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庸关长城巡护“突击队”,成立于2023年,现有成员10人,平均年龄45岁。在文物保护事业中,他们接续力量,广泛发动单位和社会群体,建立多层级长城保护队伍,挖掘长城价值,讲好长城故事,努力保护好“居庸关”这张长城文化金名片。
为进一步加强长城保护工作,居庸关长城管理处党支部以党建为引领,坚持“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新时代文物工作方针,从各个岗位抽调出10名身体素质较好、平均年龄45岁的在编职工,于2023年成立居庸关长城巡护“突击队”。“突击队”以“保护文物 传承文化”为宗旨,除去本职工作外,每月需完成2-3次居庸关长城精细化巡查,同时不定期开展长城文化宣传活动。
“突击队”成立之初便制定了详细的工作流程、职责和标准,规定巡查频次,细化记录要素,建立《长城保护工作台账》和“大应急”机制,推行“居庸关长城管理处+文旅事业部+N个职能部门”分工协作模式,定期沟通、信息共享。同时,不断加强科学管控手段,利用监控平台7×24小时监控巡查防护,夜间启用巡更打点器不间断巡逻。
管理处积极探索党业融合实施路径,聚焦上级中心文物保护工作,设立“长城主体守护先锋榜”“长城服务先锋示范榜”等命题,党员干部和“突击队”成员主动揭榜挂帅,探索形成“责任闭环、制度创新、科技赋能、融合发展”的保护体系。
在长城主体巡查中,“突击队”严格按照“巡查前报备、巡查中记录、巡查后总结”的工作要求和“一到、二看、三查、四照”的工作流程,对居庸关4142米长城进行全线检查。一次巡查至少需要分两组6名同志从东、西线同时进行,一圈走完大概需要两个多小时,雨雪天气用时更长。他们身上背着水、简单工具和垃圾袋,仔细查看文物保存状况,不放过任何疑点和漏洞,每一块砖石的移位、脱落、下沉、歪闪都铭记于心。就这样,逐渐摸索出一套“报备、巡查、监督、反馈”的网络化体系,上报的隐患成为上级职能科室开展长城保护修缮工作的重要依据。
“我父母以前就是文物工作者,父亲负责十三陵景区的园林绿化、母亲负责景区卫生保洁等工作,他们干了30多年,我们两辈人加一起,守护文物50多年了。”张晓璘是“突击队”成员之一,也是遗产“守护者”接班人,提起父母的往事,他格外骄傲。在长城脚下生活了半辈子,张晓璘早已成为一张“活地图”,哪块砖需要修补、哪里有险情,都能娓娓道来。2024年,他发现西线长城有几块异型砖缺失,马上拍照并向上级文物主管部门报告。随后,专业修复人员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让缺失的城墙又恢复了往日的神采。
冯薇是一名财务人员,加入“突击队”后,巡护长城就成了她的“主业”。这项工作对于她来说并不轻松,遇到70度的陡坡或台阶,往往要手脚并用才能爬过去。除了细致观察墙体上的裂痕、裂缝变化,她还用光影来守护长城。巡护时,她会随手拍下不同季节的长城,并把这些图片、小视频,通过网络传递出去,让更多的人知道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的重要。
在居庸关关城内还有一处“国宝级建筑”,那便是居庸关云台,又称“云台石阁”。建于元至正二年(公元1342年)的云台,是居庸关内最具文化内涵和深度的重要文物建筑,1961年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中国万里长城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通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云台内外雕刻有极为精美的佛教造像,洞壁上刻有梵文、藏文、汉文、西夏文、八思巴文、回鹘文,是研究宗教历史最重要的遗存。由于石质文物露天存放,受自然环境影响极大,保护工作更为重要。“突击队”将云台纳入常态化巡护内容,定期组织清除石缝中的青苔、杂草以及各种垃圾。此外,他们发挥工作优势,携手北京建筑大学、北京联合大学等研究机构发起的云台价值阐释项目和保护利用规划项目,为居庸关云台的石刻保护、科研、展示、教育及虚拟博物馆建设等奠定深厚基础。
管理处主动对接区级有关职能部门,与区应急局森林消防综合救援大队联合开展森林防火知识体验+宣传普及、森林灭火实战演练、博物馆馆藏文物模拟抢救等活动;积极加入由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发起成立的“长城保护联盟”,与“兄弟单位”共享保护、研究、利用成果。健全各项保护机制,落实属地监管责任,建立专家咨询库,重大事项采取专家论证方式保证工作实施与落地。
“突击队”在居庸关长城管理处的带领下,坚持规划引领,积极推进《北京市长城文化带保护发展规划(2018-2035)》《北京市昌平区长城文化带保护发展规划》,加强与研究机构合作,积极申报《云台石刻微痕提取项目》《居庸关国家级长城重要点段保护规划》。目前,居庸关长城已完成项目储备20余个,极大消除文物本体及周边环境所带来的安全隐患。
多年来,居庸关辖区未发生一起文物破坏安全事故,圆满完成各级安防、消防检查任务,确保安全零隐患。
2024年5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回信勉励北京八达岭长城脚下的乡亲们。总书记强调,保护好、传承好这一历史文化遗产是我们共同的责任。
为推进长城志愿服务规范化、实质化,管理处在长城脚下举办名师讲堂培训,邀请赵现海、胡汉生等专家老师,为长城沿线各村第一书记和“突击队”成员们授课,详细梳理长城历史沿革、文化脉络;邀请昌平消防支队南口消防站围绕古建防火及极端天气应对开展安全知识培训。
工作之余,“突击队”积极探索,多次开展“传承长城文化弘扬长城精神”宣讲,组织各类长城文化保护和宣传活动;依托“博物馆日”“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等主题内容,携手大学生志愿者,助力文旅集团居庸关事业部开展咨询引导、秩序维护30余次;进行文化普法宣传,派发《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保护法》《长城保护条例》等宣传折页500余份,引导公众争做文物保护的守护者和参与者、宣传者和践行者,共筑公众参与、群团助推、社会协同的多方面协同机制,为长城保护筑牢稳固根基。
在居庸关长城巡护“突击队”的带动和影响下,长城保护志愿者队伍日渐壮大,参与了居庸区辖区举行的“垂直马拉松”“居庸山月 长城花海音乐会”“国际老爷车发车仪式”“居庸关徒步挑战赛”等多个大型活动秩序维护、环境整治、应急处突、文物保护等服务保障任务。特别是在长城资源复核行动中,“突击队”的志愿者们协助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小组,对居庸关长城及辖区几十处不可移动文物古建实行普查、探查,确保辖区内文物做到“应录尽录、应保尽保”全覆盖。
从晨昏到日暮,“突击队”成员的身影早已和长城融为一体,成为一道流动的风景。他们用科技守护文明基因,用创新激活历史记忆,使居庸关长城不仅成为一处可以追溯历史的古老城堡,更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文化桥梁。“只要长城在,守护的故事就不会结束。”张晓璘的这句话,道出了所有成员的心声,也诠释了文物保护工作者的使命与担当。
未来,居庸关长城巡护“突击队”将在明十三陵管理中心居庸关长城管理处的带领下,始终牢记总书记对文物保护工作的嘱托,以更高站位、更大力度,加强长城保护和文化研究,用实际行动筑起长城保护坚实的防线,共同守护这份珍贵的历史遗产,续写新时代的长城故事。
居庸关长城巡护“突击队”,成立于2023年,现有成员10人,平均年龄45岁。在文物保护事业中,他们接续力量,广泛发动单位和社会群体,建立多层级长城保护队伍,挖掘长城价值,讲好长城故事,努力保护好“居庸关”这张长城文化金名片。
为进一步加强长城保护工作,居庸关长城管理处党支部以党建为引领,坚持“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新时代文物工作方针,从各个岗位抽调出10名身体素质较好、平均年龄45岁的在编职工,于2023年成立居庸关长城巡护“突击队”。“突击队”以“保护文物 传承文化”为宗旨,除去本职工作外,每月需完成2-3次居庸关长城精细化巡查,同时不定期开展长城文化宣传活动。
“突击队”成立之初便制定了详细的工作流程、职责和标准,规定巡查频次,细化记录要素,建立《长城保护工作台账》和“大应急”机制,推行“居庸关长城管理处+文旅事业部+N个职能部门”分工协作模式,定期沟通、信息共享。同时,不断加强科学管控手段,利用监控平台7×24小时监控巡查防护,夜间启用巡更打点器不间断巡逻。
管理处积极探索党业融合实施路径,聚焦上级中心文物保护工作,设立“长城主体守护先锋榜”“长城服务先锋示范榜”等命题,党员干部和“突击队”成员主动揭榜挂帅,探索形成“责任闭环、制度创新、科技赋能、融合发展”的保护体系。
在长城主体巡查中,“突击队”严格按照“巡查前报备、巡查中记录、巡查后总结”的工作要求和“一到、二看、三查、四照”的工作流程,对居庸关4142米长城进行全线检查。一次巡查至少需要分两组6名同志从东、西线同时进行,一圈走完大概需要两个多小时,雨雪天气用时更长。他们身上背着水、简单工具和垃圾袋,仔细查看文物保存状况,不放过任何疑点和漏洞,每一块砖石的移位、脱落、下沉、歪闪都铭记于心。就这样,逐渐摸索出一套“报备、巡查、监督、反馈”的网络化体系,上报的隐患成为上级职能科室开展长城保护修缮工作的重要依据。
“我父母以前就是文物工作者,父亲负责十三陵景区的园林绿化、母亲负责景区卫生保洁等工作,他们干了30多年,我们两辈人加一起,守护文物50多年了。”张晓璘是“突击队”成员之一,也是遗产“守护者”接班人,提起父母的往事,他格外骄傲。在长城脚下生活了半辈子,张晓璘早已成为一张“活地图”,哪块砖需要修补、哪里有险情,都能娓娓道来。2024年,他发现西线长城有几块异型砖缺失,马上拍照并向上级文物主管部门报告。随后,专业修复人员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让缺失的城墙又恢复了往日的神采。
冯薇是一名财务人员,加入“突击队”后,巡护长城就成了她的“主业”。这项工作对于她来说并不轻松,遇到70度的陡坡或台阶,往往要手脚并用才能爬过去。除了细致观察墙体上的裂痕、裂缝变化,她还用光影来守护长城。巡护时,她会随手拍下不同季节的长城,并把这些图片、小视频,通过网络传递出去,让更多的人知道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的重要。
在居庸关关城内还有一处“国宝级建筑”,那便是居庸关云台,又称“云台石阁”。建于元至正二年(公元1342年)的云台,是居庸关内最具文化内涵和深度的重要文物建筑,1961年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中国万里长城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通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云台内外雕刻有极为精美的佛教造像,洞壁上刻有梵文、藏文、汉文、西夏文、八思巴文、回鹘文,是研究宗教历史最重要的遗存。由于石质文物露天存放,受自然环境影响极大,保护工作更为重要。“突击队”将云台纳入常态化巡护内容,定期组织清除石缝中的青苔、杂草以及各种垃圾。此外,他们发挥工作优势,携手北京建筑大学、北京联合大学等研究机构发起的云台价值阐释项目和保护利用规划项目,为居庸关云台的石刻保护、科研、展示、教育及虚拟博物馆建设等奠定深厚基础。
管理处主动对接区级有关职能部门,与区应急局森林消防综合救援大队联合开展森林防火知识体验+宣传普及、森林灭火实战演练、博物馆馆藏文物模拟抢救等活动;积极加入由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发起成立的“长城保护联盟”,与“兄弟单位”共享保护、研究、利用成果。健全各项保护机制,落实属地监管责任,建立专家咨询库,重大事项采取专家论证方式保证工作实施与落地。
“突击队”在居庸关长城管理处的带领下,坚持规划引领,积极推进《北京市长城文化带保护发展规划(2018-2035)》《北京市昌平区长城文化带保护发展规划》,加强与研究机构合作,积极申报《云台石刻微痕提取项目》《居庸关国家级长城重要点段保护规划》。目前,居庸关长城已完成项目储备20余个,极大消除文物本体及周边环境所带来的安全隐患。
多年来,居庸关辖区未发生一起文物破坏安全事故,圆满完成各级安防、消防检查任务,确保安全零隐患。
2024年5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回信勉励北京八达岭长城脚下的乡亲们。总书记强调,保护好、传承好这一历史文化遗产是我们共同的责任。
为推进长城志愿服务规范化、实质化,管理处在长城脚下举办名师讲堂培训,邀请赵现海、胡汉生等专家老师,为长城沿线各村第一书记和“突击队”成员们授课,详细梳理长城历史沿革、文化脉络;邀请昌平消防支队南口消防站围绕古建防火及极端天气应对开展安全知识培训。
工作之余,“突击队”积极探索,多次开展“传承长城文化弘扬长城精神”宣讲,组织各类长城文化保护和宣传活动;依托“博物馆日”“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等主题内容,携手大学生志愿者,助力文旅集团居庸关事业部开展咨询引导、秩序维护30余次;进行文化普法宣传,派发《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保护法》《长城保护条例》等宣传折页500余份,引导公众争做文物保护的守护者和参与者、宣传者和践行者,共筑公众参与、群团助推、社会协同的多方面协同机制,为长城保护筑牢稳固根基。
在居庸关长城巡护“突击队”的带动和影响下,长城保护志愿者队伍日渐壮大,参与了居庸区辖区举行的“垂直马拉松”“居庸山月 长城花海音乐会”“国际老爷车发车仪式”“居庸关徒步挑战赛”等多个大型活动秩序维护、环境整治、应急处突、文物保护等服务保障任务。特别是在长城资源复核行动中,“突击队”的志愿者们协助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小组,对居庸关长城及辖区几十处不可移动文物古建实行普查、探查,确保辖区内文物做到“应录尽录、应保尽保”全覆盖。
从晨昏到日暮,“突击队”成员的身影早已和长城融为一体,成为一道流动的风景。他们用科技守护文明基因,用创新激活历史记忆,使居庸关长城不仅成为一处可以追溯历史的古老城堡,更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文化桥梁。“只要长城在,守护的故事就不会结束。”张晓璘的这句话,道出了所有成员的心声,也诠释了文物保护工作者的使命与担当。
未来,居庸关长城巡护“突击队”将在明十三陵管理中心居庸关长城管理处的带领下,始终牢记总书记对文物保护工作的嘱托,以更高站位、更大力度,加强长城保护和文化研究,用实际行动筑起长城保护坚实的防线,共同守护这份珍贵的历史遗产,续写新时代的长城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