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熊俊,男,汉族,1990年5月出生,中共党员,国网北京市电力公司电缆分公司电缆检修中心副主任。工作以来始终坚守在高压电缆抢修生产一线,近三年,他成功带领抢修团队处置各类电缆线路突发抢险任务400余次,为首都电缆网的坚强稳定运行提供了最可靠保障。

2015年8月,熊俊应聘进入国网北京市电力公司,从事高压电力电缆运维检修的相关工作。当时刚好赶上国家电网“358”计划,鼓励人才在基层单位生产一线锻炼相应年限。在基层班组期间,他刻苦钻研10kV及以上的电缆剥切技术,不断向身边的师傅们学习,反复地练习,打下了扎实的技术基础。在电缆接头安装的过程中,需要手工剥除电缆绝缘屏蔽层,要求下刀时误差不得超过1毫米,否则将划伤紧贴在下面的电缆主绝缘,绝缘上一丝一毫的划痕都会导致电树生长,轻则缩减数年使用寿命,重则接头爆炸,将造成上千万的经济损失。这个剥切的手感,是电缆人千百次淬炼的工匠技艺。熊俊也在日复一日的锻炼中总结出一句“口诀”:“横平竖直记心间,四分之三手中攥,层层剥切莫着急,步步到位稳过关”。他在实践中检验并升华理论,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磨练技艺,他永远在路上。

暮色中的北京,晚高峰的车流如潮水般涌动,沥青路面蒸腾着尾气的灼热。工程车旋转的警示灯劈开血色通路,裹着鸣笛声扑向写字楼玻璃幕墙。车门打开的瞬间,熊俊裹紧工作服,快步走向110kV林宣线抢修现场。探照灯刺破黑暗,隧道深处传来潮湿的泥土气息,他停下脚步,沉声叮嘱:“工井一定要保证足够通风时间!隧道环境不明,测气必须到位!安全带、呼吸器都检查一遍!”确认无误后,他率先下井,身影消失在昏暗的隧道中。
从事电缆专业工作,在或阴暗湿冷、或闷热潮湿的地下电缆隧道开展基建、检修、抢修都是家常便饭。这样的场景,近三年来已在他的职业生涯中重复了400余次。现任国网北京市电力公司电缆分公司电缆检修中心副主任的熊俊始终坚守在高压电缆抢修生产一线。用双手编织起首都地下电缆网,用匠心守护着这座城市的光明,更用行动诠释了一名“应急先锋”的责任与担当。
平日大家都叫他小熊,一到紧急工作现场,他就变身“熊工”,那股严厉和麻利劲儿就像变了个人一样,在场工作人员都要敬畏三分。
2022年9月,110kV林宣线突发危急缺陷,涉及重要用户供电,情况万分紧急。若不能在短时间内完成抢修,不仅会引发大面积停电,还可能对城市运行秩序造成严重影响。熊俊临危受命,担任现场总指挥。
隧道内潮湿闷热,通风设备嗡嗡作响,但无法完全驱散刺鼻的气味。探照灯下,他仔细检查电缆受损情况,脑海中快速推演抢修方案。“这条线路带的是重要用户,大家打起精神,尽快恢复正常供电!”他一边下达指令,一边拿起工具亲自示范。黑暗中,他的身影与抢修队员并肩作战,寸步不离现场。
“等等,这相打磨得不够精细!这样会增加后期放电风险,必须重新加工!”他对细节的执着近乎苛刻,但正是这种“失之毫厘”的严谨,确保了抢修工作的万无一失。为了争取时间,他和队员们在现场搭起临时帐篷,24小时轮班作业。连续15天的高强度奋战后,林宣线成功恢复供电,为首都电网的稳定运行提供了坚实保障。
近三年来,熊俊参与了400余次抢修任务,每一次都是一场硬仗。2023年7月,北京遭遇罕见暴雨,熊俊主动请缨去到受灾最严重的房山地区,具体负责瓦窑头变电站水淹后的电缆抢修工作。熊俊接到通知后第一时间赶赴现场,他毫不犹豫地跳入齐腰深的水中,仔细检查变电站与隧道漏水原因以及电缆接线情况。他带领团队连续奋战72小时,完成了堵漏以及电缆修复工作,避免了更大范围的停电事故。
抢修工作多花一秒钟,对设备和市民用电将多增加一分风险。为此,熊俊和团队一种高压电缆快速接头技术,将传统上需25小时完成的110kV电缆接头组装工作缩短至1.5小时,极大提升了极端情况下的抢修效率。
他还参与研发了电缆隧道智能巡检系统,通过机器人搭配状态检测传感器和摄像头,实时监测电缆运行状态。一旦发现异常,系统会立即发出警报,抢修团队可以第一时间赶赴现场,减少了运维人员现场巡视的工作量。
在熊俊眼中,安全生产从来不是一句口号,而是刻在骨子里的责任。他常说:“电缆接头制作‘失之毫厘’,运行中就可能‘谬以千里’。”为了确保每一项工作都严丝合缝,他不仅对自己要求严格,更将这种标准传递给团队。
他总结出10kV电缆剥切预处理的“三到”绝活:
——“力到”:用刀要稳、准,通过腕部力量分级控制,使电缆外护套剥切厚度误差≤1mm;
——“手到”:手指、手腕灵活,将电缆倒角角度偏差控制在0.5°以内,三相统包电缆相似度达99%;
——“心到”:潜心研究实用小工具,如三相分离器,大大提高三相成品相似度。
为了锻炼手部灵活性,他甚至在训练后加练削苹果、梨等水果,最终做到果皮不断且宽窄一致。这种精益求精的态度,让他在2023年全国第二届职业技能大赛电力系统运营与维护(传统赛项)中荣获北京选拔赛第一名、决赛第五名。
作为电缆技能领域的专家,熊俊深知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团队的整体能力才是关键。近年来,他通过“师带徒”模式培养青年技工30余人,其中1人获北京市技术能手称号。他不仅传授技术,更传递“安全第一”的理念,让团队每一位成员都成为安全生产的守护者。

在一次技能比赛中,他的徒弟小冀因紧张导致操作失误。熊俊没有批评他,而是耐心地分析问题,帮助他总结经验。在随后的训练中,小冀逐渐克服了心理障碍,最终在全国技能大赛中取得优异成绩。
熊俊还积极推动安全文化建设,通过参加安全培训、应急演练等活动,提升团队的安全意识和应急能力。他常说:“安全不是一个人的事,而是整个团队的事。”在他的努力下,电缆检修中心的安全事故发生率逐年下降,团队的整体战斗力显著提升。
北京作为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其地下电缆网络的可靠性直接关系到城市的正常运转。然而,二环内许多电缆隧道因建设年代久远,已出现顶板开裂、砖墙裂缝等问题,给供电安全带来隐患。2020年起,国网北京电缆公司启动核心区老旧电力隧道综合整治工作。熊俊作为副总指挥,负责技术指导和现场管理。为了避免对城市交通和市民生活的影响,施工时间只能在每晚9点到次日凌晨5点进行。这期间,他几乎每天都在工地上度过,协调物资、优化方案、解决突发问题。
2023年3月,正值全国两会期间,北京对大型车辆进出严格管控,导致整治工程的物资运输受阻。工期已被压缩,熊俊当机立断,提前与厂家协商,将钢结构、砂石和水泥等物资储备在公司仓库,确保保电期间物料充足、工程不断。他的果断决策,为工程按期完成提供了坚实保障。
除了工程管理,熊俊还积极参与科技创新项目研究。他主导研发的电缆隧道多维消防体系和隧道智能巡检“机器狗”,在冬奥测试活动和全国两会供电保障中大显身手,不仅节省了人力,还显著提高了巡检效率和安全性。“机器狗”是一种智能巡检机器人,可以在复杂的隧道环境中自主行走,实时采集电缆运行数据。它配备了高清摄像头和多种传感器,能够精准检测电缆的温度、湿度、绝缘状态等关键指标。一旦发现异常,它会立即发出警报,并将数据传输到控制中心。这一技术的应用,使电缆隧道的巡检效率提高了80%以上。
熊俊深知,防灾减灾不仅是应对突发事件,更需要未雨绸缪。他组织团队定期开展应急演练,模拟各种极端情况下的抢修场景,确保团队在关键时刻能够迅速响应、高效处置。在一次模拟暴雨导致隧道积水的演练中,他带领团队仅用30分钟就完成了排水方舱设备的安装和调试,成功排除了积水隐患。演练结束后,他组织团队复盘,总结经验教训,进一步优化了应急预案。
熊俊的工具箱里,始终放着一把2015年的旧剥切刀,刀柄缠着磨破的绝缘胶布。“这是初心。”他说。从地下10米的孤独坚守,到世界舞台的璀璨绽放,这位90后用行动证明:真正的创新不在实验室,而在电力人工作服的口袋里;不朽的匠心不在奖杯中,而在永远指向光明的灼灼目光里。
他的事迹被光明日报、北京日报等媒体广泛报道,央视制作的“我们正青春”熊俊青年工匠纪录片更是在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和Facebook播出,并翻译成乌尔都语、斯瓦希里语等十余种版本,向世界展示了中国电力工匠的精神风貌。
熊俊在采访中讲述了他在历次抢修中的体会:“地下隧道内环境恶劣,但我们首都电缆人没有一个人退缩。大家心里只有一个念头,就是尽快恢复供电,保障市民的正常生活。”这段话感动了无数观众,也让世界看到了中国电力人的担当与奉献。

熊俊的事迹不仅在行业内引起反响,也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他先后获得首都劳动奖章、北京市技术能手、国网公司技术能手等荣誉。这些荣誉不仅是对他个人的肯定,更是对整个电力行业的鼓舞。当我们在王府井仰望流光溢彩的楼宇时,很难想象地下深处正上演着怎样的抢修场景。但正是像熊俊这样的电力人,用他们的智慧和汗水,编织起这座城市的光明脉络,守护着万家灯火的温暖与安宁。
熊俊常说:“电缆抢修工作没有终点,只有不断优化的起点。”他用三年如一日的坚守,书写了应急管理、安全生产、防灾减灾领域的壮丽篇章。他是首都电缆网的守护者,更是新时代“应急先锋”的典范。在追逐光明的道路上,他始终以初心为灯,以匠心为笔,为这座城市描绘出更加璀璨的未来。他的故事,不仅是电力行业的骄傲,更是每一位奋斗者的榜样。

熊俊,男,汉族,1990年5月出生,中共党员,国网北京市电力公司电缆分公司电缆检修中心副主任。工作以来始终坚守在高压电缆抢修生产一线,近三年,他成功带领抢修团队处置各类电缆线路突发抢险任务400余次,为首都电缆网的坚强稳定运行提供了最可靠保障。

2015年8月,熊俊应聘进入国网北京市电力公司,从事高压电力电缆运维检修的相关工作。当时刚好赶上国家电网“358”计划,鼓励人才在基层单位生产一线锻炼相应年限。在基层班组期间,他刻苦钻研10kV及以上的电缆剥切技术,不断向身边的师傅们学习,反复地练习,打下了扎实的技术基础。在电缆接头安装的过程中,需要手工剥除电缆绝缘屏蔽层,要求下刀时误差不得超过1毫米,否则将划伤紧贴在下面的电缆主绝缘,绝缘上一丝一毫的划痕都会导致电树生长,轻则缩减数年使用寿命,重则接头爆炸,将造成上千万的经济损失。这个剥切的手感,是电缆人千百次淬炼的工匠技艺。熊俊也在日复一日的锻炼中总结出一句“口诀”:“横平竖直记心间,四分之三手中攥,层层剥切莫着急,步步到位稳过关”。他在实践中检验并升华理论,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磨练技艺,他永远在路上。

暮色中的北京,晚高峰的车流如潮水般涌动,沥青路面蒸腾着尾气的灼热。工程车旋转的警示灯劈开血色通路,裹着鸣笛声扑向写字楼玻璃幕墙。车门打开的瞬间,熊俊裹紧工作服,快步走向110kV林宣线抢修现场。探照灯刺破黑暗,隧道深处传来潮湿的泥土气息,他停下脚步,沉声叮嘱:“工井一定要保证足够通风时间!隧道环境不明,测气必须到位!安全带、呼吸器都检查一遍!”确认无误后,他率先下井,身影消失在昏暗的隧道中。
从事电缆专业工作,在或阴暗湿冷、或闷热潮湿的地下电缆隧道开展基建、检修、抢修都是家常便饭。这样的场景,近三年来已在他的职业生涯中重复了400余次。现任国网北京市电力公司电缆分公司电缆检修中心副主任的熊俊始终坚守在高压电缆抢修生产一线。用双手编织起首都地下电缆网,用匠心守护着这座城市的光明,更用行动诠释了一名“应急先锋”的责任与担当。
平日大家都叫他小熊,一到紧急工作现场,他就变身“熊工”,那股严厉和麻利劲儿就像变了个人一样,在场工作人员都要敬畏三分。
2022年9月,110kV林宣线突发危急缺陷,涉及重要用户供电,情况万分紧急。若不能在短时间内完成抢修,不仅会引发大面积停电,还可能对城市运行秩序造成严重影响。熊俊临危受命,担任现场总指挥。
隧道内潮湿闷热,通风设备嗡嗡作响,但无法完全驱散刺鼻的气味。探照灯下,他仔细检查电缆受损情况,脑海中快速推演抢修方案。“这条线路带的是重要用户,大家打起精神,尽快恢复正常供电!”他一边下达指令,一边拿起工具亲自示范。黑暗中,他的身影与抢修队员并肩作战,寸步不离现场。
“等等,这相打磨得不够精细!这样会增加后期放电风险,必须重新加工!”他对细节的执着近乎苛刻,但正是这种“失之毫厘”的严谨,确保了抢修工作的万无一失。为了争取时间,他和队员们在现场搭起临时帐篷,24小时轮班作业。连续15天的高强度奋战后,林宣线成功恢复供电,为首都电网的稳定运行提供了坚实保障。
近三年来,熊俊参与了400余次抢修任务,每一次都是一场硬仗。2023年7月,北京遭遇罕见暴雨,熊俊主动请缨去到受灾最严重的房山地区,具体负责瓦窑头变电站水淹后的电缆抢修工作。熊俊接到通知后第一时间赶赴现场,他毫不犹豫地跳入齐腰深的水中,仔细检查变电站与隧道漏水原因以及电缆接线情况。他带领团队连续奋战72小时,完成了堵漏以及电缆修复工作,避免了更大范围的停电事故。
抢修工作多花一秒钟,对设备和市民用电将多增加一分风险。为此,熊俊和团队一种高压电缆快速接头技术,将传统上需25小时完成的110kV电缆接头组装工作缩短至1.5小时,极大提升了极端情况下的抢修效率。
他还参与研发了电缆隧道智能巡检系统,通过机器人搭配状态检测传感器和摄像头,实时监测电缆运行状态。一旦发现异常,系统会立即发出警报,抢修团队可以第一时间赶赴现场,减少了运维人员现场巡视的工作量。
在熊俊眼中,安全生产从来不是一句口号,而是刻在骨子里的责任。他常说:“电缆接头制作‘失之毫厘’,运行中就可能‘谬以千里’。”为了确保每一项工作都严丝合缝,他不仅对自己要求严格,更将这种标准传递给团队。
他总结出10kV电缆剥切预处理的“三到”绝活:
——“力到”:用刀要稳、准,通过腕部力量分级控制,使电缆外护套剥切厚度误差≤1mm;
——“手到”:手指、手腕灵活,将电缆倒角角度偏差控制在0.5°以内,三相统包电缆相似度达99%;
——“心到”:潜心研究实用小工具,如三相分离器,大大提高三相成品相似度。
为了锻炼手部灵活性,他甚至在训练后加练削苹果、梨等水果,最终做到果皮不断且宽窄一致。这种精益求精的态度,让他在2023年全国第二届职业技能大赛电力系统运营与维护(传统赛项)中荣获北京选拔赛第一名、决赛第五名。
作为电缆技能领域的专家,熊俊深知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团队的整体能力才是关键。近年来,他通过“师带徒”模式培养青年技工30余人,其中1人获北京市技术能手称号。他不仅传授技术,更传递“安全第一”的理念,让团队每一位成员都成为安全生产的守护者。

在一次技能比赛中,他的徒弟小冀因紧张导致操作失误。熊俊没有批评他,而是耐心地分析问题,帮助他总结经验。在随后的训练中,小冀逐渐克服了心理障碍,最终在全国技能大赛中取得优异成绩。
熊俊还积极推动安全文化建设,通过参加安全培训、应急演练等活动,提升团队的安全意识和应急能力。他常说:“安全不是一个人的事,而是整个团队的事。”在他的努力下,电缆检修中心的安全事故发生率逐年下降,团队的整体战斗力显著提升。
北京作为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其地下电缆网络的可靠性直接关系到城市的正常运转。然而,二环内许多电缆隧道因建设年代久远,已出现顶板开裂、砖墙裂缝等问题,给供电安全带来隐患。2020年起,国网北京电缆公司启动核心区老旧电力隧道综合整治工作。熊俊作为副总指挥,负责技术指导和现场管理。为了避免对城市交通和市民生活的影响,施工时间只能在每晚9点到次日凌晨5点进行。这期间,他几乎每天都在工地上度过,协调物资、优化方案、解决突发问题。
2023年3月,正值全国两会期间,北京对大型车辆进出严格管控,导致整治工程的物资运输受阻。工期已被压缩,熊俊当机立断,提前与厂家协商,将钢结构、砂石和水泥等物资储备在公司仓库,确保保电期间物料充足、工程不断。他的果断决策,为工程按期完成提供了坚实保障。
除了工程管理,熊俊还积极参与科技创新项目研究。他主导研发的电缆隧道多维消防体系和隧道智能巡检“机器狗”,在冬奥测试活动和全国两会供电保障中大显身手,不仅节省了人力,还显著提高了巡检效率和安全性。“机器狗”是一种智能巡检机器人,可以在复杂的隧道环境中自主行走,实时采集电缆运行数据。它配备了高清摄像头和多种传感器,能够精准检测电缆的温度、湿度、绝缘状态等关键指标。一旦发现异常,它会立即发出警报,并将数据传输到控制中心。这一技术的应用,使电缆隧道的巡检效率提高了80%以上。
熊俊深知,防灾减灾不仅是应对突发事件,更需要未雨绸缪。他组织团队定期开展应急演练,模拟各种极端情况下的抢修场景,确保团队在关键时刻能够迅速响应、高效处置。在一次模拟暴雨导致隧道积水的演练中,他带领团队仅用30分钟就完成了排水方舱设备的安装和调试,成功排除了积水隐患。演练结束后,他组织团队复盘,总结经验教训,进一步优化了应急预案。
熊俊的工具箱里,始终放着一把2015年的旧剥切刀,刀柄缠着磨破的绝缘胶布。“这是初心。”他说。从地下10米的孤独坚守,到世界舞台的璀璨绽放,这位90后用行动证明:真正的创新不在实验室,而在电力人工作服的口袋里;不朽的匠心不在奖杯中,而在永远指向光明的灼灼目光里。
他的事迹被光明日报、北京日报等媒体广泛报道,央视制作的“我们正青春”熊俊青年工匠纪录片更是在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和Facebook播出,并翻译成乌尔都语、斯瓦希里语等十余种版本,向世界展示了中国电力工匠的精神风貌。
熊俊在采访中讲述了他在历次抢修中的体会:“地下隧道内环境恶劣,但我们首都电缆人没有一个人退缩。大家心里只有一个念头,就是尽快恢复供电,保障市民的正常生活。”这段话感动了无数观众,也让世界看到了中国电力人的担当与奉献。

熊俊的事迹不仅在行业内引起反响,也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他先后获得首都劳动奖章、北京市技术能手、国网公司技术能手等荣誉。这些荣誉不仅是对他个人的肯定,更是对整个电力行业的鼓舞。当我们在王府井仰望流光溢彩的楼宇时,很难想象地下深处正上演着怎样的抢修场景。但正是像熊俊这样的电力人,用他们的智慧和汗水,编织起这座城市的光明脉络,守护着万家灯火的温暖与安宁。
熊俊常说:“电缆抢修工作没有终点,只有不断优化的起点。”他用三年如一日的坚守,书写了应急管理、安全生产、防灾减灾领域的壮丽篇章。他是首都电缆网的守护者,更是新时代“应急先锋”的典范。在追逐光明的道路上,他始终以初心为灯,以匠心为笔,为这座城市描绘出更加璀璨的未来。他的故事,不仅是电力行业的骄傲,更是每一位奋斗者的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