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 > 身边好人 > 好人事迹 > 敬业奉献 > 2016

封志纯:尽心尽力救孩子的儿科医生

撰写时间:2017-01-04 文章来源:首都文明网

  封志纯,男,1956年12月出生,陆军总医院附属八一儿童医院主任医师。

  封志纯1978年从医,由基层妇幼保健院、到大学附属医院、军区总医院,一直致力儿童重症专业建设,始终把救孩子作为永恒的目标。38年来,他抢救危重患儿10多万人,使一朵朵即将凋零的小花又重新绽放,一个个绝望的家庭又燃起新的希望。

  干一行、爱一行,做皆大欢喜的事

  很多人都认为,儿科在医院中不是好专业,琐碎、受穷、责任大。然而,在他眼里儿科有许多自身的优势,儿童生命力和修复能力旺盛,重症救治预后好,儿科医生成就感强。他刚当医生时,一个百日咳痉挛性咳嗽窒息、呼吸心跳停止的患儿,在当时条件下心肺复苏后,他们轮流捏气囊通气一天多,最终治愈出院,孩子的重生让他认识到当一名儿科医生的价值,更加增强了职业自豪感和神圣感。

  这些年,他几乎没有休过节假日,把时间都给了患儿和学科,每天坚持三次查房,节日之夜一线值守,抢救患儿一线指挥,用他那双慈爱而又坚定的大手,把一个个身陷危境的孩子从生死线拉了回来。2007年春节,北京的老百姓对新生儿重症的特点还不了解,一些家长看到孩子病情好转,非要把孩子接回家过年。而作为医生非常清楚,如果没有治愈就让孩子离开医院,是非常危险的事情,一旦发生情况,对家庭将是灾难性的。他们一个个地讲道理、讲危害,但仍有个别家长听不进去,执意把孩子接回去。家住大兴黄村李某某,吵着闹着要把孩子接回去,主动签了知情同意书,情愿承担出院风险。但就在孩子回去的第四天,也就是大年初四,晚上9点多钟突然给科里打来电话,说孩子情况不好,请求医院赶快派人过去。“救孩子要紧”,正在科室巡视的封志纯教授,立即带科室主任、护士长乘坐救护车出发,他们边摸黑前进,边电话问路,直到凌晨2点才找到那个偏远的小村子。此时,孩子的父亲母亲、爷爷奶奶、太爷爷太奶奶等十几个人,正在既焦急又愧疚等待。一番查体问诊之后,才知道是喂养出了问题,他们一方面对症治疗,一方面教他们如何喂养和护理,等到孩子稳定下来才连夜返回,回到医院后已经6点多了。

  孩子痊愈合家欢乐,医生内心同样有说不出的高兴;治好一个孩子,不仅给家庭带来幸福,而且温暖了社会上一片人心,党和政府一定满意。所以,他们做的是“皆大欢喜”的事。为了使这种“欢喜”传播更广,他带领团队颠覆了以往“坐堂”收治重症新生儿和儿童的官医模式,先后创建了南北两个儿童重症转运组织体系,分别覆盖珠江三角洲120余家、环首都近200余家医院,“移动的监护病房”放大了重症救治资源的效率,使更多的重症儿童得到适宜的救治。仅就环首都转运组织而言,九年多共转运、救治患儿6万余例,开始运行的2007年,北京市新生儿死亡率就由2006年的3.62‰降到2.65‰,并持续下降到近年的1.3‰左右。

  他还积极参与儿童慈善活动,承担了“天使妈妈”、“半边天”、“天使阳光”、“小天使”等慈善基金会的医疗救助工作。特别是2012年,在救治“天使妈妈”从山东夏津转运来的、当时震惊世界的13岁肛门充气患儿小传旺的9个月里,不图名、不图利,顶住孩子复杂病情和外界舆论压力,不接受外界任何采访,集中精力救治孩子,圆满完成任务,方方面面都比较满意。他带领的八一儿童医院是国家民政部“明天计划”部级定点医院,在全国省、市、自治区转诊的孤残儿童进行手术矫治和急难危重患儿救治中,作出了重要贡献,获得了民政部的通报表彰。2014年六一前夕李克强总理专程来医院视察,称赞他们做的事“是天底下最崇高的工作之一”。

  不抛弃、不放弃,用“士兵精神”做事

  医生的职责就是守护孩子的生命。多年来,他始终恪守“不抛弃、不放弃”的士兵精神,只要患儿还有一丝希望,都会付出百倍努力。在这里,“不抛弃”的是医者心中良知,“不放弃”的是患儿生的权利。这种精神,可以从三个方面诠释:

  一是治别人治不了的。他到北京后,牵头组建的八一儿童医院,总床位650张,新生儿和儿童重症监护病房床位占了450张。此后,北京市及周边危重患儿基本送到这里了,而且胎龄超低、体重超轻、病情超重的早产儿非常多。最小胎龄的只有24周,体重不足500克。这些新生儿个体微小、生命脆弱,一旦患病危机四伏,救治的难度极大。2015年3年25日,从院外转入的患儿张某某之子,出生时胎龄只有24周,体重不足550g,羊水III°污染,转入时患儿自主呼吸微弱、紫绀。3个多月的救治过程中,并发症不断出现。入院21天,出现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入院第57天,严重眼盲病变。他每天都要看好几次,早晨、晚上必去,出差前有交待,出差回来第一件事就是看孩子;医护人员24小时盯在床旁,严防死守。经94天的不懈努力,患儿终于康复出院,出院时体重达2600克,随访一年多来,没有发现任何后遗症。

  二是治别人不治的。新生儿和危重患儿,一般病情都比较重,投入大,风险高,效益差,一些医院不愿收治。但是,只要到这里来,无论病情多复杂,无论贫的还是富的,没有拒收过一例。2013年3月,一位高龄危重孕妇出现极早产征兆,母子都命悬一线,但去了好几家医院都不敢接收,最后到了总医院。为了确保母子平安,剖宫产手术,封志纯亲自带领儿科医生在现场严阵以待,全力抢救新生儿。在他们努力下,母子都转危为安。2016年5月,一对患艾滋病的黑人夫妇抱来一个早产患儿,去了多家医院都说没有床位。来到八一儿童医院后,科室和医务办立即向封志纯作了汇报,认为应该由专科医院收治,但他二话没说,果断决定接收了下来,并亲自诊察,示范操作程序,防止交叉感染。孩子住院一周出院,却欠下4000块钱交不上,他又带头捐款补交了所欠费用。

  三是治家长放弃治的。患儿的一切都由家长包办是儿科的特殊问题之一,新生儿重症病房是发生患者被家属“放弃治疗”最频繁的地方。家长权衡预后和费用情有可原,但他认为,监护病房的患儿生死转换只是在坚持一下的努力之中。他视拔除辅助通气的气管导管为故意杀人,作为“红线”不能触碰;尽力说服家长配合抢救垂危患儿,是封志纯团队的共识;即使家长不理解签了自动出院,也都利用医院资源坚持救治,争取能痊愈出院。2014年9月3日,一个早产两个多月女婴,宫内感染,重度呼吸窘迫,命悬一线。经过几个昼夜的守护,9月7日,病情逐渐稳定。但孩子的父亲王某某担心孩子留下遗症,坚持要求办了自动出院手续。封志纯看到一个有希望的生命就这样被放弃,他非常不甘心,也不忍心,坚持给遗弃在病房的孩子继续治疗,10天后孩子撤离呼吸机,王先生又办理了再次入院手续。10月28日,孩子痊愈出院。有时,遇到铁石心肠的家长,治好后家长不抱回去,他就自己想办法带。2008年5月,一个小患者出生时有短暂窒息,尽管医生给家长说留下后遗症的可能性不大,但家长表示坚决放弃。孩子病愈后,发育良好,他们又录下孩子视频给家长看,但家长却不予理睬,通过地方政府做工作,也不愿把孩子抱回去。没办法,只能留在医院里,他给孩子起名“小五”,带领大家一起在科室把孩子喂养到2岁,才送到福利院去。

  2012年“龙宝宝”生育潮,高峰时期全市新生儿病房告急,面对滞留在门诊大厅求救无门的近百名新生儿和家长,他们克服困难迅即展开了近50张床位的临时新生儿病房,保证了重症新生儿救治;2014年再起“婴儿潮”,他们未雨绸缪,提前派出骨干力量支援二炮总医院建立了80个床位的新生儿病房,缓解了京城重症新生儿求医难的压力。

  求精细、求突破,在做事中不断进步

  救孩子,热情重要,医术更重要。我国儿童重症医学起步晚,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主要是在精细程度和技术层次方面。要救更多的孩子,更好的救孩子,他着重在这两个方面下了功夫。先后创建了早产儿科、极早产儿科、超早产儿科,把以前的新生儿科变成足月儿科,实现了新生儿按胎龄精细分工。收治胎龄28周以下的超早产儿科去年5月开始启用,条件配置、诊疗精度和疗效完全达到发达国家标准,很快就创下了胎龄24周微型儿无瑕疵痊愈的记录。建立的儿童连续血液净化技术,使原来求生无望的严重肝功能衰竭患儿痊愈率超过50%、瑞氏综合症患儿痊愈率达到90%;建立的早产儿肺保护策略使呼吸窘迫综合症病死率由70%降至4.6%;建立的早产儿视网膜病变防治策略,基本杜绝了该病患儿的失明;建立的以儿童体外膜肺技术为核心的生命支持技术,使呼吸机等现代技术支持下心肺功能仍不能维持的患儿痊愈率达到70%。

  这些技术的攻克,捍卫了新生儿生命健康,形成了最后“阻击屏障”,最大限度地降低了儿童死亡率。2015年7月3日,医院收治一名出生13小时的早产患儿,入院后发现全身皮肤青紫,口唇严重紫绀,呼吸极度困难,生命危在旦夕。经检查,临床诊断为“重症先天性膈疝”,封志纯教授带领外科专家团队,立即为患儿行“膈疝修补术”。但术后患儿出现严重低氧血症,心功能不全,血压下降、心率减慢,全身组织脏器低灌注,乳酸进行性升高。为挽救患儿生命,他紧急组织人员在床旁为患儿安装体外膜肺(ECMO),ECMO支持后病情明显改善,经皮血氧饱和度可维持在100%,治疗4天后顺利撤机,1个月后患儿康复出院,为全国首例应用ECMO救治的膈疝患儿。

  今年开始,又建立了体外膜肺支持下的儿童重症转运技术程序,成功将以往不能耐受转运的重症患儿长途转运至有救治条件的医院,给更多的重症儿童带来了健康生存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