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北京榜样 >  往届回顾 >  2025年 >  9月 >  第二周榜单
[敬业奉献]郭胜鹏:“急先锋”用铲斗搭建“空中通道” 逆水而上守牢“通信生命线”
首都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 2025-09-08

郭胜鹏

一.人物介绍

郭胜鹏,男,汉族,1998年6月出生,中共党员,丰台区北大地消防救援站通信保障班班长。在2025年密云区暴雨灾情救援中,他身兼救援与通信保障双重职责。在葡萄园1.2米深积水中,他不顾个人安危,俯身背抱被困群众,往返6趟成功营救22人;转战永安小区后,利用铲斗搭建“空中通道”,徒手托举3名独居老人脱险,6小时内转移22人。同时,他始终坚守通信岗位,确保救援指令精准传达,在极端环境下保障了救援“生命线”畅通,以“双线作战”的担当诠释了消防员的敬业本色与党员的责任担当。


郭胜鹏(右二)准备装备增援密云

二.事迹介绍


郭胜鹏乘坐铲车到葡萄园村准备救援被困老人

暴雨来袭,他是逆向冲锋的“急先锋”。2025年7月份,密云区遭遇百年不遇的暴雨袭击,短时间内降雨量突破历史极值,葡萄园片区和永安小区成为重灾区,大量群众被洪水围困,救援刻不容缓。作为北大地消防救援站通信保障班长,郭胜鹏在接到出警指令的那一刻,便深知肩上的双重责任——既要保障救援现场通信畅通,更要与队友并肩冲入险境救人。出发前,他迅速检查电台、备用电池等设备,反复调试信号频率,确保在极端环境下能与指挥中心保持实时联络。“通信不能断,人更不能等!”他一边叮嘱队员,一边穿上救生衣,第一个跳上冲锋舟。当救援队伍抵达葡萄园时,眼前的景象令人揪心:成片的建筑物被冲垮,积水最深达1.2米,浑浊的洪水中漂浮着杂物,远处传来群众的呼救声。郭胜鹏当机立断:“他躺着淤泥水,先去探路救人!”

积水深处,他是群众的“人肉摆渡船”。葡萄园里的积水裹挟着泥沙和碎玻璃,每走一步都像踩在刀尖上。郭胜鹏发现,有几户村民被困在地势较低的平房里,积水已漫至窗台,老人和孩子在屋内瑟瑟发抖。由于大型救援设备无法靠近,只能靠人力转移。“我来背!”他二话不说,俯身钻进齐腰深的水里,先将一名70多岁的老人稳稳背起。老人害怕地紧紧抓住他的衣领,他一边稳步向前挪动,一边轻声安慰:“奶奶别怕,我一定把您送到安全地方。”短短几十米的距离,他走了近十分钟,脚下几次被杂物绊倒,却始终把老人护在胸前。将老人送上铲车后,他顾不上擦掉脸上的泥水,转身又冲进积水中。往返6趟,他的救生衣被划破,肩膀被勒出红痕,双腿侵湿在淤泥之中,但当最后一名被困群众安全转移时,他笑着说:“只要人没事,这点累不算啥。”


郭胜鹏(左三)乘坐铲车将被困老人救出

楼宇之间,他架起“空中生命通道”。从葡萄园村撤出时,郭胜鹏的体力已近透支,但接到永安小区的救援指令后,他咬着牙登上了转运车。该小区某户有3名独居老人被困在楼上,电梯因停电停运,楼梯间被洪水淹没,老人根本无法下楼。现场勘察后,他发现只有利用铲车的铲斗作为临时“升降梯”,才能抵达老人所在的楼层。“一句我上去!”他系紧安全绳,指挥铲车操作员将铲斗缓缓升至3楼窗口。由于铲斗与窗台存在间隙,他必须徒手将老人抱进铲斗。第一位老人患有重病,身体不停颤抖,郭胜鹏半蹲身子,稳稳托住老人的腋下,慢慢挪进铲斗,全程保持着“托举”姿势,直到铲斗降至地面。就这样,他在高空与地面之间往返3次,将3名老人全部安全转移。当最后一位老人被家人接走时,紧紧握住他的手说:“孩子,你是我们的救命恩人啊!”

电波背后,他守牢“通信生命线”。在紧张的救援间隙,郭胜鹏始终没忘记自己的通信职责。永安小区部分区域信号太弱,冒雨爬上小区高处寻找信号,雨水顺着脸颊流进眼睛,他就用袖子一抹继续调试。信号接通的那一刻,他第一时间汇报现场情况:“将老人已转移的情况汇报指挥部,目前还有十多名群众被困单元楼,请求支援!”救援全程,他的电台始终保持畅通,不仅及时传达指令,还耐心指导其他救援小组使用备用通信设备。有队友问他:“又要救人又要保通信,你忙得过来吗?”他回答:“通信是救援的‘神经’,断了‘神经’,再多力气也用不对地方。我要时刻保持通信畅通,保证‘生命线’时刻处于最佳状态。”

当前位置: 首页 >  北京榜样 >  往届回顾 >  2025年 >  9月 >  第二周榜单
[敬业奉献]郭胜鹏:“急先锋”用铲斗搭建“空中通道” 逆水而上守牢“通信生命线”
首都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 2025-09-08

郭胜鹏

一.人物介绍

郭胜鹏,男,汉族,1998年6月出生,中共党员,丰台区北大地消防救援站通信保障班班长。在2025年密云区暴雨灾情救援中,他身兼救援与通信保障双重职责。在葡萄园1.2米深积水中,他不顾个人安危,俯身背抱被困群众,往返6趟成功营救22人;转战永安小区后,利用铲斗搭建“空中通道”,徒手托举3名独居老人脱险,6小时内转移22人。同时,他始终坚守通信岗位,确保救援指令精准传达,在极端环境下保障了救援“生命线”畅通,以“双线作战”的担当诠释了消防员的敬业本色与党员的责任担当。


郭胜鹏(右二)准备装备增援密云

二.事迹介绍


郭胜鹏乘坐铲车到葡萄园村准备救援被困老人

暴雨来袭,他是逆向冲锋的“急先锋”。2025年7月份,密云区遭遇百年不遇的暴雨袭击,短时间内降雨量突破历史极值,葡萄园片区和永安小区成为重灾区,大量群众被洪水围困,救援刻不容缓。作为北大地消防救援站通信保障班长,郭胜鹏在接到出警指令的那一刻,便深知肩上的双重责任——既要保障救援现场通信畅通,更要与队友并肩冲入险境救人。出发前,他迅速检查电台、备用电池等设备,反复调试信号频率,确保在极端环境下能与指挥中心保持实时联络。“通信不能断,人更不能等!”他一边叮嘱队员,一边穿上救生衣,第一个跳上冲锋舟。当救援队伍抵达葡萄园时,眼前的景象令人揪心:成片的建筑物被冲垮,积水最深达1.2米,浑浊的洪水中漂浮着杂物,远处传来群众的呼救声。郭胜鹏当机立断:“他躺着淤泥水,先去探路救人!”

积水深处,他是群众的“人肉摆渡船”。葡萄园里的积水裹挟着泥沙和碎玻璃,每走一步都像踩在刀尖上。郭胜鹏发现,有几户村民被困在地势较低的平房里,积水已漫至窗台,老人和孩子在屋内瑟瑟发抖。由于大型救援设备无法靠近,只能靠人力转移。“我来背!”他二话不说,俯身钻进齐腰深的水里,先将一名70多岁的老人稳稳背起。老人害怕地紧紧抓住他的衣领,他一边稳步向前挪动,一边轻声安慰:“奶奶别怕,我一定把您送到安全地方。”短短几十米的距离,他走了近十分钟,脚下几次被杂物绊倒,却始终把老人护在胸前。将老人送上铲车后,他顾不上擦掉脸上的泥水,转身又冲进积水中。往返6趟,他的救生衣被划破,肩膀被勒出红痕,双腿侵湿在淤泥之中,但当最后一名被困群众安全转移时,他笑着说:“只要人没事,这点累不算啥。”


郭胜鹏(左三)乘坐铲车将被困老人救出

楼宇之间,他架起“空中生命通道”。从葡萄园村撤出时,郭胜鹏的体力已近透支,但接到永安小区的救援指令后,他咬着牙登上了转运车。该小区某户有3名独居老人被困在楼上,电梯因停电停运,楼梯间被洪水淹没,老人根本无法下楼。现场勘察后,他发现只有利用铲车的铲斗作为临时“升降梯”,才能抵达老人所在的楼层。“一句我上去!”他系紧安全绳,指挥铲车操作员将铲斗缓缓升至3楼窗口。由于铲斗与窗台存在间隙,他必须徒手将老人抱进铲斗。第一位老人患有重病,身体不停颤抖,郭胜鹏半蹲身子,稳稳托住老人的腋下,慢慢挪进铲斗,全程保持着“托举”姿势,直到铲斗降至地面。就这样,他在高空与地面之间往返3次,将3名老人全部安全转移。当最后一位老人被家人接走时,紧紧握住他的手说:“孩子,你是我们的救命恩人啊!”

电波背后,他守牢“通信生命线”。在紧张的救援间隙,郭胜鹏始终没忘记自己的通信职责。永安小区部分区域信号太弱,冒雨爬上小区高处寻找信号,雨水顺着脸颊流进眼睛,他就用袖子一抹继续调试。信号接通的那一刻,他第一时间汇报现场情况:“将老人已转移的情况汇报指挥部,目前还有十多名群众被困单元楼,请求支援!”救援全程,他的电台始终保持畅通,不仅及时传达指令,还耐心指导其他救援小组使用备用通信设备。有队友问他:“又要救人又要保通信,你忙得过来吗?”他回答:“通信是救援的‘神经’,断了‘神经’,再多力气也用不对地方。我要时刻保持通信畅通,保证‘生命线’时刻处于最佳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