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北京榜样 >  往届回顾 >  2025年 >  10月 >  第四周榜单
[热心公益]刘智勇:航天科研与热血公益的双面先锋
首都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 2025-10-27

刘智勇

一、人物介绍

刘智勇,男,汉族,1986年2月出生,中共党员,中国航天空气动力技术研究院正高级研究员。他热心参与公益事业,担任北京市无偿献血宣传大使,坚持无偿献血20多年,累计献血超160次,献血总量超过13个成年人的总血量,为他人带去生命希望,获“全国无偿献血终身荣誉奖”。作为丰台青联委员和航天科技集团青年博士联盟委员,积极投身科普和航天精神弘扬工作,积极发挥社会价值,为社会公众、学生义务讲授课程,播种航天理想,引发热烈反响。在航天空气动力学研究领域上,他国内首次设计出某升力体飞行试验的全解析标模外形。

刘智勇参加第十三届全国流体力学学术会议并作报告

二、事迹介绍

“刘委员,您...您累计献血量超过5万毫升了?”丰台区青年联合会的工作人员翻看着刘智勇的献血记录,声音里满是震撼。眼前这位温文尔雅、专注于航天空气动力学研究的学者,竟是一位默默奉献的“献血状元”。

刘智勇与无偿献血的结缘,始于一场特殊的成人礼。18岁生日那天,他第一次走进街头的献血车,当血液顺着导管流入采血袋,一种前所未有的情感在他心中激荡。那一刻,成就感和沉甸甸的使命感交织,让刘智勇意识到,自己平凡的身体里,蕴藏着挽救他人生命的巨大能量。

刘智勇进行无偿献血

自此,献血成为刘智勇生命中雷打不动的“日程表”,“我仿佛能看到它流入另一个陌生人的身体,重新点燃生命的火苗。”他认真地说。在这20多年里,刘智勇从青涩学子成长为航天研究员,但是无论科研任务多么繁重,无论身处何地,只要献血间隔期一到、身体条件允许,他总会准时出现在献血点。他的一本本献血证上面盖满了不同献血站的印章,记录着他在北京、乃至出差途中的“红色足迹”。

2004年起至今,刘智勇累计献血超过160次,捐献全血和成分血总量超过6万毫升——这是13个成年人生命血液的总和,是他日复一日对承诺的坚守,更是无数个可能因此重获新生的生命之源。

2024年3月,这份执着的大爱得到了国家和社会的崇高礼赞,刘智勇被国家卫生健康委、中国红十字会总会、中央军委后勤保障部卫生局联合授予“全国无偿献血奉献奖终身荣誉奖”。同年5月,北京市红十字血液中心聘任他为“北京市无偿献血宣传大使”。

无私奉献是航天精神的精髓,也是共产党员的本色。刘智勇用献血这种直接的方式践行这份初心,将“红色事业”与航天报国的“蓝色梦想”紧密相连。

近年来,刘智勇利用业余时间系统性学习了血液生理知识,这不仅让他自己成为半个“血液专家”,在保障自身健康与安全的前提下提升献血效率与血液质量,更关键的是让他有足够的知识储备来担任献血宣传员。他会定期组织参加社会上、单位里的义务献血宣传活动,为大家普及血液对临床救治的极端重要性,同时也让身边人消除对献血的恐惧与误解,建立起科学认知。

“智勇哥常说,一个人的力量有限,汇聚起来才能变成爱的江河,既然血液无法人工替代,那我们就都献出一点力。”在刘智勇的感召下,他的妻子、亲友、同事也纷纷加入献血队伍,义务献血也成为了刘智勇所在单位定期开展的一项常规志愿服务活动。

2025年7月,刘智勇和同事们又一次前往献血车献血,恰逢北京卫视的节目采访,面对为何能够坚持这么多年无偿献血的问题,刘智勇坚定地说道:“血库就是生命的‘储备粮仓’。若仓中无‘粮’,再高明的医术也难为无米之炊。能用自己的血为他人带去生的希望,这是最朴素的愿望,只要身体允许,这条路我会一直走下去。”

刘智勇这位在生命线上默默耕耘的“热血英雄”,在自己的本职工作岗位上同样是一名尖兵,他用自己的行动证明,坚守与奉献是航天人永恒的精神追求,也是科研中不可或缺的高贵品质。

刘智勇参加无偿献血并接受媒体采访

刘智勇从事航天空气动力学研究,空气动力学被誉为飞行器的“无形之翼”,横跨艰深的基础理论与复杂的工程应用。2015年,他参与了一项关键的飞行器气动试验研究,项目成功在望,庆功的喜悦尚未散去,他却敏锐地捕捉到试验数据中一些难以解释的“异常”信号。强烈的求知欲驱使他深入调研,结果令他惊讶:这些现象指向的领域,国内外研究几乎处于“无人区”,是公认的硬骨头。

回避还是挑战?刘智勇毅然选择了后者,虽然从习惯的工程应用层面,转向更基础、更源头的基础研究,意味着思维模式的巨大转换,更预示着漫长周期、高风险和可能“颗粒无收”的挑战。

甘坐十年冷板凳,历经艰苦卓绝的探索,2022年,刘智勇成功构建了针对复杂三维气动问题的原创性研究框架,并提出一套独创性的理论模型,实现了该领域重要的理论突破,这个研究成果还将应用在宇宙深空探测、高超声速飞行器等多项国家重大工程和重点型号中。

刘智勇利用自己多年从事航天研究的知识储备,积极投身科普事业。2024年,他当选丰台区青联常务委员,同时兼任航天科技集团青年博士联盟委员,他积极组织科研沙龙、青年创新创意活动,为青年科研人员搭建交流桥梁和展示的平台。

2023年起,刘智勇受邀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学生义务讲授航天精神思政课,他视此为新老航天人精神传承的“火炬传递”时刻,为了讲好这门课,他多次拜访航天元勋,聆听他们亲述“两弹一星”研制中的感人故事。课堂上,他不仅传授知识,更用一个个鲜活的故事将航天精神深深烙印在年轻学子的心中。这门倾注心血的课程广受赞誉,成功入选工信部特色优质课程。

2024年7月,刘智勇主动站上航天知识科普大赛的舞台,目的就是能更好地锤炼科普技巧,让深奥的航天知识“飞入寻常百姓家”,尤其是点燃孩子们眼中的好奇之光。他系统学习表达方式,像搞科研一样反复斟酌讲稿;亲手设计制作科普动画,让无形的气流“看得见”;甚至下班了还在办公室对着镜子,一遍遍练习手势和语调,只为呈现最好的效果,最终在激烈的角逐中斩获佳绩。

刘智勇参加航天科技集团科普大赛

更重要的使命随之而来,2024年8月,刘智勇当选航天科普团核心成员,他走到偏远山区,走进中小学校园,面对千万双充满求知欲的眼睛,将火箭冲破云霄、飞行器御风而行的奥秘娓娓道来。那一刻,实验室里的研究员化身为点亮未来的启明星,一颗颗包含着航天梦想和科技报国的种子正在萌发,孩子们在心愿墙上由衷地写下:“我要为中国火箭腾飞而努力读书!”

献血的“生命红”、科研的“航天蓝”、科普的“希望绿”——刘智勇用20多年的执着与奉献描绘了绚丽的三色人生,交织成一幅新时代共产党员、新时代航天人的榜样画卷,是北京这座首善之地、创新之城孕育的生动缩影。这束由热血、智慧与奉献凝聚的光芒,正照亮着更多人前行的道路。

当前位置: 首页 >  北京榜样 >  往届回顾 >  2025年 >  10月 >  第四周榜单
[热心公益]刘智勇:航天科研与热血公益的双面先锋
首都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 2025-10-27

刘智勇

一、人物介绍

刘智勇,男,汉族,1986年2月出生,中共党员,中国航天空气动力技术研究院正高级研究员。他热心参与公益事业,担任北京市无偿献血宣传大使,坚持无偿献血20多年,累计献血超160次,献血总量超过13个成年人的总血量,为他人带去生命希望,获“全国无偿献血终身荣誉奖”。作为丰台青联委员和航天科技集团青年博士联盟委员,积极投身科普和航天精神弘扬工作,积极发挥社会价值,为社会公众、学生义务讲授课程,播种航天理想,引发热烈反响。在航天空气动力学研究领域上,他国内首次设计出某升力体飞行试验的全解析标模外形。

刘智勇参加第十三届全国流体力学学术会议并作报告

二、事迹介绍

“刘委员,您...您累计献血量超过5万毫升了?”丰台区青年联合会的工作人员翻看着刘智勇的献血记录,声音里满是震撼。眼前这位温文尔雅、专注于航天空气动力学研究的学者,竟是一位默默奉献的“献血状元”。

刘智勇与无偿献血的结缘,始于一场特殊的成人礼。18岁生日那天,他第一次走进街头的献血车,当血液顺着导管流入采血袋,一种前所未有的情感在他心中激荡。那一刻,成就感和沉甸甸的使命感交织,让刘智勇意识到,自己平凡的身体里,蕴藏着挽救他人生命的巨大能量。

刘智勇进行无偿献血

自此,献血成为刘智勇生命中雷打不动的“日程表”,“我仿佛能看到它流入另一个陌生人的身体,重新点燃生命的火苗。”他认真地说。在这20多年里,刘智勇从青涩学子成长为航天研究员,但是无论科研任务多么繁重,无论身处何地,只要献血间隔期一到、身体条件允许,他总会准时出现在献血点。他的一本本献血证上面盖满了不同献血站的印章,记录着他在北京、乃至出差途中的“红色足迹”。

2004年起至今,刘智勇累计献血超过160次,捐献全血和成分血总量超过6万毫升——这是13个成年人生命血液的总和,是他日复一日对承诺的坚守,更是无数个可能因此重获新生的生命之源。

2024年3月,这份执着的大爱得到了国家和社会的崇高礼赞,刘智勇被国家卫生健康委、中国红十字会总会、中央军委后勤保障部卫生局联合授予“全国无偿献血奉献奖终身荣誉奖”。同年5月,北京市红十字血液中心聘任他为“北京市无偿献血宣传大使”。

无私奉献是航天精神的精髓,也是共产党员的本色。刘智勇用献血这种直接的方式践行这份初心,将“红色事业”与航天报国的“蓝色梦想”紧密相连。

近年来,刘智勇利用业余时间系统性学习了血液生理知识,这不仅让他自己成为半个“血液专家”,在保障自身健康与安全的前提下提升献血效率与血液质量,更关键的是让他有足够的知识储备来担任献血宣传员。他会定期组织参加社会上、单位里的义务献血宣传活动,为大家普及血液对临床救治的极端重要性,同时也让身边人消除对献血的恐惧与误解,建立起科学认知。

“智勇哥常说,一个人的力量有限,汇聚起来才能变成爱的江河,既然血液无法人工替代,那我们就都献出一点力。”在刘智勇的感召下,他的妻子、亲友、同事也纷纷加入献血队伍,义务献血也成为了刘智勇所在单位定期开展的一项常规志愿服务活动。

2025年7月,刘智勇和同事们又一次前往献血车献血,恰逢北京卫视的节目采访,面对为何能够坚持这么多年无偿献血的问题,刘智勇坚定地说道:“血库就是生命的‘储备粮仓’。若仓中无‘粮’,再高明的医术也难为无米之炊。能用自己的血为他人带去生的希望,这是最朴素的愿望,只要身体允许,这条路我会一直走下去。”

刘智勇这位在生命线上默默耕耘的“热血英雄”,在自己的本职工作岗位上同样是一名尖兵,他用自己的行动证明,坚守与奉献是航天人永恒的精神追求,也是科研中不可或缺的高贵品质。

刘智勇参加无偿献血并接受媒体采访

刘智勇从事航天空气动力学研究,空气动力学被誉为飞行器的“无形之翼”,横跨艰深的基础理论与复杂的工程应用。2015年,他参与了一项关键的飞行器气动试验研究,项目成功在望,庆功的喜悦尚未散去,他却敏锐地捕捉到试验数据中一些难以解释的“异常”信号。强烈的求知欲驱使他深入调研,结果令他惊讶:这些现象指向的领域,国内外研究几乎处于“无人区”,是公认的硬骨头。

回避还是挑战?刘智勇毅然选择了后者,虽然从习惯的工程应用层面,转向更基础、更源头的基础研究,意味着思维模式的巨大转换,更预示着漫长周期、高风险和可能“颗粒无收”的挑战。

甘坐十年冷板凳,历经艰苦卓绝的探索,2022年,刘智勇成功构建了针对复杂三维气动问题的原创性研究框架,并提出一套独创性的理论模型,实现了该领域重要的理论突破,这个研究成果还将应用在宇宙深空探测、高超声速飞行器等多项国家重大工程和重点型号中。

刘智勇利用自己多年从事航天研究的知识储备,积极投身科普事业。2024年,他当选丰台区青联常务委员,同时兼任航天科技集团青年博士联盟委员,他积极组织科研沙龙、青年创新创意活动,为青年科研人员搭建交流桥梁和展示的平台。

2023年起,刘智勇受邀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学生义务讲授航天精神思政课,他视此为新老航天人精神传承的“火炬传递”时刻,为了讲好这门课,他多次拜访航天元勋,聆听他们亲述“两弹一星”研制中的感人故事。课堂上,他不仅传授知识,更用一个个鲜活的故事将航天精神深深烙印在年轻学子的心中。这门倾注心血的课程广受赞誉,成功入选工信部特色优质课程。

2024年7月,刘智勇主动站上航天知识科普大赛的舞台,目的就是能更好地锤炼科普技巧,让深奥的航天知识“飞入寻常百姓家”,尤其是点燃孩子们眼中的好奇之光。他系统学习表达方式,像搞科研一样反复斟酌讲稿;亲手设计制作科普动画,让无形的气流“看得见”;甚至下班了还在办公室对着镜子,一遍遍练习手势和语调,只为呈现最好的效果,最终在激烈的角逐中斩获佳绩。

刘智勇参加航天科技集团科普大赛

更重要的使命随之而来,2024年8月,刘智勇当选航天科普团核心成员,他走到偏远山区,走进中小学校园,面对千万双充满求知欲的眼睛,将火箭冲破云霄、飞行器御风而行的奥秘娓娓道来。那一刻,实验室里的研究员化身为点亮未来的启明星,一颗颗包含着航天梦想和科技报国的种子正在萌发,孩子们在心愿墙上由衷地写下:“我要为中国火箭腾飞而努力读书!”

献血的“生命红”、科研的“航天蓝”、科普的“希望绿”——刘智勇用20多年的执着与奉献描绘了绚丽的三色人生,交织成一幅新时代共产党员、新时代航天人的榜样画卷,是北京这座首善之地、创新之城孕育的生动缩影。这束由热血、智慧与奉献凝聚的光芒,正照亮着更多人前行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