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河武是北京功德福餐饮有限公司董事长、房山区政协委员。他用精到的文武之火料理出房山餐饮业的一分天下。煎、炒、烹、炸;川、粤、鲁、苏。他用经典的文笔,在世界叫响了房山的美食文化。二十多年的打拼,在灶台炉火旁,贾河武用娴熟与理念烹饪和圈点出一番肴馔典籍新天地。在民以食为天理念衍生出佳肴稀馔的经营行业中,“民家”折服于他的调理技艺;在以优胜劣汰自然法则规范下的商海竞争中,“行家”赞叹他独到的管理。贾河武凭技艺和管理成就了一个奇迹:十年间,曾由一花出墙的餐饮馆发展成为一个拥有10家连锁店的餐饮大家。
房山,六朝古都北京的郊区,先民们世代相传中华食文化,在“龙之故乡”荟萃的中华八大菜系以及各地风味佳肴的文明薪火使贾河武在追求中如痴如迷。
1980年,18岁的贾河武高中毕业后没能报考大学,贫寒的家境使他不得不终止了学业,接替父亲的班当上了房山服务公司良乡饭庄的学徒。或许迫于生计,贾河武与大学梦失之交臂,但骨子里透露出的韧劲使他走上了另一个通往成功的阶梯。越是艰难的环境,越能激发一个人的斗志。置身于灶火的烘烤和油烟的熏蒸中,贾河武不但没有厌烦,反而在这种氛围中嗅到了食文化的博大与精深,萌生出一种新的追求--掌握烹饪技艺,此时的他也许并没有意识到,自己未来将与“吃”产生千丝万缕的联系。
贾河武学的是鲁菜,北方类菜,味厚,技艺体现在刀工和火候上。勤奋,在贾河武由学徒工升级为特级烹饪技师的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每天凌晨四点,贾河武早早地就到了厨房,把该做的都做好。晚上9时封火,别人都下班了,贾河武还在练习切肉丝,加工第二天必备的熟食制品。没有奖金、没有加班费,为了提高技艺,他走了一条最难走而又最快到达的“捷径”。三年的学徒生涯对贾河武来说是“水滴石穿”的过程,其中饱含磨练的艰辛与酸楚。正是这种决心和毅力,使贾河武积淀了迎接机遇的基础。八十年代初期,“八大菜系”荟萃的京华开展对口支援,宣武区的名厨史广南、李启贵大师来到了房山。贾河武当然没有错过这个机会,看大师制作,听大师讲课,不懂的地方当场问,细心的贾河武还“掏出”了大师们的电话号码,并成为他此后向大师垂询的“咨询热线”。
就这样,贾河武的技术逐渐变得成熟,由一只不起眼的幼虫蜕变成一只美丽的蝴蝶。由于业务过硬和在工作中表现出的敬业精神,贾河武被提升为良乡饭庄经理,后又屡次变换工作,但始终没有离开餐饮工作的范围。地位提高了,可赖以生存的技术不能丢,下一线、亲自掌厨仍然是他的“家常便饭”。
房山,海纳百川,博采精华的谦恭与不懈,造就了一方“食文化”的辉煌。在不离一线的实践中,在遍访名师求艺的追求中,贾河武牢牢地把握住了机遇,他不但获得了全国饮食服务技师考评委员会颁发的高级技师称号,而且也把房山餐饮业带到了一个更新更高的层面。1999年11月20日,在全国烹饪高手大赛上绽放出一朵奇葩--贾河武领队的12人参赛队,一举摘取了团体金牌和个人四块金牌、三块银牌、四块铜牌桂冠。
机遇只垂青于那些有准备的人们。此次“露脸”,让中国烹饪协会记住了这支队伍,为贾河武今后的成功埋下了伏笔。
2000年,贾河武接到了由第三届中国烹饪世界大赛组委会发出参加第三届中国烹饪世界大赛的“特邀函”,而附函注明的“必须参加”几个字似千斤重担压在了贾河武的心上。这是肯定,更是挑战。这份“战书”激起了贾河武心中的斗志,贾河武以及他的同伴,来自京郊房山,是唯一一支由区县级组成的参赛队,被冠以“北京二队”的重要名号,此战不仅关系到个人的前途,更影响到房山甚至北京的声誉。由于比赛在东京举行,语言的不通以及许多始料未及的情况,对贾河武来说着实是技艺与悟性的考验。“十年磨一剑,试锋在今朝”。多年的经验和精湛的技艺,贾河武呈上了“炸空心龙虾球”菜色,用他自己的评价是“理想,高兴”,话虽简单,却字字珠玑。
2000年3月9日晚,日本东京的太子酒店内灯光灿烂,偌大的东京都似乎把眼光都投向了这里。中国餐饮文化的魅力吸引着世界不同肤色的选手们为她付出,中国餐饮文化的魅力也为异国酒店带来了难得的辉煌。随着中国烹饪世界联合会秘书长兼第三届中国烹饪世界大赛裁判长林则普先生话音起落,谜底一层层揭开。瞬间,掌声与赞扬声把贾河武和他的同伴推到了“金字塔”的顶端,贾河武凭借“炸空心龙虾球”、“扒鸡茸燕菜卷”一举夺冠,而由他及两名队友组成的“北京二队”荣获大赛团体金牌。
窜升的火苗映照出贾河武传承与发扬中华饮食的心气,独具匠心的菜肴呈现出贾河武对烹饪技艺的领悟与造诣。事实证明,贾河武成功了,他翻开了人生更加辉煌的一页,这一页记载着汗水和收获,记载着成功的喜悦,更记载着中华民族饮食文化的璀璨。
俗语说,无奸不商。作为商人,贾河武打破了这个说法。见过贾河武的人都有同一种感受--随和、没有架子。而这,也正是他使即将倒闭的房山饭店起死回生以至发展到今天的餐饮王国的奥妙所在。用他自己的话说,他的经营之道就是“聚人心”。
1985年,贾河武被提升为良乡饭庄经理,从此,开始了餐饮业的管理历程。从涉足餐饮业之日起,贾河武就知道,技术是餐饮业永恒的主题。不管自己身在何位,永远不能放下自己手中的“武器”。于是,饭店员工中流传这样一句话:贾经理走到每一个店,都能找到他干活的位置。职位上升了,可贾河武的心境却没有变化,事必躬亲仍然是他处事的态度。每天早上6点准时到仁德厚饭庄卖早点,亲自为顾客盛粥、端菜;每天到各分店巡视,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在他的字典里似乎找不到汇报这个词,一切的问题他都能在巡视中得到解决。
因为自己一直以来从事的都是最基层的工作,贾河武特别能理解员工的需要。有人说,贾河武的面相很有佛缘,这或许无从考证,但他那颗为善不予人知的“佛心”却“货真价实”。在贾河武的眼中,员工是没有高低贵贱之分的。在功德福餐饮有限公司配送中心,人们总会看到一位精神失常的六七十岁的老妇人,这是员工马俊的母亲。马俊的父亲早逝,十多年前,由于搬迁娘俩没地方住,贾河武把他们安排在了配送中心的院内,一日三餐的照顾着,平时下去检查工作还会掏出自己身上的钱塞给马俊。马俊只是公司的一个边缘人物,甚至无法用一个具体的词汇来描述他的工作,而贾河武却发现了他的困难,十年如一日,毫不吝啬自己的爱,对一个和自己没有任何血缘、不能为自己创造任何利益的老人付出关怀。
人心齐,泰山移。在员工的支持下,贾河武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发展连锁经营,使餐饮业走上国际化轨道。2001年12月30日,北京功德福餐饮有限公司成立,短短4年的发展,现已拥有永兴楼饭庄、功德福饭庄、奉先居饭庄、长红酒店等10家饭店,1所职业技术培训学校和一个功能齐全的配送中心。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功德福餐饮有限公司实现年收入突破6000万元,上缴税金突破200万元,成为房山餐饮业的龙头。
打破“瓶颈”是一种发展,贾河武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发展之路,这条路上有他的付出、技艺与创新。单店经营、相互补充、相互配合的系统优势为古老的房山餐饮业打开了可持续发展的通道,而北京功德福餐饮有限公司成为“名传龙乡百里,心系大众万家”的知名品牌,成为世界了解房山、了解北京、了解中国食文化的使者。
作为技高一筹的烹饪技师,贾河武东京折桂,名扬京城,艺惊四海;作为宅心仁厚的成功商人,贾河武坚信诚信为本方能德义长存;作为心系大众的政协委员,贾河武知道身在房山就要服务房山,心中不想为则必然一无所为。而对于他来说则是“立足岗位,在岗位上生财,为社会创造更多的税收,为百姓引进更多的风味”。
贾河武尤其重视食品安全。他要求员工要将“弘扬饮食文化,满足大众需要”作为目标,看到企业的长远发展,严把进货关。甚至于选料、切配、烹制、出品等环节,贾河武都亲自上阵,把确保百姓的食品卫生安全放在首位,如今功德福餐饮有限公司已形成一个专业的配送中心。如此一来,无形中增加了企业的经营成本,可贾河武甘之如饴,他说,我之所以有今天,是全社会在帮助扶持我们,现在我们发展了,更不能忘记社会。我要对企业负责,更要对社会负责。
任政协委员期间,针对自身的行业特点,贾河武曾递交过多个提案,被评为有突出贡献委员。出身哪行说哪行话,他对餐饮业的卫生现状进行了深入地剖析,并希望有关部门给予重视;提议卫生监督部门加大执法力度;倡导政府加大对环境污染的治理,还北京以蓝天。自己投巨资,将不合格的锅炉进行改造,净化设备,全部实现液化气装备。积极参加政协组织的各项活动,在2000年区政协春风助学行动中,贾河武对两名小学生进行资助。每当有大型活动如“全国农民企业家高峰论坛”、“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歌词诞生仪式、云居寺“石经回藏”仪式、同一首歌大型晚会等,功德福餐饮有限公司都为其提供餐饮保障。
用贾河武的话说,这些都是经济效益不明显,社会效益明显的工作,社会需要有人来做这些,而我恰好有能力完成。而这些“有能力”每年要消耗掉功德福餐饮有限公司近10万元。
在传袭肴馔典籍中,圈点所付出的心血,贾河武明白,因为他把自己的毕生都倾注于自己所爱的事业;全体员工也明白,这种圈点与倾注彰显在每年营业额10%递增的速度上。这速度拓宽着前程,这前程涵盖着房山美食文化的新天地。
(责任编辑:李金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