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北京榜样 >  往届回顾 >  2025年 >  10月 >  第一周榜单
[热心公益]邢秀花:银发映红心,唱响爱党情
首都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 2025-10-09

邢秀花

一、人物介绍

邢秀花,女,汉族,1965年5月出生,中共党员,房山区良乡第二小学退休音乐教师,“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革命歌曲纪念馆讲解员。邢秀花深耕声乐教学36载,以三尺讲台为阵地,播撒音乐与信仰的火种;退休后,她主动请缨成为“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革命歌曲纪念馆的志愿讲解员。从三尺讲台到深山展馆,从社区广场到校园课堂,她将半生热忱熔进红歌的每一个音符,用歌声串联起烽火岁月的革命记忆与新时代的精神力量,让红色文化在基层沃土上扎根、生长、生生不息。

邢秀花加入“伟大抗战精神”百姓宣讲团并做专场报告

二、事迹介绍

霞云岭乡,《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词曲的诞生地,早已将爱党爱国的基因深植邢秀花的血脉。2020年退休那天起,她便牵挂着家乡的红色传承——当看到纪念馆2021年展陈重新布展,焕新亮相,她第一时间找到馆长,主动请缨成为一名志愿讲解员。

从良乡的家到深山中的纪念馆,近百公里路程里,单程要在崎岖山路上行驶2小时。年近六旬的她,每周3-4天风雨无阻往返:遇上雨天,山路泥泞打滑,她便提前出门;家中年迈母亲需要照料,她就早起安顿好老人再出发。纪念馆里一张简陋的长椅就是午休床,整理讲解词时常常熬夜查阅史料到深夜,可这些辛苦,她从未皱过一次眉。“这里是信仰发声的地方,能让更多人透过歌声读懂党史,再累都值!”话语里的坚定,比山间的磐石更有力量。

为让讲解既有温度又有深度,她一头扎进史料堆:翻党史文献、查歌曲创作背景,对着乐谱逐句练唱革命歌曲,哪怕一个音符的情感表达,都要反复琢磨。耗时两个月,她终于打磨出独具特色的专属讲解词——既有历史的厚重,又有音乐的灵动。在“人民的心声 历史的旋律”主题展中,她总爱领着游客齐声高唱:白发老者跟着旋律轻轻晃头,眼角泛着泪光;青涩学子挺直腰杆放声,眼神里满是敬仰,不同年龄的人在同一首歌里,触摸到了相同的历史温度。“一边唱一边学,历史都活起来了!”游客的由衷感叹,正是她让红色教育“声”入人心的最佳注脚。

邢秀花(中)对中小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身为专业声乐教师,她还主动揽下纪念馆讲解员的培训工作:从基础乐理知识到发声技巧,从吐字归音到情感共鸣,她手把手教、逐字逐句纠。“唱红歌不是喊口号,要把对党的感情融进声音里。”在她的指导下,讲解员们的讲解不再是生硬的背诵,而是一次次鲜活的信仰传递。

“红色文化不能只在纪念馆里‘睡大觉’,要唱到群众心里去!”怀揣着这份信念,邢秀花以音乐为桥,让红色基因顺着旋律流淌到村镇街巷、校园课堂的每个角落。

2021年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合唱演出、2024年庆祝新中国成立75周年文化活动中,她主动扛起重担,牵头15个村及乡机关合唱团的排练。队员们年龄跨度大,上到七旬老人,下到二十岁青年,演唱水平参差不齐,她却从不急躁:手持乐谱逐字纠正发音,站在队伍最前方反复示范节奏——时而抬手打拍定速,时而跺脚强调重音,用充满张力的肢体语言,把歌曲里的情感传递给每个人。教银水村唱《到吴起镇》,她带着大家回忆长征胜利的艰辛,唱出“锣鼓响,秧歌起”的豪迈;带庄户台村练《保卫黄河》,她讲起抗日军民的不屈抗争,让“风在吼,马在叫”的激昂钻进心里。

演出当天,她执棒站在指挥台,眼神坚定如炬。指挥棒起落间,原本零散的音符瞬间汇聚成震撼人心的合唱,歌声里有泥土的芬芳,有奋斗的力量,台下掌声经久不息。那响彻全场的旋律,不仅饱含着基层群众对党和国家的赤诚热爱,更凝聚着大家永远跟党走的滚烫决心。

邢秀花(中)担任合唱指挥

自2023年起,她又带着“流动的党史课”走进6所中小学。教孩子们唱响《义勇军进行曲》,她同步讲起国歌背后“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的抗争故事;教孩子们学唱《南泥湾》,她细细诉说三五九旅“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屯田垦荒传奇。每当看到孩子们跟着节奏拍手,眼里闪着亮晶晶的光,她总会欣慰地笑:“红色种子已经种下了,总有一天会发芽开花。”

36年声乐教学生涯沉淀的专业素养与育人情怀,让邢秀花自带一种凝聚人心的力量。她懂得基层群众对文化生活的热切期盼,更明白红色基因要靠歌声代代相传的深层意义,总能将零散的歌声拧成一股绳,用合唱的磅礴力量,为基层精神家园添砖加瓦。

她牵头组建伟业嘉园、伊林郡等社区合唱团,年年带领队伍征战市区歌咏比赛;还手把手指导《良泉水业》《房山环卫》等单位合唱团,让普通劳动者的歌声登上了市级舞台。每次排练,她总是最早到场开门,最晚离开整理乐谱;遇上“五音不全”的队员,她便逐句拆解、反复示范,甚至利用业余时间单独辅导。队员们从“不敢开口”到“自信演唱”,从“门外汉”到“合唱达人”,背后是她无数次的耐心点拨与悉心指导。当队伍捧着获奖证书向她致谢时,她总说:“荣誉是大家的,能一起用歌声传递力量,比什么都好。”社会各界的认可与赞扬,便是对她这份付出最好的加冕。

更令人称道的是,她还巧妙架起传统文化与红色旋律的桥梁:将京剧《红梅赞》的赤诚、《智取威虎山》的豪迈,评剧《金沙江畔》的深情,豫剧《朝阳沟》的质朴、《花木兰》的刚健,黄梅戏《女驸马》的灵动,一一改编成合唱作品搬上舞台。当传统韵律撞上合唱的磅礴力量,既有文化的厚重,又有艺术的鲜活——台下观众跟着哼唱,台上队员满是自豪,独特的魅力赢得满堂喝彩,也让文化传承有了更贴近人心的模样。

邢秀花(中)教唱《霸王鞭》选段

从三尺讲台到基层一线,邢秀花用脚步丈量红色文化的传播之路,用歌声唤醒人们心中的信仰力量。她是红色文化的播火者,把革命故事唱给更多人听;是群众文艺的织网人,把零散的歌声聚成温暖的力量;更是点亮基层精神世界的“燃灯者”,用“退休不褪色、离岗不离党”的坚守,照亮了红色传承的路。这份坚守里,藏着对文艺事业的滚烫热爱,更藏着一位老党员对群众、对国家最真挚的赤诚。

当前位置: 首页 >  北京榜样 >  往届回顾 >  2025年 >  10月 >  第一周榜单
[热心公益]邢秀花:银发映红心,唱响爱党情
首都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 2025-10-09

邢秀花

一、人物介绍

邢秀花,女,汉族,1965年5月出生,中共党员,房山区良乡第二小学退休音乐教师,“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革命歌曲纪念馆讲解员。邢秀花深耕声乐教学36载,以三尺讲台为阵地,播撒音乐与信仰的火种;退休后,她主动请缨成为“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革命歌曲纪念馆的志愿讲解员。从三尺讲台到深山展馆,从社区广场到校园课堂,她将半生热忱熔进红歌的每一个音符,用歌声串联起烽火岁月的革命记忆与新时代的精神力量,让红色文化在基层沃土上扎根、生长、生生不息。

邢秀花加入“伟大抗战精神”百姓宣讲团并做专场报告

二、事迹介绍

霞云岭乡,《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词曲的诞生地,早已将爱党爱国的基因深植邢秀花的血脉。2020年退休那天起,她便牵挂着家乡的红色传承——当看到纪念馆2021年展陈重新布展,焕新亮相,她第一时间找到馆长,主动请缨成为一名志愿讲解员。

从良乡的家到深山中的纪念馆,近百公里路程里,单程要在崎岖山路上行驶2小时。年近六旬的她,每周3-4天风雨无阻往返:遇上雨天,山路泥泞打滑,她便提前出门;家中年迈母亲需要照料,她就早起安顿好老人再出发。纪念馆里一张简陋的长椅就是午休床,整理讲解词时常常熬夜查阅史料到深夜,可这些辛苦,她从未皱过一次眉。“这里是信仰发声的地方,能让更多人透过歌声读懂党史,再累都值!”话语里的坚定,比山间的磐石更有力量。

为让讲解既有温度又有深度,她一头扎进史料堆:翻党史文献、查歌曲创作背景,对着乐谱逐句练唱革命歌曲,哪怕一个音符的情感表达,都要反复琢磨。耗时两个月,她终于打磨出独具特色的专属讲解词——既有历史的厚重,又有音乐的灵动。在“人民的心声 历史的旋律”主题展中,她总爱领着游客齐声高唱:白发老者跟着旋律轻轻晃头,眼角泛着泪光;青涩学子挺直腰杆放声,眼神里满是敬仰,不同年龄的人在同一首歌里,触摸到了相同的历史温度。“一边唱一边学,历史都活起来了!”游客的由衷感叹,正是她让红色教育“声”入人心的最佳注脚。

邢秀花(中)对中小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身为专业声乐教师,她还主动揽下纪念馆讲解员的培训工作:从基础乐理知识到发声技巧,从吐字归音到情感共鸣,她手把手教、逐字逐句纠。“唱红歌不是喊口号,要把对党的感情融进声音里。”在她的指导下,讲解员们的讲解不再是生硬的背诵,而是一次次鲜活的信仰传递。

“红色文化不能只在纪念馆里‘睡大觉’,要唱到群众心里去!”怀揣着这份信念,邢秀花以音乐为桥,让红色基因顺着旋律流淌到村镇街巷、校园课堂的每个角落。

2021年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合唱演出、2024年庆祝新中国成立75周年文化活动中,她主动扛起重担,牵头15个村及乡机关合唱团的排练。队员们年龄跨度大,上到七旬老人,下到二十岁青年,演唱水平参差不齐,她却从不急躁:手持乐谱逐字纠正发音,站在队伍最前方反复示范节奏——时而抬手打拍定速,时而跺脚强调重音,用充满张力的肢体语言,把歌曲里的情感传递给每个人。教银水村唱《到吴起镇》,她带着大家回忆长征胜利的艰辛,唱出“锣鼓响,秧歌起”的豪迈;带庄户台村练《保卫黄河》,她讲起抗日军民的不屈抗争,让“风在吼,马在叫”的激昂钻进心里。

演出当天,她执棒站在指挥台,眼神坚定如炬。指挥棒起落间,原本零散的音符瞬间汇聚成震撼人心的合唱,歌声里有泥土的芬芳,有奋斗的力量,台下掌声经久不息。那响彻全场的旋律,不仅饱含着基层群众对党和国家的赤诚热爱,更凝聚着大家永远跟党走的滚烫决心。

邢秀花(中)担任合唱指挥

自2023年起,她又带着“流动的党史课”走进6所中小学。教孩子们唱响《义勇军进行曲》,她同步讲起国歌背后“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的抗争故事;教孩子们学唱《南泥湾》,她细细诉说三五九旅“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屯田垦荒传奇。每当看到孩子们跟着节奏拍手,眼里闪着亮晶晶的光,她总会欣慰地笑:“红色种子已经种下了,总有一天会发芽开花。”

36年声乐教学生涯沉淀的专业素养与育人情怀,让邢秀花自带一种凝聚人心的力量。她懂得基层群众对文化生活的热切期盼,更明白红色基因要靠歌声代代相传的深层意义,总能将零散的歌声拧成一股绳,用合唱的磅礴力量,为基层精神家园添砖加瓦。

她牵头组建伟业嘉园、伊林郡等社区合唱团,年年带领队伍征战市区歌咏比赛;还手把手指导《良泉水业》《房山环卫》等单位合唱团,让普通劳动者的歌声登上了市级舞台。每次排练,她总是最早到场开门,最晚离开整理乐谱;遇上“五音不全”的队员,她便逐句拆解、反复示范,甚至利用业余时间单独辅导。队员们从“不敢开口”到“自信演唱”,从“门外汉”到“合唱达人”,背后是她无数次的耐心点拨与悉心指导。当队伍捧着获奖证书向她致谢时,她总说:“荣誉是大家的,能一起用歌声传递力量,比什么都好。”社会各界的认可与赞扬,便是对她这份付出最好的加冕。

更令人称道的是,她还巧妙架起传统文化与红色旋律的桥梁:将京剧《红梅赞》的赤诚、《智取威虎山》的豪迈,评剧《金沙江畔》的深情,豫剧《朝阳沟》的质朴、《花木兰》的刚健,黄梅戏《女驸马》的灵动,一一改编成合唱作品搬上舞台。当传统韵律撞上合唱的磅礴力量,既有文化的厚重,又有艺术的鲜活——台下观众跟着哼唱,台上队员满是自豪,独特的魅力赢得满堂喝彩,也让文化传承有了更贴近人心的模样。

邢秀花(中)教唱《霸王鞭》选段

从三尺讲台到基层一线,邢秀花用脚步丈量红色文化的传播之路,用歌声唤醒人们心中的信仰力量。她是红色文化的播火者,把革命故事唱给更多人听;是群众文艺的织网人,把零散的歌声聚成温暖的力量;更是点亮基层精神世界的“燃灯者”,用“退休不褪色、离岗不离党”的坚守,照亮了红色传承的路。这份坚守里,藏着对文艺事业的滚烫热爱,更藏着一位老党员对群众、对国家最真挚的赤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