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信息公开 > 宣传教育

房山区:疫情下的生死时速

来源:房山区文明办

时间:2020-03-30

 

  疫情期间,房山区第一医院心内科介入团队始终坚守岗位,24小时开放胸痛绿色通道,为周边百姓的生命健康保驾护航。

  在这特殊时期,医院要求患者及家属入医院大门就开始测量体温和询问流行病学史,门急诊医生会再次筛查。对于心血管内科的常见疾病——心肌梗死的患者,心内科安排了最有经验的二线医生负责询问病史和流行病学史,而对于需要急诊PCI手术和择期CAG手术的患者,尽可能在保证医护充足的前提下少安排医务人员,以减少防护物资的消耗和医疗暴露,并施行患者及家属全程佩戴口罩,减少陪护,实名登记等措施。

  在全国人民齐心协力抗击疫情的同时,医院对患者的诊疗服务一刻也没有停止。截止到目前,疫情期间心内科团队在张学功主任和陈江主任的带领下,已经完成急诊PCI手术40余台,择期冠脉介入50余台,择期冠脉造影100余台,成功挽救了百余名患者的生命及家庭。

  其中一台急诊PCI手术可谓惊心动魄。

  2020年2月18日中午12:00,急诊科接到120电话:十渡镇平峪村的80岁男性患者隗某在家中突发胸痛4小时,持续不能缓解。120调度立即按照疫情防控急救流程,通知附近的十渡120急救站转运。途中,120救护人员根据心电图,已初步判断患者为急性心肌梗死,并告知急诊科,急诊科随即与心内科介入团队做好各项接诊准备。

  12:43该患者被顺利从距区第一医院62公里的十渡镇平峪村转运到急诊科。

  在急诊科主任魏春勇和已在急诊待命的心内科介入二线主治医师周俊礁一连串熟练的指挥下,各级医师及护理人员按照医嘱紧急处理病人。

  “这是急性前壁、同时合并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梗死面积巨大,立即给予双联抗血小板负荷量……”周俊礁已作出明确诊断,同时与患者及家属沟通最佳的治疗方案——急诊PCI,征得患者及家属同意后,12:56转入介入室行急诊PCI。介入室内,心内科介入团队的医护人员早已准备就绪,严阵以待。

  冠脉造影紧急并顺利地进行着。

  当造影结果出来后,在场所有人都冒了一身冷汗,患者心脏的3根冠状动脉中闭塞了2根,也就是说该患者的心脏已经失去了三分之二或更多的供血,患者的生命危在旦夕。

  介入团队当机立断,做出在IABP(主动脉球囊反搏)支持下完成手术的最佳治疗方案,从而保证心肌供血,提高患者生存的希望。

  与此同时,陈江主任带领医师马强、葛小明快速而娴熟地于13:25顺利开通闭塞血管,同时分别于前降支和回旋支各植入2枚支架;周俊礁带领住院医师郭臣已完成IABP的植入;袁宏伟主治医师带领杨延昭及尚文强住院医师看护心电图及各种生命体征。

  术中,患者反复出现室颤,意识丧失,及时进行电除颤达8次之多……最终经过团队成员数十分钟的共同努力,成功挽救了患者的生命,命悬一线的患者神志逐渐恢复,生命体征渐渐稳定下来。术后在医务人员的护送下,转运至早已由王璐及张悦主治医师,王静宜护士长等医务人员待命的CCU病房。

  急性心肌梗死是最严重的危及生命的急症之一,它的高发病率,高死亡率一直为人们谈虎色变,而急诊PCI是目前急性心肌梗死发病3小时后的最佳治疗方案。快速反应、在第一时间开通闭塞血管是救治成功的前提,房山区第一医院就拥有一支这样的介入团队,在过去的一年里,医院急诊PCI量达287例,其中DtoB平均时间控制在62分钟内,为挽救患者生命打赢了第一场战役,而CCU病房作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第二战场也尤为重要。

  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因为血管的闭塞而阻断心肌供血,造成心肌大面积死亡,从而会出现恶性心律失常,心脏破裂,室壁瘤形成,乳头肌断裂,心脏衰竭等一系列严重并发症,而防控并发症,监测病情及治疗的重担就落在CCU的肩上。第一医院CCU团队在张学功主任和陈江主任的带领下,由数名高年资心内科专业主治医师组成,全封闭式管理,严格的护理制度和探视制度,挽救了无数心脏疾病相关的重症患者,并顺利出院。

  当然,患者的院外管理依然重要,除了需要严格按时服药,定期复查、复诊之外,还要坚持合理锻炼,促进体力恢复,增加心脏侧支循环建立,改善心肌功能。

  目前,这位80岁高龄的患者在CCU住院14天后病情稳定,已转入普通病房继续治疗。

(责任编辑:张东霞)

  

  • 0
    表情-挺你
  • 0
    表情-搞笑
  • 0
    表情-伤心
  • 0
    表情-愤怒
  • 0
    表情-同情
  • 0
    表情-新奇
  • 0
    表情-无聊
  • 0
    表情-路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