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鸿庆,男,1995年7月出生,生前为平谷区镇罗营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20急救组急救医生。2025年7月28日凌晨4时20分,北京120调度指挥中心接报:密云区大城子镇南沟村发生房屋倒塌,6人被埋需急救。于鸿庆带领急救团队闻“汛”而动、向险而行。面对无情的巨大洪峰,他义无反顾地将生的希望留给他人,把自己留在了救人的路上。
于鸿庆的最后一条朋友圈定格在7月28日早上5点17分,他坐在救护车副驾驶,用手机拍下了窗外湍急的洪水,雨大水急,洪水已经没过了救护车轮胎。他没有配文字,在朋友询问“哪儿”的留言下,5点30分,他回复:“密云”。
这是一次平常又特殊的急救任务。说平常,这是于鸿庆担任急救医生五年多以来,一次平常的救援任务,密云区大城子镇南沟村有房屋倒塌,人员受伤,需紧急救援。说特殊,于鸿庆所在的镇罗营镇急救车组主要覆盖该镇和临近的大华山镇、熊儿寨乡,跨区救援很少,但在这次极端强降雨灾害中,密云区的急救车都在紧急救援中,市急救中心将这次任务派给了距离事发地点16公里的镇罗营镇急救车组。
“接到出车任务后,在2分钟内出车。”这是急救医师的工作流程规范,悬挂在于鸿庆生前的办公室内。7月28日4时27分接到任务后,他和见习跟车医生霍芬、护士蔡萌萌、司机陈宇、担架工赵振山在两分钟内准备妥当,冒雨发车。陈宇记得,那天出发时雨势就很大,一路上他们碰到多处滑坡,不得不借道走,就在距离救援地点仅几百米的大城子漫水桥时,因雨大水急导致车辆熄火了。
车外暴雨如注,几人只能在车内等待救援,这时身为组长,也是全车唯一一位年轻男医生的于鸿庆开始联系救援。5点10分,镇罗营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党支部书记、主任王振国接到了于鸿庆的电话,他语气冷静地向主任汇报情况,请求支援。王振国立即向平谷区卫健委相关负责人汇报情况,并叮嘱于鸿庆,他们几人的人身安全是最重要的。
陈宇说,救援电话90%都是于鸿庆拨打的,联系到的第一辆救援车在距离他们3公里处遇到水毁断路,走不了了。水势越来越大,看着车外湍急的水流,几人也有些着急,护士蔡萌萌哭了,于鸿庆安慰她,“别慌,等待救援”。不久,后方又紧急联系到第二辆救援车,从另一侧赶来。但没多久,消息传来,那边也遇到了滑坡,车辆暂时过不来了。
水还在涨,通讯信号也断了。七点左右,陈宇发现,车已经开始飘了,水深已达一米多,“这车里不能待了。”陈宇做出判断。于鸿庆开始指挥大家下车,坐在后排的赵振山先下了车,随后将霍芬和蔡萌萌扶下车。因为车辆右侧遭受洪水冲击,如果强行打开右侧门的话,车辆有马上被冲走的危险,所以于鸿庆安排司机陈宇和自己先后从主驾驶员位下车,这样可以把危险降到最低。陈宇下车时被车门向内挤了一下膝盖。于鸿庆拽了他一把,说了句:“你扶住了,我抓着你呢!”随后,于鸿庆最后一个从主驾驶车门下车。他下车后不到10秒,湍急的洪水连车带人将他们五人冲走。
陈宇回忆,刚被水冲下去时,他还听到赵振山喊了一句,“这有棵大树,过来抱着点儿。”但是巨大的水流让他身不由己,幸好在被冲走50米左右的地方,抱住一棵小树。得以短暂喘息,陈宇开始寻找几位同事,但目之所及除了洪水和被冲垮的树木,没有任何身影。
被救后,陈宇和几位同事才知道,不会游泳的于鸿庆被水冲到距离事发点约300米左右的树丛中,被困在淤泥和树枝中,虽全力抢救仍不幸牺牲,生命永远定格在了30岁。
大学毕业后,于鸿庆成为平谷区镇罗营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一名普通医生,十年如一日,他坚守在基层一线,用医者仁心守护群众健康。镇罗营镇地处山区,村落分散、道路蜿蜒,于鸿庆的脚步踏遍了山间的每一个角落,他不仅对急救患者全力以赴,更把辖区村民当作亲人一般关怀。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党支部书记、主任王振国至今想起发现他时的场景,仍心痛难抑:那个总是冲在一线的小伙子,被树枝和淤泥困住,苍白的脸上再也没了往日笑容。同事忘不了他,村民更舍不得他。大家都说,“小于是我们山里人的‘健康闹钟’,有他在,心里就踏实。”他从不挑工作、不讲条件、不提困难。哪位老人患有高血压、糖尿病,是否按时服药;谁家大妈腰腿疼痛再次发作;哪个孩子到了该接种疫苗的时候——他的心里,装着一本厚厚的“健康账”。
在暴雨袭来时,不顾危险赶赴救援现场,身处险境,于鸿庆毅然选择先保护他人。在暴雨中逆行,在洪水中托举,这既是一名医生在危难之际的职业抉择,更是一名积极向党组织靠拢的年轻人,以生命写就的忠诚答卷。于鸿庆以实际行动践行了首医“扶伤济世、敬德修业”的校训精神,深刻诠释了服务基层、奉献乡村的医者大爱。
于鸿庆,男,1995年7月出生,生前为平谷区镇罗营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20急救组急救医生。2025年7月28日凌晨4时20分,北京120调度指挥中心接报:密云区大城子镇南沟村发生房屋倒塌,6人被埋需急救。于鸿庆带领急救团队闻“汛”而动、向险而行。面对无情的巨大洪峰,他义无反顾地将生的希望留给他人,把自己留在了救人的路上。
于鸿庆的最后一条朋友圈定格在7月28日早上5点17分,他坐在救护车副驾驶,用手机拍下了窗外湍急的洪水,雨大水急,洪水已经没过了救护车轮胎。他没有配文字,在朋友询问“哪儿”的留言下,5点30分,他回复:“密云”。
这是一次平常又特殊的急救任务。说平常,这是于鸿庆担任急救医生五年多以来,一次平常的救援任务,密云区大城子镇南沟村有房屋倒塌,人员受伤,需紧急救援。说特殊,于鸿庆所在的镇罗营镇急救车组主要覆盖该镇和临近的大华山镇、熊儿寨乡,跨区救援很少,但在这次极端强降雨灾害中,密云区的急救车都在紧急救援中,市急救中心将这次任务派给了距离事发地点16公里的镇罗营镇急救车组。
“接到出车任务后,在2分钟内出车。”这是急救医师的工作流程规范,悬挂在于鸿庆生前的办公室内。7月28日4时27分接到任务后,他和见习跟车医生霍芬、护士蔡萌萌、司机陈宇、担架工赵振山在两分钟内准备妥当,冒雨发车。陈宇记得,那天出发时雨势就很大,一路上他们碰到多处滑坡,不得不借道走,就在距离救援地点仅几百米的大城子漫水桥时,因雨大水急导致车辆熄火了。
车外暴雨如注,几人只能在车内等待救援,这时身为组长,也是全车唯一一位年轻男医生的于鸿庆开始联系救援。5点10分,镇罗营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党支部书记、主任王振国接到了于鸿庆的电话,他语气冷静地向主任汇报情况,请求支援。王振国立即向平谷区卫健委相关负责人汇报情况,并叮嘱于鸿庆,他们几人的人身安全是最重要的。
陈宇说,救援电话90%都是于鸿庆拨打的,联系到的第一辆救援车在距离他们3公里处遇到水毁断路,走不了了。水势越来越大,看着车外湍急的水流,几人也有些着急,护士蔡萌萌哭了,于鸿庆安慰她,“别慌,等待救援”。不久,后方又紧急联系到第二辆救援车,从另一侧赶来。但没多久,消息传来,那边也遇到了滑坡,车辆暂时过不来了。
水还在涨,通讯信号也断了。七点左右,陈宇发现,车已经开始飘了,水深已达一米多,“这车里不能待了。”陈宇做出判断。于鸿庆开始指挥大家下车,坐在后排的赵振山先下了车,随后将霍芬和蔡萌萌扶下车。因为车辆右侧遭受洪水冲击,如果强行打开右侧门的话,车辆有马上被冲走的危险,所以于鸿庆安排司机陈宇和自己先后从主驾驶员位下车,这样可以把危险降到最低。陈宇下车时被车门向内挤了一下膝盖。于鸿庆拽了他一把,说了句:“你扶住了,我抓着你呢!”随后,于鸿庆最后一个从主驾驶车门下车。他下车后不到10秒,湍急的洪水连车带人将他们五人冲走。
陈宇回忆,刚被水冲下去时,他还听到赵振山喊了一句,“这有棵大树,过来抱着点儿。”但是巨大的水流让他身不由己,幸好在被冲走50米左右的地方,抱住一棵小树。得以短暂喘息,陈宇开始寻找几位同事,但目之所及除了洪水和被冲垮的树木,没有任何身影。
被救后,陈宇和几位同事才知道,不会游泳的于鸿庆被水冲到距离事发点约300米左右的树丛中,被困在淤泥和树枝中,虽全力抢救仍不幸牺牲,生命永远定格在了30岁。
大学毕业后,于鸿庆成为平谷区镇罗营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一名普通医生,十年如一日,他坚守在基层一线,用医者仁心守护群众健康。镇罗营镇地处山区,村落分散、道路蜿蜒,于鸿庆的脚步踏遍了山间的每一个角落,他不仅对急救患者全力以赴,更把辖区村民当作亲人一般关怀。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党支部书记、主任王振国至今想起发现他时的场景,仍心痛难抑:那个总是冲在一线的小伙子,被树枝和淤泥困住,苍白的脸上再也没了往日笑容。同事忘不了他,村民更舍不得他。大家都说,“小于是我们山里人的‘健康闹钟’,有他在,心里就踏实。”他从不挑工作、不讲条件、不提困难。哪位老人患有高血压、糖尿病,是否按时服药;谁家大妈腰腿疼痛再次发作;哪个孩子到了该接种疫苗的时候——他的心里,装着一本厚厚的“健康账”。
在暴雨袭来时,不顾危险赶赴救援现场,身处险境,于鸿庆毅然选择先保护他人。在暴雨中逆行,在洪水中托举,这既是一名医生在危难之际的职业抉择,更是一名积极向党组织靠拢的年轻人,以生命写就的忠诚答卷。于鸿庆以实际行动践行了首医“扶伤济世、敬德修业”的校训精神,深刻诠释了服务基层、奉献乡村的医者大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