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承雄,男,1959年8月出生,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心脏外科中心副主任,北京医师协会心血管外科专科医师分会常务理事。他从事心外科专业30余年,主刀心脏外科手术16000余例,其中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俗称“心脏搭桥手术”)13000余例,手术成功率高达99.34%,被誉为“亚洲第一刀”。1995年,他从意大利回国后主攻冠状动脉搭桥手术,把死亡率从38%降到了4%以下,大大缩小了我国同类手术与国外近20年的差距。他能在跳动的心脏上缝合比牙签还要细一倍的血管,在冠状动脉吻合中使用8-0甚至9-0的缝合线,肉眼已难以看清。他获国家发明及实用新型专利16项,引进或创新心脏外科技术30多项,不断推动医学发展。
被国内外专家誉为“亚洲第一刀”
顾承雄1982年毕业于浙江医科大学,1985年考入中国医学科学院硕士研究生,师从著名心血管外科专家郭家强院长和朱晓东院士,1988年获硕士学位并被分配到北京安贞医院心脏外科工作至今。1994年赴意大利米兰进修学习半年。1991年晋升主治医师,1993年破格晋升副主任医师,1998年晋升主任医师,2010年破格晋升教授。2013年获博士生导师资格,2014年荣获首都劳动奖章,2015年荣获第五届“首都十大健康卫士”。从事心脏外科工作30多年,主刀心脏外科手术16000余例,其中心脏搭桥手术13000例,手术成功率高达99.34%,享有“亚洲第一刀”的美誉。主导及参与研究课题9项,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近70篇,主编及参编中英文著作四部,获得国家专利20多项,引进或创新心脏外科技术30多项。曾协助国内26个省的130多家医院开展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是目前国内心脏外科界影响力较大的临床一线医生。
在20多年前的中国,冠心病的外科治疗让医生和病人都感到头疼。当时的病人害怕搭桥,医生头也大,心外科医生一听说今天要做动脉搭桥,头一天要早睡觉,养精蓄锐,当天早饭都要吃的特别饱,一台手术往往做十几个小时,最后手术结果却也未必乐观。1994年,顾承雄赴意大利学习心脏外科技术,1995年他带着在国外学到的技术以及自己花了3000多美金购置的部分搭桥器械,回国后开始主攻冠状动脉搭桥手术,创造了连续185例手术无死亡的记录、连续30多例冠状动脉内膜剥脱无死亡的优异成绩,在国内病人血管细、病变多的情况下,把死亡率从38%降到了4%以下,扫除了病人心中对冠状动脉搭桥术的恐惧阴影,大大缩小了我国同类手术成功率与国外的差距。由于顾承雄高超的技术,当时国内外同行形象地称他为“亚洲第一刀”。
“只有创造发明新术式,才是一个外科医生推动医学事业发展的标志!”
顾承雄曾经说过:“医生要做两件事,一是要用自己的技术,给患者提供最好的服务。二是要用自己的智慧,发明创新,让更多的人获益。”他认为,只有创造发明新术式,才是一个外科医生推动医学事业发展的真正标志。
1995年,顾承雄设计出取乳内动脉牵开器,并获得国家专利。1996年,又用自制的简易心脏固定器,在国内开展首例非体外循环下的冠状动脉搭桥术。1999年开发了非体外循环下左室室壁瘤成形术,2003年,他再次开发了国际领先的冠状动脉搭桥术近端口无钳及水囊封堵两种缝合方法,免除了因钳夹主动脉而带来全身栓塞甚至主动脉破裂的危险。2004年又在国际上首次开发了双乳内动静脉序贯吻合的全动脉搭桥术,使许多患者重获新生。为确保冠状动脉搭桥术10年甚至20年以上的长期疗效,他引进了当时国际上最先进也是难度最大的双侧乳内动脉“Y”型搭桥技术,并且无一例死亡,是目前国内唯一能常规开展该术式的医生。2005年首次开展了心脏不停跳单瓣膜置换或成形加冠状动脉搭桥术。2006年开展了全球首例心脏不停跳双瓣置换加冠状动脉搭桥术及全国首例非体外循环下室壁瘤成形加瘤内附壁血栓清除术。2009年进一步开展了全球首例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加直视房间隔缺损修补术及全球首例非体外循环下室壁瘤成形及心外膜射频消融电隔离术。2011年开展全球首例非体外循环下室壁瘤成形及心肌全层射频消融电隔离术,首次开发和应用CABG近端口支撑装置并发明了临时闭合半月瓣的主动脉根部灌注技术。2012年用两针链式缝合法治疗缺血性二尖瓣关闭不全,针对弥漫性病变的细小靶血管,用侧侧吻合技术替代端侧吻合,明显改善了桥血管的通畅性。2013年发明并应用序贯桥端侧吻合口保护装置,发明冠状动脉内膜剥脱术中冠状动脉内腔平整化处理技术,发明巨大室壁瘤造口补片技术。
每一项技术的背后,都使更多的病人受益,凝聚了一个中国医生对世界心外科领域的贡献。
“病人把生命都交给了我们,我们还有什么不能为病人服务的吗?”
每个人的生命只有一次,留住患者的生命,有时就需要那么点坚持。1991年的夏天,一位信佛的心脏瓣膜置换术后病人在重症监护室发生了心脏骤停,开胸心脏按摩几乎没有效果,顾承雄冒着风险,大胆尝试减轻心脏后负荷的抢救方法,连续按压4个多小时不放弃,全身的衣服都被汗水浸透,连头发上都滴着汗珠。也许是顾医生坚持不懈的执着精神感动了上天,病人最终起死回生。这位患者事后激动地说:“您就是菩萨派来的救命恩人哪!”
1996年7月的一天,一位年过50的农村汉子,为了患复杂先天性心脏病的儿子能得到手术治疗,手捧2000元“红包”跪在了顾医生的面前,恳求给予手术。患儿得的是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的先天性心脏病共同动脉干II型,那个时候国内尚无手术成功的报道。看着患儿父亲期盼而忐忑的眼神,为了让患者一家放心,顾医生默默地接下了患儿父亲手里的纸包。为了确保手术成功,顾承雄反复思考,设计了同种血管外通道加同种血管片修补肺动脉开口的手术方法,使患儿获得了新生。术后顾承雄悄悄地如数将纸包里的2000元钱交到患儿的住院费中。术后他还亲自为患儿做鸡蛋汤加强营养。那位老汉泪流纵横地说:“那是我儿子上辈子积了德,让他今生遇上了贵人。”
2012年8月一天的夜晚,下了手术的顾承雄回到办公室,一推开门,看见从门缝里塞进的一封信。信是患者家属写的:“……不知您是否记得,1995年您为我父亲做了搭桥手术,术后17年他的生活质量有了很大提高。虽然本月17日他去世了,但我们非常感谢您用高超的医术,让父亲这些年中与我们幸福地生活在一起,享受天伦之乐……”原来这是一位患者的女儿,受父亲的临终嘱托特地赶来面谢顾教授,因为没能等到见上面给顾承雄留下了这封简单却又感人至深的信。
2015年春节前夕,顾承雄又收到了一位曾经他的患者的来信,这位患者远在美国也没忘记给顾教授送来新年祝福,信中写到:“春节临近,您最近的手术一定特别多,不敢占用您更多的时间啦!祝您春节快乐!阖家喜乐安康!春节能好好休息一下……,感恩!”
类似以上的例子还有许多。每当人们向顾教授表达钦佩之意时,他总是淡淡地说一句:“病人把生命都交给了你,你还有什么不能为他们服务的吗?”
从医三十多年来,顾承雄凭借高度的责任感,连续十几年在医院同专业领域,保持手术量最高、死亡率最低的纪录。他始终坚持精益求精,为确保更好的疗效,他在冠状动脉吻合中采用了比别的医生所用的7-0更细的8-0甚至9-0的缝合线。8-0的线,比女性的头发要细的多,因此手术中心外科大夫需要戴上专业的放大眼镜,才能看清楚线在哪儿,针要怎么缝。而9-0的线已经细到如果不是全神贯注,有可能戴着手术眼镜都看不见的地步,手术控制难度更大。
顾承雄的白大衣兜里总是装着一个小本子,小本子上面满满地记录了每个手术病人的信息,姓名,年龄,冠状动脉病变的位置,狭窄程度,哪些严重,哪些需要处理,哪些可以不用处理,顾承雄都用画图的方式详细地记录在笔记本上,从工作到现在,几十年从未间断。每台手术前,他都会掏出小本复习患者的病变情况,再次考虑手术方案的可行性,预测手术中可能遇到的问题,顾主任至今已经完成16000余例心脏外科手术,而这些笔记本摞起来也已经有半个人高。这些笔记本看似普通,凝聚了一个心外科医生对病人的负责和对事业的专注。
顾承雄对待病人一视同仁,因为拒收红包,每年白大衣口袋都会被病人家属撕破。十几年来,每一位入住心外二科的病人都会收到一封《致患者家属告知书》,规定所有医生护士都不接受直接、间接物质与金钱赠与,一经发现将取消手术资格。
顾承雄教授用自己的医者真情和精湛医术为病人搭建了通向健康的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