期,伤痛未愈,他却在今年春节观众高峰时便重返岗位。绑着辅助护具,他强忍不适,以整洁的仪态坚持完成每场两小时的讲解。疼痛并未成为他停下脚步的理由,“觉得自己还可以”是他朴素的信念。更令人敬佩的是,在康复期间,他同时承担了中央电视台军事频道《时光军史馆》栏目的录制任务。为了讲好我军历史,特别是空军地空导弹部队“长空利剑543”的辉煌战史,他投入大量精力查阅资料,精心准备讲解内容,将这份严谨与热忱从军博展厅延伸到了更广阔的电视荧屏。钢钉还在肩头,资料已堆满案头,胡晓冬用实际行动诠释着一名老兵对传承红色基因的执着坚守。
“这是一种精神追求,也是一种生活方式。”胡晓冬说。
从翱翔蓝天到扎根博物馆,胡晓冬用另一种方式延续着他的梦想。他用专业知识和人生阅历架起了一座连接航空科技与红色精神的桥梁,在他绘声绘色的讲解中,钢铁战机被赋予了温度,爱国报国精神变得可触可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