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辛,1983年毕业于北京医学院分院,在北京安定医院从事精神病临床工作。2000年从事医院管理工作。现任北京安定医院党委副书记、院长、北京市精神卫生保健所所长、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2008年获全国三八红旗手、“2009-2010年度卫生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她是北京市第九次党代会代表、北京市第十二届、第十三届人大代表,2012年她光荣当选党的十八大代表。
勇于创新、奋力拼搏,探索强院兴院管理道路
马辛上任北京安定医院院长伊始,她就明确了战略思路,把“科教兴院”作为医院持续发展的动力,不断加强学科建设与管理,特别是科研团队的建设、科研课题的管理、科研项目的开发,使我院的科研力量得到进一步强化,科研项目在层次、数量、经费等方面都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她通过信息化建设,简化了就医流程,提高了服务质量;办公现代化,实现了医院从经验型管理向信息化科学管理转变。
管理中她严于律己,公平公正,敢于承担责任,以崇高的敬业精神为支撑,为医院的发展呕心沥血,无私奉献、奋力拼搏。正是这种全身心的引领,激发了全院干部职工为实现医院跨越式发展而努力的干劲,使医院在“十一五”期间,门诊量增长了25.4%,急诊量增长了102.7%,医院的业务收入增幅145.8%,职工人均年收入增幅97.2%。医院的两个效益提高了,知名度和国际影响力提高了,连续9年被评为首都文明单位。
致力于全国首家抑郁症治疗中心的成立
2003年春天,她牵头进行了抑郁症的流行病学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北京市抑郁症的终生患病率为6.87%,已接近欧洲发达国家水平,预估北京市有60万人需要接受精神卫生服务。但当时抑郁症患者的治疗率不足40%,到精神病专科医院就诊者仅为5.8%,大部分患者不知道应该到何处就医。这一重大信息为北京市精神卫生防治管理提供了充分的依据。
在强烈的专业责任感促使下,马辛院长经过艰苦努力,2006年初,在北京安定医院率先创建了我国首家抑郁症治疗中心。2006年底,她亲自带领科研团队拼大项目,披星戴月,废寝忘食,终于赢得国家科技部“十一五”科技支撑项目——“抑郁症的早期识别和综合干预研究”申报成功。为了将抑郁症包括双相情感障碍的诊疗、康复及服务推向国内一流水平,开展了抑郁症全程的量化评估及综合干预系统,逐步建立起抑郁症包括双相情感障碍在内的临床标准治疗路径、质量控制标准、考核标准、质量保证措施、分级护理及开放式管理模式等制度。中心成立6年中,抑郁专病病区在2个的基础上又增开一个,门诊诊治抑郁症及双相情感障碍患者50余万人次,为北京乃至全国的抑郁症患者带来了福音。
在马辛担任院长的9年中,北京安定医院发生了许多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创建了我国首家抑郁症治疗中心;在全国率先成立了精神病学系和临床心理学系;通过组建重点学组,培养了一支具有较高水平的科技队伍;成功举办了“2010年世界精神病学协会(WPA)国际大会”、首届“亚洲精神分析大会”(IPA)、国际儿童青少年精神医学及相关学科协会(IACAPAP)三个国际性学术大会及多个国际学术论坛;申报“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中关于“抑郁症早期诊断方法和标准化综合治疗模式研究”项目并获成功;新门诊病房楼及附属用房工程力排万难胜利奠基;经马辛院长多方呼吁,锣鼓巷分部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中心改建工程已被北京市卫生局列入预备项目。
(责任编辑:臧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