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军,男,1971年5月出生,中共党员,研究生学历,1994年7月参加公安工作,生前系北京市公安局警卫局办公室主任。从警21年来,先后荣立个人二等功1次,个人三等功1次,个人嘉奖3次。2015年6月23日凌晨,王建军突发脑溢血,牺牲在工作岗位上,年仅44岁。
王建军作为警卫局办公室主任,承担着中央、来访外宾、在京重大会议和重大活动警卫勤务的方案制定,前期筹备,警力统筹,实战指挥等工作。警卫局日均勤务几十起,最早介入、最晚撤出、全程参与,是王建军的工作常态。他每年把关审核重大警卫任务安全警卫工作方案上百份,工作方案的每一段措辞、每一个标点都关系着警卫部署的成败;活动期间突发情况,必须迅速决策、果断处置,每一个点位、每一个细节都容不得一丝一毫的松懈;活动结束勤务撤收,他反复叮问,反复核对,紧跟每一项勤务直到最后一秒。为了工作,他主动放弃休息和假期,几乎每天加班至凌晨,很多时候连饭都顾不上吃。牺牲前一天晚上,王建军因过度疲劳感到不适,仍然坚持安排好次日重大勤务相关事宜。当他把工作落实情况通过电话向市局领导汇报时,已是深夜23时。这也是他生前拨出的最后一个电话。第二天上午9点,王建军办公室的门始终紧闭着,这对于每天早晨7点就开始忙碌的他来说十分反常,助理员匆匆打开房门,映入眼帘的却是他倒在地上的身影,他的身体已然冰冷。他身旁的办公桌上码放着51份等待审阅的文件和一张写有25项任务的当日工作账单,而这,仅仅是他21年来每天工作量的一部分……
迎难而上攻必克
“难题来了我先上”是王建军生前的口头禅,面对历次重大勤务和警卫工作新课题,他总是冲在第一个,凭借着勤于研究、事必躬亲的工作作风,以超常的效率和无可挑剔的业绩,打赢一次又一次“攻坚战”。10000米,是2009年国庆60周年安保筹备期间,王建军用双脚反复丈量的距离。为保证庆祝活动万无一失,同时解决周边群众出行问题,他逐一摸清阅兵沿线每一条街道、每一座建筑、每一户居民情况,提出了最优化的警卫管控方案,保证了周边40万群众的正常工作生活;46%,是北京警卫工作采取新模式后,全市因路线警卫勤务引发的拥堵路段数量同期下降比率,是王建军带着干部日积月累收集数据、研究论证可行性、全力推出改革方案的成果,得到了中央领导同志和人民群众的广泛好评,实现了政治保卫和服务民生的双赢;60分钟,是2014年APEC路线警卫前夕遇到紧急情况时,留给王建军仅有的时间,他临危受命,准时将解决措施通知到各执勤单位,保证了路线的绝对安全;15个小时,是2015年王建军创造的又一个“奇迹”,面对中央领导同志集体活动地点临时调整的突发变化,他连夜制定备选方案,马不停蹄地实地踏勘,用了不到15个小时便完成了平常需要10天紧张工作才能完成的任务,确保了活动如期、顺利举行。
在警卫局有一个有趣的现象,同事对王建军的称谓从来都是“王老师”。这是因为他始终像“良师益友”般关心、帮助和感染着身边所有人。工作中,他像一部活年鉴,能够清楚地回忆起1994年他参加工作以来的每一次勤务的来龙去脉,办公室每年几千份的各类文稿,大到篇章布局,小到标点符号,他都一丝不苟严格把关,不厌其烦地逐字逐句讲解教授。在他的指导下,办公室青年干部撰写的论文连续三届荣获全国公安青年警卫论文比赛一等奖。生活上,他能如数家珍地说出办公室每一位干部的家庭情况和具体困难,经常自掏腰包购买慰问品送到办公室下设部门,叮嘱加班误餐的同志:“别饿着”。曾经有位干部孩子病愈需要复诊,正在犹豫是否找主任请假时,却收到了他发来的短信:“记得今天孩子需要复诊,你的工作我已另作安排,安心看病,王建军。”对物质生活,他要求很低,至今还戴着结婚时妻子送的一块国产手表,一辆老式自行车也是骑了十几年。他“吃单位的饭、睡单位的床、办公家的事”,从2014年春节到他生命尽头的这一年半时光里,他回家的时间累计不超过一周。有人曾经问他:“你这样,不怕孩子埋怨吗?”他回答:“以身作则,是我能给孩子最好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