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叫它‘绒耀之花’,是使用非遗技艺‘海派绒线编制法’编出来的。”北京市脊髓损伤者希望之家创始人唐占鑫说道。
2月5日下午,随着北京冬奥会第一枚奖牌的诞生,“绒耀之花”正式亮相于冬奥会的颁奖台上,编织出“绒耀之花”的“织女”们也开始被关注,其中有150名“织女”是来自北京市脊髓损伤者之家的残疾人。
“我们制作的花束是用在即将开幕的冬残奥会颁奖典礼上的,总共有500多束,耗费了两个多月才完成。”唐占鑫介绍到。
冬残奥会花束包含了玫瑰、月季、铃兰、绣球、月桂和橄榄,分别象征着友爱、坚韧、幸福、团结、胜利与和平。在了解了所有花的寓意后,唐占鑫觉得冬残奥会应该增加一朵波斯菊,来体现残疾人顽强不息的精神。这一方案最终被冬奥组委和恒源祥采纳,冬残奥会的颁奖花束就这样多了一朵蓝色波斯菊。
编织花束是个细心和耐心活,看似简单的一束花必须一针一线、一花一叶地编织而成。仅其中的一朵玫瑰,就需要花费至少5小时编织而成,完成一整束花则要耗时35个小时。、
据粗略统计,希望之家编织的这500余束“荣耀之花”一共包括了630多万针,累计耗时近2万小时。
“过程还是挺困难的,没有想到会出现这么多意想不到的难题。” 唐占鑫说道,“当时以为只是一份来料加工,可以通过这件事给残疾朋友增加一些收入,所以就表达了意愿说我们能做。”
后来没想到摆到他们面前的,是一束手工花的图片和它详细的钩织方法。残联告诉他们,这是要给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制作的颁奖用花,需要采用非遗技艺“海派绒线编织法”进行手工钩编。
“从来没想过能以这样的方式参与到冬奥会之中。” 参与制作“绒耀之花”的沈洁说道,“当时接到任务时,大家谁都没有想到这束花意义重大,制作过程肯定是困难重重,加上我们残疾人有时候会有一些身体上的不适,所以成员们一直在调整状态,保证按时按点、保质保量完工。”
据了解,北京市脊髓损伤者希望之家自2014年成立开始,一共帮助了全国800多位脊髓损伤伤友。
“以这样的方式参与冬奥,让更多的人了解了我们这个群体。”唐占鑫说道,“‘绒耀之花’制作结束后,团队接到了来自其他企业的订单,我希望能够通过我们自己的双手,让我们的残疾人朋友过得越来越好。”
(责任编辑:冯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