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开日历的最后一页,2021年即将画上句号。这一年,中国共产党迎来了建党百年;这一年,西城区迎来第十三次党代会、区“两会”;这一年,党员干部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践行“红墙先锋在社区、我为群众办实事”……这一年,那些奋力拼搏的场景,那些贴心服务的瞬间,那些执着坚定的守望,真实映照在西城人的心中。幸福回望,这些获得感温暖而有力。
暖心
从接种现场看“量身定制”
一想起社区工作者在寒风中“一蹲一抱”帮助自己去接种新冠疫苗的场景,家住宣东社区的闫守忠眼里又泛起了泪花。接种疫苗当天正赶上降温,为了让行动不便的闫守忠和老伴儿张宝芝能“温暖”地赶到疫苗现场,社区工作者一商量将原本定好的电动车接送改为了私家车接送。87岁的闫守忠因为常年坐轮椅无法站立,上车十分不便。来到车旁,马志远一边用自己的身体为老人挡住迎面吹来的寒风,一面用双臂将老人缓缓抱起。王旭光则半蹲半跪,用自己的膝盖顶住冰冷的地面,帮老人抬脚上车。“两个孩子当时说‘叔,我抱您上去’,我心里一下就暖了。”闫守忠重复着这样的场景。
为了让社区老年人就近接种,黄寺大街24号社区将办公空间腾出来,让社区居民下楼的时间就完成了接种。石头社区社工利用周六日休息时间,对照社区台账,按网格带队入户,向居民讲解接种疫苗的重要性。月坛街道在疫苗接种点设置了助老坡道。老人一个电话,社区就会根据情况安排车辆去接送。
凛冽寒风中,正是这样一个贴心动作、一句暖心话语,让老年群体在接种疫苗这件事上感受到了特别的温暖和便利。
在常态化疫情防控工作中,如何让更多符合条件的60岁以上老年人安全有序接种疫苗是工作中的重点和难点。有的老人年纪大腿脚不好,有的老人患有慢性病对疫苗接种有疑虑,有的老人居住地与接种点距离有点远……情况多种多样,困难时有发生。面对问题,这一年来全区各街道各社区积极作为,根据实际情况量身定制解决方案。把老人当成自己的家人,把居民疫苗接种当作自己的使命,把共筑免疫长城作为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本着这样的理念,全区新冠疫苗接种工作有序有力推动,感动的瞬间越来越多、贴心的服务越来越暖。
顺心
从小区变化看物业治理
“消防管线换新了,终于顺利出水交付使用,大家更有安全感了。”今年,广内街道广安门北街20号楼的居民收到了一份“幸福礼物”,小区的老旧电梯换新、无障碍坡道改造、地下污水管重铺等一系列工作让居民幸福感与获得感大大提升。
在西城消防支队、广内街道平安建设办、城市管理办、防火办和广安门北街20号楼物管会、七家产权单位代表以及部分居民代表的见证下,广安门北街20号楼消防管线整改工程顺利通过验收并交付使用,数千居民有了全新的“消防盾牌”。
消防管线换新并不容易,维修资金筹集一直是工作中的难点。广安门北街20号楼建于上世纪90年代,该楼群布局紧凑,楼内结构复杂,20余年时间里,该楼的产权单位也从最初的6家变成了7家,如何将这些单位聚到一起,为居民谋福利成为街道和社区关注的大事。
2019年底,街道正式介入,多次召开议事协商会让7家产权单位坐下来共同协商。但由于单位不同,大家的意见也不同。在街道的沟通协调下,2020年5月广安门北街20号楼成立了全市首家物管会,经过多次研讨共商共建,在物管会的引导下,先后完成了楼内老旧电梯换新、无障碍坡道改造、地下污水管重铺等工作,产权单位从解决居民的“急难愁盼”出发,决定众筹资金解决居民楼的消防问题。
今年,消防管线工程顺利通过验收并交付使用,看着全新的消防设备,居民脸上露出了笑容。
随着《北京市物业管理条例》正式实施,物业管理明确被纳入社区治理体系,党建引领下的物业治理体系初步形成。在实际工作中,物业管理项目多、涉及面广,需要充分调动主管部门、街道、社区和业主的积极性,发挥行业协会和专业服务机构作用,借助各方力量共促物业管理水平提升。
广安门北街20号楼消防管线通过验收
可喜的是,我们慢慢地在一些小区看到了变化,小区卫生有人维护了、硬件设施改善了、停车有人引导了。我们看到物业费收缴率上涨了、物业服务更精细了,业主参与社区建设的积极性提高了。物业管理是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要内容,也是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治理的重要体现。提升物业管理,单凭一方独力难支,需要各部门的配合参与,才能有更多小区发生蝶变,才能让居民享受到更多物业管理的福利。
舒心
从环境微提升看胡同风貌保护
在魏染胡同南口有一处口袋公园,老人们在这里锻炼身体,孩子们奔跑玩耍,偶尔几个路人坐在石凳上歇脚。这里前身是一片闲置空地,一半空间被胡同居民堆满了杂物,另一半空间则被无序停放的机动车占据。正是因为魏染胡同背街小巷整治提升,才有了一处家门口的公园。
说起胡同的变化,在魏染胡同住了70多年的尹树昌感受特别深。顺着老人手指的方向,胡同里是统一的青砖灰瓦,家家户户门口的门牌呈砖雕样式,老门、老窗、老砖、老瓦,与沉浸在阳光中的老人相映。“今年十大北京最美街巷评选中,我们胡同就榜上有名。”尹树昌自豪地说。除了魏染胡同,天桥街道的鹞儿胡同也榜上有名。走进这条胡同,就会看到各时期保存完好的建筑形态。
这两条“最美街巷”的共同点是充分保留了历史风貌。在魏染胡同的整治提升工作中,考虑到京报馆周边街巷的历史沿革、空间特色、功能特点等,椿树街道对沿街建筑进行有针对性的设计和施工,确保胡同整治有里有面儿。而鹞儿胡同建筑修缮和景观提升工程则采取“一户一策”,对每一处建筑进行分析,做出既保留历史风貌又符合现代生活需要的设计方案,最大限度还原老天桥胡同样貌。
孩子在魏染胡同南口的口袋公园玩耍
修旧如旧,身处魏染胡同可沉浸式体验“报业发祥地”,行走在鹞儿胡同可唤回老天桥记忆,背街小巷治理需要因地制宜,更需要文化的融入、唤醒、传承。
初心
从老刑警连线新兵看信念传递
“几十年来,虽然生活角色再三转变,但我有一个身份从没变过,那就是共产党员。我要继续发光发热,为人民服务。”12月29日上午,金融街街道京畿道社区老党员于兆祥向武警官兵及西单小学少先队员分享人生经历。
西单小学学生向老党员致敬
这是老兵对新兵的鼓励,也是老兵对下一代人的期许。在新年即将来临之际,于兆祥为青年人送上“人生一课”作为“礼物”,希望年轻一代将不怕困难、艰苦奋斗的精神传承下去,把国家建设得更加强大。
于兆祥17岁应征入伍,进山西,入西北,苦练军事技能成为一名“五好战士”,曾代表部队参与北京军区大比武并斩获佳绩。1988年,他结束26年军旅生涯,转业成了一名警察。从警12年后,于兆祥退休完成了“第三次转型”,成为社区志愿服务带头人。他常说:“献余热,报党恩,夕阳红似火,要在为人民服务过程中砥砺初心,践行党员使命。”
会上,老兵于兆祥讲述建设“西海固”的经历多次哽咽。在党和政府的支持下,在兄弟省市的帮扶下,“西海固”人民用几十年时间改造大自然,建设美好家园,于兆祥见证了“西海固”人民生活的幸福提升。
武警官兵通过现场连线的方式倾听老兵故事。分享会结束后,指导员罗彪带领武警官兵向老兵致敬,承诺要做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西单小学四年级学生王穆丰、高一臻分别为于兆祥佩戴红领巾并送上鲜花,“以前只在电视和课堂上知道建设新中国的艰难,今天听到于爷爷的讲述,我更深刻地感受到,现在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王穆丰说道。
今年在全党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激励全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广大党员、干部受到了一次全面深刻的政治教育、思想淬炼、精神洗礼。千千万万个像于兆祥一样的老党员讲出自己的故事,让年轻人学党史、忆初心,从中汲取奋进的智慧和力量。
安心
从消防员入户看平安行动
“霍奶奶,我是小夏,您开一下门。”近日,先农坛消防站为三四零一小区居民送上了一份特殊的“平安礼”。消防员入户宣传消防知识的同时为空巢老人送上苹果,寓意平安健康。
霍奶奶今年68岁,与老伴住在一起,子女都不在身边。“黄攀怎么没来?上次吸油烟机就是你俩帮的忙。”霍奶奶跟夏浩然聊着天,想到上次入户检查,发现霍奶奶家吸油烟机太过陈旧,油渍过多存在隐患,消防队便主动登门为霍奶奶更换了消防管道,解决难题。“最初不清楚霍奶奶家归属燃气公司哪一片管辖,我们就一个一个企业去问,终于找到了负责企业,换了新的油烟机管道。”夏浩然说道。
先农坛消防站消防员入户检查燃气灶
吸油烟机管道换新后不久,夏浩然接到霍奶奶的求助电话,说她家的燃气灶打不着火了。“灶台太旧了。”夏浩然再次联系相关人士,将霍奶奶家的灶台换新。提起家里新换的灶台,霍奶奶突然起身,拽着夏浩然进了厨房:“小夏,我换了新的灶台,怎么还是打不着火呀?”为了防止儿童误碰,新的灶台在点火前设置了开关下压,才可转动生火,这个使用过程,虽然安装师傅叮嘱过,但霍奶奶似乎又不记得。“您要按一下,然后再转动。”夏浩然耐心地教着细节,并让霍奶奶自己尝试。“不要用太大的力气下压……您转得太慢了,稍微快一点才有火花……”经过多次尝试,霍奶奶终于学会使用新的燃气灶了。
消防检查常态化,防患未“燃”保安全。多年来,无数像夏浩然一样的消防员将居民与企业的安全牢牢记在心头,敲开一户户家门,送上一份份平安,提前查处隐患,为百姓的消防安全保驾护航。
信心
从“诊疗”工作法看就业难题破解
闫志芳现在是广外街道红莲中里社区的一名党务工作者。一年前,她和王君的一次对话让她重拾了就业信心,找到了工作。后来在王君的鼓励下她又成功考上了社工,“这一年来,多亏了王老师的鼓励。”
因为年龄问题,刚开始找工作时闫志芳四处碰壁,遇到王君成为她求职道路上的转变。在工作室里,王君对她的求职需求做了排序,一步步了解到她真实的想法是找个离家近能照顾孩子的工作。结合她以往的经历,工作室给她安排了一份退役军人信息采集员的工作。她一开始干得得心应手,但慢慢有点疲沓。王君找她聊天,了解到闫志芳自身条件不错,想到更宽广的平台施展。于是,王君又推荐她报考社工。“你有能力,应该对自己有信心。”王君一边鼓励她,一边为她找来学习材料,最终闫志芳不负众望地考上了。
社区居民向王君咨询就业政策
解决就业问题还需要耐心。孙师傅今年53岁,通过大栅栏D360就业体系匹配到街道工作。但随着落选,他的心态发生变化,对市民服务中心工作人员有不满情绪。但工作人员没有放弃他,通过一遍遍沟通和推荐,终于帮孙师傅找到了合适的工作。前不久,他特意打电话感谢工作人员的付出。
帮助失业人员就业,其实是从技能和心理双向赋能的过程。不妨像王君一样立体分析,如医生看病般,把对象摸透,找到突破口,对失业人员多一点耐心,让他们找到就业和生活的信心。(北京西城报)
(责任编辑:吴杉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