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北京榜样 >  往届回顾 >  2025年 >  9月 >  第五周榜单
[敬业奉献]李之星:残躯铸初心,笔墨照前路
首都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 2025-09-29

李之星

一、人物介绍

李之星,男,汉族,1983年2月出生,顺义区残疾人联合会工作人员。自2017年起负责残疾人文化体育工作。李之星身有残疾,却笔耕不辍,发表文字作品达1700万字,在各平台的粉丝数超过百万,总阅读人次超一亿次,多部作品被改编为有声书、广播剧等,播放量超千万。曾获2017年中国网络文学作家影响力TOP50等荣誉。

李之星参加2019年文学风云盛典

二、事迹介绍

李之星幼年因病导致双腿残疾,行动不便,却从未向命运低头。8岁时,他只能隔着窗户看同龄人在操场上奔跑,膝关节剧痛让他彻夜难眠。一次偶然的机会,父亲为他办了一张借书证,他便在书中找到了慰藉与力量。沉浸书海,他跟随主人公的足迹穿越历史,汲取了“身残志坚、自强不息”的精神养分。

中学阶段,关节病变加重,尤其冬天常常肿胀难以下床,高中三年中他只有一半时间能够到校上课。但他未因病痛放弃学习,凭借坚持和刻苦,最终以高出重点线60分的优异成绩考入大学。大学期间,他开始写作,常常手指磨出血泡,胳膊磨出了茧子都浑然不觉,十几篇文章在期刊杂志上发表。毕业后,他来到顺义区残联工作,用实际行动践行服务残疾人的初心,并在业余时间把这些年积累的感悟写成长篇小说。

李之星参加鲁迅文学院第三期残疾人作家班毕业典礼

2011年起,李之星在网络平台连载作品。他常常忍受腰椎变形和双腿萎缩带来的剧痛,深夜伏案写作至凌晨,甚至坐不住就趴在床上用手机逐字敲打,不行就改用语音录入,再反复校对。他的作品以顽强拼搏、乐观向上著称,粉丝数突破百万,总阅读人次逾一亿,多部作品被改编为有声书、广播剧,播放量过千万,还被翻译为英、日、泰等多国语言在海外传播。作品《寒冬骄阳》以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为背景,讲述了残疾人自强、融入社会的故事,获得上海作协重点扶持,并入选“红旗颂——庆祝建党百年·百家网站·百部精品”活动。

李之星成为知名网络作家,现为中国作协会员、北京作协会员、上海作协签约网络作家、上海网络作家协会理事。他常说:“写作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给更多人带去精神上的力量。”许多读者向他反馈,正是他的文字帮助他们走出困境、重获勇气,这让他倍感欣慰。

工作中,李之星始终将残疾人的需求放在首位。他主持编写《顺义区残疾人事业三十年》丛书,牵头起草《顺义区残联冬残奥会行动计划(2018—2022年)》《创建残疾人社区无障碍体育健身基地工作方案》等文件,推动地区残疾人文化体育事业制度化。2018年,他组织开展全市首个残疾人冰雪体验活动,随后四年持续举办“残疾人冰雪嘉年华”,累计服务6000余人。2022年冬残奥会前夕,他在承担本职防疫工作的同时,带领团队奔赴25个镇,实地考察、方案论证、统筹防控,确保“一起向未来,迎接冬奥会”冰雪体验活动安全顺利举办,实现零风险闭幕,扩大了残疾人参与冬奥会的广度与深度。

与此同时,李之星创新推动冬奥文化遗产传承,与文艺部门合作,组织残疾人艺术团体排演具有冬奥元素的节目,多次在区文化周和北京市残疾人文艺汇演中获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6项)。他用艺术展示残疾人风采,用文化凝聚社会关爱。

李之星主持2025年残疾人全民阅读主题活动

然而,身体考验并未止步。长期劳累和久坐使李之星的关节病变加剧。一次深夜写作中,他因剧痛昏倒,送医检查发现病情危急,腰椎几乎塌陷。为了重获行走能力,他辗转多地寻医,虽被权威骨科医生警告手术风险极高,有截肢甚至丧命的可能,但他仍决定拼一把。夜里,他在被窝中给医生发短信:“不论多苦多,我都要试一试。”四个月后,他走进手术室,经过九个半小时鏖战,钢钉一度打入即裂,医生几度想放弃,最终用金属线固定,体内植入几十公分钢钉、螺丝与钢板。手术成功,当消息传来,母亲在门外瘫软痛哭。

手术只是开始。长达一年的康复中,李之星每天都要在康复师帮助下,一寸寸地分离粘连的肌肉与关节,疼痛如钝刀割肉,多次昏厥。每次醒来,他都对自己说:“都熬过来,不可。”终于,他扶着助行器,一步一步挪出人生第一步。读者送来的999只千纸鹤和无数祝福,成为他最坚实的精神力量。

李之星(右二)为社区儿童义务讲解文学知识

如今,李之星已重新站上书桌前,用更加坚定的笔触书写文字;在残联岗位上,他继续为残疾人事业奔走呼号,推动政策完善与品牌建设。他用行动证明:身体的缺陷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放弃追求与奋斗的勇气。他的经历告诉我们,只要心中有光,命运就无法将人击倒;只要笔尖还在舞动,就能将希望传递给更多人。

当前位置: 首页 >  北京榜样 >  往届回顾 >  2025年 >  9月 >  第五周榜单
[敬业奉献]李之星:残躯铸初心,笔墨照前路
首都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 2025-09-29

李之星

一、人物介绍

李之星,男,汉族,1983年2月出生,顺义区残疾人联合会工作人员。自2017年起负责残疾人文化体育工作。李之星身有残疾,却笔耕不辍,发表文字作品达1700万字,在各平台的粉丝数超过百万,总阅读人次超一亿次,多部作品被改编为有声书、广播剧等,播放量超千万。曾获2017年中国网络文学作家影响力TOP50等荣誉。

李之星参加2019年文学风云盛典

二、事迹介绍

李之星幼年因病导致双腿残疾,行动不便,却从未向命运低头。8岁时,他只能隔着窗户看同龄人在操场上奔跑,膝关节剧痛让他彻夜难眠。一次偶然的机会,父亲为他办了一张借书证,他便在书中找到了慰藉与力量。沉浸书海,他跟随主人公的足迹穿越历史,汲取了“身残志坚、自强不息”的精神养分。

中学阶段,关节病变加重,尤其冬天常常肿胀难以下床,高中三年中他只有一半时间能够到校上课。但他未因病痛放弃学习,凭借坚持和刻苦,最终以高出重点线60分的优异成绩考入大学。大学期间,他开始写作,常常手指磨出血泡,胳膊磨出了茧子都浑然不觉,十几篇文章在期刊杂志上发表。毕业后,他来到顺义区残联工作,用实际行动践行服务残疾人的初心,并在业余时间把这些年积累的感悟写成长篇小说。

李之星参加鲁迅文学院第三期残疾人作家班毕业典礼

2011年起,李之星在网络平台连载作品。他常常忍受腰椎变形和双腿萎缩带来的剧痛,深夜伏案写作至凌晨,甚至坐不住就趴在床上用手机逐字敲打,不行就改用语音录入,再反复校对。他的作品以顽强拼搏、乐观向上著称,粉丝数突破百万,总阅读人次逾一亿,多部作品被改编为有声书、广播剧,播放量过千万,还被翻译为英、日、泰等多国语言在海外传播。作品《寒冬骄阳》以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为背景,讲述了残疾人自强、融入社会的故事,获得上海作协重点扶持,并入选“红旗颂——庆祝建党百年·百家网站·百部精品”活动。

李之星成为知名网络作家,现为中国作协会员、北京作协会员、上海作协签约网络作家、上海网络作家协会理事。他常说:“写作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给更多人带去精神上的力量。”许多读者向他反馈,正是他的文字帮助他们走出困境、重获勇气,这让他倍感欣慰。

工作中,李之星始终将残疾人的需求放在首位。他主持编写《顺义区残疾人事业三十年》丛书,牵头起草《顺义区残联冬残奥会行动计划(2018—2022年)》《创建残疾人社区无障碍体育健身基地工作方案》等文件,推动地区残疾人文化体育事业制度化。2018年,他组织开展全市首个残疾人冰雪体验活动,随后四年持续举办“残疾人冰雪嘉年华”,累计服务6000余人。2022年冬残奥会前夕,他在承担本职防疫工作的同时,带领团队奔赴25个镇,实地考察、方案论证、统筹防控,确保“一起向未来,迎接冬奥会”冰雪体验活动安全顺利举办,实现零风险闭幕,扩大了残疾人参与冬奥会的广度与深度。

与此同时,李之星创新推动冬奥文化遗产传承,与文艺部门合作,组织残疾人艺术团体排演具有冬奥元素的节目,多次在区文化周和北京市残疾人文艺汇演中获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6项)。他用艺术展示残疾人风采,用文化凝聚社会关爱。

李之星主持2025年残疾人全民阅读主题活动

然而,身体考验并未止步。长期劳累和久坐使李之星的关节病变加剧。一次深夜写作中,他因剧痛昏倒,送医检查发现病情危急,腰椎几乎塌陷。为了重获行走能力,他辗转多地寻医,虽被权威骨科医生警告手术风险极高,有截肢甚至丧命的可能,但他仍决定拼一把。夜里,他在被窝中给医生发短信:“不论多苦多,我都要试一试。”四个月后,他走进手术室,经过九个半小时鏖战,钢钉一度打入即裂,医生几度想放弃,最终用金属线固定,体内植入几十公分钢钉、螺丝与钢板。手术成功,当消息传来,母亲在门外瘫软痛哭。

手术只是开始。长达一年的康复中,李之星每天都要在康复师帮助下,一寸寸地分离粘连的肌肉与关节,疼痛如钝刀割肉,多次昏厥。每次醒来,他都对自己说:“都熬过来,不可。”终于,他扶着助行器,一步一步挪出人生第一步。读者送来的999只千纸鹤和无数祝福,成为他最坚实的精神力量。

李之星(右二)为社区儿童义务讲解文学知识

如今,李之星已重新站上书桌前,用更加坚定的笔触书写文字;在残联岗位上,他继续为残疾人事业奔走呼号,推动政策完善与品牌建设。他用行动证明:身体的缺陷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放弃追求与奋斗的勇气。他的经历告诉我们,只要心中有光,命运就无法将人击倒;只要笔尖还在舞动,就能将希望传递给更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