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北京榜样 >  往届回顾 >  2025年 >  9月 >  第二周榜单
[敬业奉献]北京积水潭医院回龙观院区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畅呼吸之道 解重症之危 全方位守护呼吸疾病患者健康
首都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 2025-09-08

北京积水潭医院回龙观院区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

一.人物介绍

北京积水潭医院回龙观院区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成立于2013年,现有主任医师3人,副主任医师7人,医学博士7人,医学硕士4人,是集医疗、教学、科研为一体,门诊、病房、RICU统一管理的临床科室,年收治病人1800余人次,年门诊量四万余人次。多年来,该科室凭借精湛的医疗技术、卓越的团队精神、浓厚的人文关怀、突出的应急救治能力,赢得了患者的信赖以及社会和学界的认可。多人先后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首都劳动奖章、北京青年五四奖章、2020年援鄂记功等荣誉。


科室收到患者赠送的锦旗

二.事迹介绍

北京积水潭医院回龙观院区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以“为了长期健康”为宗旨,为慢病患者建立档案并定期回访,开设哮喘、睡眠呼吸障碍等专病门诊,引进ECMO等新技术,成为北京市罕见病联盟等多项重要医学单位,被患者视为“第二个家”。

72岁的老王患慢阻肺病八年,是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的“老熟人”,医护人员几乎能回忆起他就诊后的每个瞬间,从首次急性加重的CT影像,到药物过敏史,甚至连对某类抗生素不耐受的细节都标注分明。对于老王来说,这里不仅有熟悉的医护人员,更有专业的指导和温暖的话语,他常说:“在这儿看病,我特别放心。”


科室医生询问患者病情

20多年来,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陆续开设了哮喘门诊、咳嗽门诊、睡眠呼吸障碍门诊、戒烟门诊等专病门诊,提供长期、精准、细致的特色医疗服务,广受患者好评。随着医院高质量发展,科室还积极引进先进的医疗理念和技术,从最初只能开展基础呼吸疾病诊疗,到如今ECMO等新的诊疗技术不断应用于临床,诊疗范围不断扩大,医疗水平持续提升。目前,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已成为北京市罕见病联盟创始成员单位、北京市首批四级呼吸内镜技术成员单位、北京围手术期医学学会呼吸治疗与肺康复专委会主委单位。

在国家巡回医疗队的义诊现场,一位尘肺病患者的特殊情况引起了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专家的注意。

患者胸部CT显示其多支支气管狭窄闭塞,尽管在外院接受过球囊扩张治疗,但因支气管软骨环支撑力丧失,气道仍然反复闭合,深吸气时喉部的干鸣音与明显的三凹征令人揪心。专家即刻连线北京团队远程会诊,经综合研判,最终为患者明确了后续治疗路径。患者紧紧握住专家的双手感激地说:“以前对这个病了解得很片面,这次终于得到了专业的指导和治疗。”

每当有外派任务和公益活动时,科室团队都积极参加。在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北京积水潭医院贵州医院,专家教方法、练本领、留经验,组织开展电子支气管镜检查等多项新技术、新项目,通过带教查房、疑难病例讨论等进行交流和指导,提升当地疑难病例诊治水平。在四川阿坝公益行中,专家不仅耐心为当地患者解读体检报告,缓解他们对肺部微小结节的焦虑,同时积极宣传吸烟及被动吸烟的危害,降低慢阻肺发病风险。在北京市青联服务团甘肃行公益活动中,专家与当地医务人员面对面交流,对前来义诊的患者仔细查看、详实解答,并针对病情给予科学的诊疗方案和健康指导。这不仅是医疗援助,更是将优质医疗资源送到基层、惠及群众的生动实践。

作为医院多学科救治的一员,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充分发挥专业优势,在呼吸衰竭、多器官功能衰竭、创伤、烧伤所致急性肺损伤及肺栓塞等危重症救治中彰显了出色技术能力,成为患者生命的坚实守护者。


科室在延庆国家高山滑雪中心执行医疗保障任务

在历次重大突发医疗卫生事件救治中,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的医护人员总是主动请缨、冲锋在前,义无反顾地投身到工作一线。新冠疫情暴发初期,科室医生主动报名支援武汉,65天鏖战,舍生忘死,挽救生命。他们用实际行动体现了伟大抗疫精神,为党和人民交上了一份合格的答卷。

在各类大型会议、赛事等重要活动中,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都会派出经验丰富的医护人员组成医疗保障团队。2022年北京冬奥会期间,科室选派医护人员,在延庆国家高山滑雪中心执行医疗保障任务。山上温度常常低至零下30℃,他们在高海拔、极寒环境下,成功完成了高山滑雪场馆首次伤员航空救援等多次惊险抢救任务,为运动员生命安全保驾护航。他们的敬业精神和专业技术,赢得了国际雪联、北京冬奥组委的高度赞誉,为北京成功举办一届“精彩、非凡、卓越”的冬奥盛会贡献了积水潭力量。

一天,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来了一位特殊的患者家属。他满怀感激地将三面鲜艳的锦旗送到全体医护人员手中。锦旗上的烫金大字,无声诉说着一段以生命相托、以精诚守护的动人故事。

半个月前,一位高龄患者入院后病情一度急转直下,生命体征极不稳定,被判定为“特别高危”状态。科室团队第一时间组织会诊,制定缜密周全的个体化看护方案。深夜,每当患者病情出现危急情况,值班医护都会第一时间冲进病房。他们俯身贴耳倾听老人微弱的呼吸,根据实时情况果断调整治疗措施,每一次精确计算给药剂量,每一次优化呼吸机支持参数,都是在与时间进行一场无声的对抗。十多天的精准诊疗与点滴关怀,让危重老人转危为安,也让焦灼的家属在至暗时刻感受到了专业的依靠和温暖的支撑。

而这仅仅是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人文建设的一个温暖缩影。在这里,人文关怀不是刻意的标榜,而是化作日常诊疗中无数动人的细节——寒冬时节,常有外地患者家属为节省开支在走廊蜷缩,医护人员总会主动腾出科室休息室的冰箱,让他们存放带来的饭菜;遇到床位紧张时,会协调出临时躺椅,轻声说“您歇会儿,有情况我们随时叫您”;面对因病情反复而精神萎靡的患者,医生会特意放慢语速,用“咱们今天比昨天好了一点”的鼓励化解焦虑……从精确到毫升的用药指导,到记住每位患者的饮食偏好;从手把手教老人使用吸入装置,到为化疗脱发的患者准备舒适的帽子。这些看似微小的举动,编织成一张温暖的守护网,让冰冷的医疗器械有了温度,让白色的病房充满温暖。在这里,医疗不仅是技术的施展,更是一场以心换心的生命对话。

近年来,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已累计收到患者及家属赠送的锦旗和表扬信百余次。每一面锦旗背后,都跳动着一个重获新生的生命故事;每一封表扬信字里行间,都流淌着医患之间最真挚的情感。这些珍贵的馈赠,不仅承载着患者及家属的深情厚谊,更是对北京积水潭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敬佑生命、大爱无疆”职业精神的最美诠释。在这里,医者以仁术治病,更以仁心暖心;患者以信任相托,更以理解相报。这种以生命守护生命、用温暖传递温暖的双向奔赴,正在书写着新时代和谐医患关系的动人篇章。从病房到社会,从个体到群体,这份医患同心的正能量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让崇德向善的文明之花在医疗沃土上绚丽绽放,这正是全体医护人员矢志不渝的追求,也是健康中国建设中最温暖的力量。

当前位置: 首页 >  北京榜样 >  往届回顾 >  2025年 >  9月 >  第二周榜单
[敬业奉献]北京积水潭医院回龙观院区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畅呼吸之道 解重症之危 全方位守护呼吸疾病患者健康
首都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 2025-09-08

北京积水潭医院回龙观院区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

一.人物介绍

北京积水潭医院回龙观院区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成立于2013年,现有主任医师3人,副主任医师7人,医学博士7人,医学硕士4人,是集医疗、教学、科研为一体,门诊、病房、RICU统一管理的临床科室,年收治病人1800余人次,年门诊量四万余人次。多年来,该科室凭借精湛的医疗技术、卓越的团队精神、浓厚的人文关怀、突出的应急救治能力,赢得了患者的信赖以及社会和学界的认可。多人先后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首都劳动奖章、北京青年五四奖章、2020年援鄂记功等荣誉。


科室收到患者赠送的锦旗

二.事迹介绍

北京积水潭医院回龙观院区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以“为了长期健康”为宗旨,为慢病患者建立档案并定期回访,开设哮喘、睡眠呼吸障碍等专病门诊,引进ECMO等新技术,成为北京市罕见病联盟等多项重要医学单位,被患者视为“第二个家”。

72岁的老王患慢阻肺病八年,是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的“老熟人”,医护人员几乎能回忆起他就诊后的每个瞬间,从首次急性加重的CT影像,到药物过敏史,甚至连对某类抗生素不耐受的细节都标注分明。对于老王来说,这里不仅有熟悉的医护人员,更有专业的指导和温暖的话语,他常说:“在这儿看病,我特别放心。”


科室医生询问患者病情

20多年来,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陆续开设了哮喘门诊、咳嗽门诊、睡眠呼吸障碍门诊、戒烟门诊等专病门诊,提供长期、精准、细致的特色医疗服务,广受患者好评。随着医院高质量发展,科室还积极引进先进的医疗理念和技术,从最初只能开展基础呼吸疾病诊疗,到如今ECMO等新的诊疗技术不断应用于临床,诊疗范围不断扩大,医疗水平持续提升。目前,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已成为北京市罕见病联盟创始成员单位、北京市首批四级呼吸内镜技术成员单位、北京围手术期医学学会呼吸治疗与肺康复专委会主委单位。

在国家巡回医疗队的义诊现场,一位尘肺病患者的特殊情况引起了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专家的注意。

患者胸部CT显示其多支支气管狭窄闭塞,尽管在外院接受过球囊扩张治疗,但因支气管软骨环支撑力丧失,气道仍然反复闭合,深吸气时喉部的干鸣音与明显的三凹征令人揪心。专家即刻连线北京团队远程会诊,经综合研判,最终为患者明确了后续治疗路径。患者紧紧握住专家的双手感激地说:“以前对这个病了解得很片面,这次终于得到了专业的指导和治疗。”

每当有外派任务和公益活动时,科室团队都积极参加。在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北京积水潭医院贵州医院,专家教方法、练本领、留经验,组织开展电子支气管镜检查等多项新技术、新项目,通过带教查房、疑难病例讨论等进行交流和指导,提升当地疑难病例诊治水平。在四川阿坝公益行中,专家不仅耐心为当地患者解读体检报告,缓解他们对肺部微小结节的焦虑,同时积极宣传吸烟及被动吸烟的危害,降低慢阻肺发病风险。在北京市青联服务团甘肃行公益活动中,专家与当地医务人员面对面交流,对前来义诊的患者仔细查看、详实解答,并针对病情给予科学的诊疗方案和健康指导。这不仅是医疗援助,更是将优质医疗资源送到基层、惠及群众的生动实践。

作为医院多学科救治的一员,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充分发挥专业优势,在呼吸衰竭、多器官功能衰竭、创伤、烧伤所致急性肺损伤及肺栓塞等危重症救治中彰显了出色技术能力,成为患者生命的坚实守护者。


科室在延庆国家高山滑雪中心执行医疗保障任务

在历次重大突发医疗卫生事件救治中,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的医护人员总是主动请缨、冲锋在前,义无反顾地投身到工作一线。新冠疫情暴发初期,科室医生主动报名支援武汉,65天鏖战,舍生忘死,挽救生命。他们用实际行动体现了伟大抗疫精神,为党和人民交上了一份合格的答卷。

在各类大型会议、赛事等重要活动中,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都会派出经验丰富的医护人员组成医疗保障团队。2022年北京冬奥会期间,科室选派医护人员,在延庆国家高山滑雪中心执行医疗保障任务。山上温度常常低至零下30℃,他们在高海拔、极寒环境下,成功完成了高山滑雪场馆首次伤员航空救援等多次惊险抢救任务,为运动员生命安全保驾护航。他们的敬业精神和专业技术,赢得了国际雪联、北京冬奥组委的高度赞誉,为北京成功举办一届“精彩、非凡、卓越”的冬奥盛会贡献了积水潭力量。

一天,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来了一位特殊的患者家属。他满怀感激地将三面鲜艳的锦旗送到全体医护人员手中。锦旗上的烫金大字,无声诉说着一段以生命相托、以精诚守护的动人故事。

半个月前,一位高龄患者入院后病情一度急转直下,生命体征极不稳定,被判定为“特别高危”状态。科室团队第一时间组织会诊,制定缜密周全的个体化看护方案。深夜,每当患者病情出现危急情况,值班医护都会第一时间冲进病房。他们俯身贴耳倾听老人微弱的呼吸,根据实时情况果断调整治疗措施,每一次精确计算给药剂量,每一次优化呼吸机支持参数,都是在与时间进行一场无声的对抗。十多天的精准诊疗与点滴关怀,让危重老人转危为安,也让焦灼的家属在至暗时刻感受到了专业的依靠和温暖的支撑。

而这仅仅是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人文建设的一个温暖缩影。在这里,人文关怀不是刻意的标榜,而是化作日常诊疗中无数动人的细节——寒冬时节,常有外地患者家属为节省开支在走廊蜷缩,医护人员总会主动腾出科室休息室的冰箱,让他们存放带来的饭菜;遇到床位紧张时,会协调出临时躺椅,轻声说“您歇会儿,有情况我们随时叫您”;面对因病情反复而精神萎靡的患者,医生会特意放慢语速,用“咱们今天比昨天好了一点”的鼓励化解焦虑……从精确到毫升的用药指导,到记住每位患者的饮食偏好;从手把手教老人使用吸入装置,到为化疗脱发的患者准备舒适的帽子。这些看似微小的举动,编织成一张温暖的守护网,让冰冷的医疗器械有了温度,让白色的病房充满温暖。在这里,医疗不仅是技术的施展,更是一场以心换心的生命对话。

近年来,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已累计收到患者及家属赠送的锦旗和表扬信百余次。每一面锦旗背后,都跳动着一个重获新生的生命故事;每一封表扬信字里行间,都流淌着医患之间最真挚的情感。这些珍贵的馈赠,不仅承载着患者及家属的深情厚谊,更是对北京积水潭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敬佑生命、大爱无疆”职业精神的最美诠释。在这里,医者以仁术治病,更以仁心暖心;患者以信任相托,更以理解相报。这种以生命守护生命、用温暖传递温暖的双向奔赴,正在书写着新时代和谐医患关系的动人篇章。从病房到社会,从个体到群体,这份医患同心的正能量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让崇德向善的文明之花在医疗沃土上绚丽绽放,这正是全体医护人员矢志不渝的追求,也是健康中国建设中最温暖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