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昊,男,1959年7月出生,现任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感染中心主任、北京市性病艾滋病诊疗中心主任、北京市艾滋病重点实验室主任。北京市科技领军人才,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创建了吴昊工作室。还担任卫计委艾滋病专家咨询委员会专家、卫计委传染病标准委员会委员、卫计委应急传染病咨询委员会委员、卫计委艾滋病抗病毒治疗示范区专家、中华医学会感染与免疫分会常务委员、中华预防医学会感染分会全国委员、中国预防性病艾滋病基金会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性病艾滋病协会副秘书长、中华科技奖终审评委、北京市艾滋病专家组副组长、北京市科技成果奖评委。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首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卫生系统先进个人,第五届“首都十大健康卫士”提名奖。2004年获“北京市科技进步一等奖”,2004年获“北京市科技进步二等奖”,2006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012年获“北京市创新型科技成果奖”,2013年获“北京市创新型科技成果奖”,2014年获“辽宁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201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2001年8月15日,北京佑安医院经卫生部门批准,感染性疾病科经过病房改造后重新收治病人,医院聘任吴昊为感染性疾病科行政主任,从此揭开了新时期感染性疾病科的飞跃发展。回顾过往,在重大疫情面前都会看到吴昊的身影—— 2003年,吴昊教授第一个进入非典病房,身为总指挥,主持救治非典工作,制定诊疗常规和出院标准 。2008年,他带病奔赴汶川灾区,为无数震后截肢感染的患者带来了生的希望。2009年,参与全国“甲流”诊断标准和防治方案制定,并到全国各地会诊指导救治工作。2014年,在全国开展埃博拉病毒防控督导工作。
感染科历经了SARS等一系列新发突发传染病的洗礼,吴昊和感染科仍然面临着一个世纪挑战,吴昊就任感染科主任之后不久就认识到艾滋病这个号称“世纪瘟疫”正疯狂肆虐着全球数千万人的生命。
“北京佑安爱心家园”在吴昊教授的带领下,成功建立了适合中国国情的新型医疗护理模式和新型医患信任关系,累计拥有志愿者3000余名,成为获得北京市卫生系统 “身边的雷锋”标兵荣誉称号的唯一团队。志愿者称:“在吴昊主任的带领下,我们要通过志愿服务让艾滋病人前行的路不在孤独。”
2014年11月28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副总理刘延东亲临北京佑安医院看望艾滋病患者、慰问医务人员和志愿者,并寄语医务人员让艾滋病患者前行的路不再孤独。吴昊教授长期坚守在艾滋病防治第一线,是这一领域的优秀代表。吴昊教授率领的团队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使艾滋病人寿命接近普通人寿命。艾滋病感染者老王曾因反复发烧辗转多家医院未果,来到北京佑安医院时,CD4指标降到只有7个,合并肺孢子菌肺炎,身体免疫力近乎为零,生命危在旦夕,正是经过吴昊教授的精心救治,现在的老王正常生活已不成问题。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经历半个世纪的沧桑,在吴昊带领下,感染科规模不断扩大,逐渐发展成为一个拥有80张病床,年收治患者达2000余人次,门诊量超过60000人次/年的临床科室。其临床诊疗水平亦不断提高,形成以发热待查、各种基础疾病伴发传染病、性病艾滋病、结核病以及各种疑难杂症等学科特色,感染科不断开展艾滋病的实验室新技术的研究和实践工作,HIV及各种性病实验检测和诊断,引进了流式细胞仪使得医院的免疫学研究跨上了新台阶,多种方法对HIV病毒载量的检测、HIV耐药检测等技术的开展使得感染科艾滋病在诊断、免疫致病机制、分子生物学研究水平均已经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与消化科和内镜室协作如开展胃肠镜检测技术、与放射科协作研究艾滋病的影像学特点,使得艾滋病机会性感染和相关疾病的诊疗水平得到飞跃提高。
今天的感染科已成为全国权威性的传染病与感染病疑难重症诊断、治疗、会诊中心,在北京市感染性疾病防治中发挥了指导作用。所属的北京市性病艾滋病临床诊疗中心也是目前北京市唯一集性病艾滋病科研、临床诊断和治疗一体化的研究机构。
而这一切,离不开吴昊的默默耕耘。如果说吴昊在临床的耕耘与奉献帮助无数患者重获健康,体现了希波克拉底誓言中筑健康之完美的承诺,那么吴昊在科研和教学领域的努力则是创造了感染性疾病这一学科的辉煌成绩。
吴昊深知,现代医学要求的不仅仅是临床诊疗水平的不断提高,还要求教学和科研水平的不断进步。吴昊就任感染性疾病科主任后,制定了一系列学科发展规划,即:继续增强医学科技竞争能力,具有较强的解决疑难、复杂、危重病能力,重点领域要具有全国首创或领先的诊治技术;开展新检测项目,提高实验室诊疗水平;积极培养或引进学科带头人或技术骨干,建设更趋合理的学科队伍,培养相关的高层次的专业人才,成为出成果、出人才的摇篮。针对科里中青年人的实际情况,制订人才培养计划,采取多种形式及途径,加速人才成长。对科内人员,一视同仁,形成公平竞争,人尽其才,协调发展的人才成长环境,提高整体素质。
感染科本身承担首都医科大学本科生的教学任务,同时感染科还担负着所有层次(包括护理中专学生、护理大专学生、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博士后、国外访问学者和临床进修医生)的传染病学教学工作。同时吴昊作为博士生导师,为国家培养了大量了传染病专业人才,以他为首的感染科迄今为止共培养统招和在职硕士研究生40余人、博士研究生20余人,艾滋病专业第一位临床医学博士就在此诞生。2002年,感染科首批成为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艾滋病临床医师培训基地,为全国各级基层医院培养了一大批艾滋病专科医师,他们学成后均成为单位业务骨干及省级师资储备,有的还走上了领导岗位,大大推动了全国艾滋病防治工作的发展,至今已举办了20余期艾滋病专科医师进修班,1500余名医师获结业证书。感染病科也是国家继续医学教育基地,已成功地举办了30余期继续教育项目—性病及艾滋病诊断及治疗新进展学习班。
吴昊在担任感染科主任后,明确提出研究领域和技术攻关方向是重大疾病防治的难点和重点,只有具有了较强技术创新能力,才能抢占医学科技的制高点,只有选准重点诊疗病种,不断优化方案,才能积极参与国内外医疗市场竞争,积极加强国内外临床合作和交流,他带领感染科坚持引进和推广应用新技术,积极研究开发通用的临床适宜技术:如艾滋病、流感、手足口等中西医结合治疗技术及开展性病、艾滋病等疾病的更新更优化的诊断技术。
2006年9月,北京市科委“艾滋病防治策略及综合防治研究”重大科研项目启动,由吴昊教授牵头。市科委要求大力整合北京资源,力求达到建设一个体系(首都艾滋病防控体系),建立两个模式(高危人群早期筛查及急性期管理),搭建三个平台(流行病学、临床学及关键实验技术),建立四个数据库(流行病学、临床学、实验室检测及标本资源)的目标。吴昊作为牵头人,带领团队积极探索艾滋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及HIV储藏库根治策略研究,全面提升了北京市艾滋病综合防治能力,为《北京“艾滋病”疾病控制12年中长期科技实施计划》的制定提供了科学依据及技术支撑,其中,“急性期队列研究”项目得到了国内外艾滋病研究领域顶尖科学家的广泛赞誉和高度评价。英国MRC感染免疫系主席,牛津大学分子医学研究所所长Andrew McMichael教授称这个“急性期队列”堪称世界第一,将对艾滋病防治、疾病进展及疫苗的研制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也为艾滋病防控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理念和途径,具有十分重大的国际性公共卫生意义。
在原有基础上,感染科更加重视科学发展,强调科技的重要性。凭借着顽强的毅力与执着的信念,感染科的全体医护人员继续辛勤耕耘十余年,使得学科建设蒸蒸日上,锦上添花,并跻身国内外一流的传染病专业学科,将感染科培养成了国内一流、集科研、教学、临床为一体的科室。
不仅仅是亲自带研究生学习和研究,他还参与了《西氏内科学》的翻译以及《传染病学》等许多感染性疾病培训教材的编写工作,为我国传染病学的教材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除此之外,在他主持参与编写的著作还有:《实用SARS学》、《SARS影像诊断图谱》、《国家免费艾滋病抗病毒治疗手册》、《浅说艾滋病》、《婴幼儿及儿童HIV感染处理及抗逆转录病毒治疗临床手册》、《生命的长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护科普丛书》,这些著作或作为专业人员各自专业的指导书籍,或作为人民群众学习和了解传染病的科普读物,均对我国传染病防控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
在学科带头人吴昊的领导下,学科科研工作发展势头强劲,科研成果卓著,共获得国家重大专项、北京市科委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科研资助项目30余项,总资助金额达8000余万元;主编及参编著作10余部,共发表文章 100余篇,SCI论文逐年增加,以第一作者及通讯作者发表的SCI(JBC等杂志)文章80余篇,影响因子总计超过300分,位居全院之首。感染科与英国牛津大学、美国杜克大学、美国匹兹堡大学等多所医学院校及科研单位建立了联系,长期进行交流与科研合作,为感染科的科研工作迈向更高的目标创造了良好条件。
“不为良相,则为良医”,吴昊教授用行动践行医者大爱。他也将在这一“世纪瘟疫”的终结道路上继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