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 > 身边好人 > 好人事迹 > 敬业奉献 > 2018

杨文英:一生奋斗,只为解除糖尿病患者“甜蜜的负担”

撰写时间:2018-11-02 文章来源:首都文明网

  杨文英,女,1946年4月出生,中日友好医院内分泌代谢中心主任,主任医师,博士生、博士后导师;兼任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荣誉主任委员,亚洲糖尿病学会副主席。

  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结构的改变,日趋紧张的生活节奏以及少动多坐的生活方式等诸多因素,全球糖尿病发病率增长迅速,糖尿病已经成为继肿瘤、心血管病变之后第三大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慢性疾病。目前全球糖尿病患者已近4亿人。从调查数据看,中国的糖尿病现状也非常严峻,目前中国已经成为全球范围内糖尿病增长最快的地区,并且成为世界糖尿病大国。

  2010年,世界医学顶级期刊《新英格兰杂志》发表的“中国糖尿病患病率的调查结果”显示:我国20岁以上人群的糖尿病患病率达到了9.7%,这项研究的主持者就是杨文英教授。杨文英所有的患者都是慕名而来的,他们说“杨主任是治糖尿病最权威的”,“看到杨主任心里就踏实了”。她也为帮助患者倾注了全部热情、心血与精力。她有着对事业的执著和勇于面对困难的性格。在她看来,“医生是个很崇高的职业,尽管辛苦,但能帮助别人、挽救生命,就算再累,我也感觉很幸福”。

  啃硬骨头,一项调查惠及亿万人

  近年来,经济的快速增长和居民生活方式的改变使糖尿病在我国呈爆发流行态势,但具体状况并不十分清楚,有专家曾估计患病人数在2000万-4000万。虽然有关开展全国糖尿病流行病学调查的呼声一直存在,但受制于国情和经费、组织、人员、方案等各种因素,很多人望而却步。2006年,杨文英担任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主任委员,决定啃下这块硬骨头。

  糖尿病准确的调查方法是葡萄糖耐量试验,受试者服用糖水前后抽三次静脉血,完成胰岛素、血脂、基因学标本和问卷调查。完成一位受试者的调查平均要两个小时,工作量的巨大令人难以想象。“找钱、找人、选点、检测、分析,5万人的样本量,光采血样就是15万份。现在回想起来都觉得不敢做,但我们太需要这个数据了。”杨文英说。

  2007年-2008年,杨文英发动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的力量,自筹资金1000万元,亲自设计方案并带领学会的骨干在我国东、南、西、北、中不同地域选择了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14个省(市),对近5万人群进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和多种指标的测量调查,历时两年完成了调查和统计分析。

  要完成这项浩大的工程,光靠“主委”的身份是不够的。杨文英曾跟随她所在科室的老主任潘孝仁教授进行过多次糖尿病流行病学调查,受过的良好训练为这次全国调查打下了基础。这次调查还分析了中国糖尿病的发病特点、糖尿病对心血管事件的影响等,开展了糖尿病病因的基因研究,为今后有效开展糖尿病及代谢综合征防治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010年,医学期刊《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发表了中国的糖尿病流行病学调查结果:中国糖尿病患病总人数达9240万,糖尿病前期人数达1.48亿。这一结果震动了世界。一组看似简单的数字背后,是杨文英带领的中国专家团队两年的艰辛和多年的积累。

  杨文英的调查对国家制定糖尿病防治政策产生了重大影响。国家科研重大课题更多关注糖尿病,全社会的关注度和防治投入也逐渐加大,亿万患者因此受益。这一研究成果还改写了国际糖尿病联盟(IDF)的世界糖尿病版图,使全球糖尿病患者数量从2.85亿增长到3.66亿,预估2030年从3.85亿增长到5.52亿,表明全球80%的糖尿病患者在发展中国家,引导国际糖尿病联盟的研究和投入向发展中国家倾斜。

  “必须挑难的事情做,才能有结果”

  2015年12月11日召开的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学术年会上,杨文英被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授予2015年度“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科学贡献奖”。科学贡献奖设立于2014年,是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的最高学术奖项,每年经过学会提名、评审等严格流程评比产生,旨在奖励、表彰国内糖尿病专业领域的优秀科研成果和科研工作者,从而鼓励和引导更多同道投身糖尿病研究事业,促进我国糖尿病防治工作的全面进步。

  杨文英在糖尿病诊疗研究领域已经取得了巨大的贡献,但她的探索和奋斗从未止步。获得科学贡献奖之后,她继续攻坚克难,近年来又牵头、主持开展多项科研课题。

  她牵头“十一五”课题“代谢综合征的综合性行为干预技术”,对2007-2008年流调人群进行随访,揭示中国人群代谢综合症患病率的变迁,并对中国人群代谢综合征的综合性行为干预技术进行了探索。

  她独立设计并牵头中国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的口服药起始治疗的研究“拜糖平对中国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的作用机制研究”(MARCH研究),结果首次证明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阿卡波糖作为中国2型糖尿病患者起始用药非劣效于西方指南唯一推荐的二甲双胍,该成果修改了指南中的高血糖治疗路径并得到推广。

  她原创设计并牵头“二肽酶肽酶-4抑制剂联合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磺脲类或二甲双胍的疗效与安全性研究”(SUCCESS研究),结果将首次提供我国在从未使用过药物治疗的2型糖尿病患者起始联合药物治疗的循证证据。

  她牵头完成新型预混胰岛素类似物(BIAsp30)起始与强化治疗的RCT研究,首次建立并证明中国2型糖尿病患者预混胰岛素类似物的起始治疗方案(每日1、2、3次注射)安全有效,首次证明预混胰岛素类似物每日3次注射可作为中国2型糖尿病患者的胰岛素强化方案,改写指南并得到推广。

  她牵头完成了亚洲多中心多种族4期RCT研究(CLASSIFY研究),首次证明对于中国糖尿病患者中比例预混赖脯胰岛素起始治疗效果优于低比例预混赖脯胰岛素,为胰岛素的精准选用提供了首个证据。

  “当医生,就意味着要辛苦一辈子”

  杨文英的爱人是她的大学同班同学,也在同一家医院当医生。多年来,两人一直携手扶持,双双成为医学专家。在女儿的记忆中,父母要么在医院值班,要么在书房伏案学习,很少跟自己一起玩。从记事起,父母的对话主题几乎全都围绕着病人。可是,女儿长大后坚决不学医,“不想像他们这样生活”。

  每次出门诊,因为患者太多,杨文英不加号都不行。但她自己也是糖尿病患者,早晨注射胰岛素后中午不按时吃饭会发生低血糖。为此,杨文英常常嚼块饼干撑着,坚持把患者看完。有些熟悉杨文英的患者或同事,知道她身体吃不消,就给她带一瓶酸奶。

  杨文英常说:“医生是个很崇高的职业。尽管辛苦,但能帮助别人、挽救生命,我感觉很幸福。”在遇到因医疗环境不好思想上有波动的年轻人时,她经常鼓励他们:“只要我们全心全意服务,患者和家属最终会理解。”在她的言传身教下,中日友好医院内分泌代谢中心的一批优秀人才成长起来,并形成了良好的医德医风氛围。

  杨文英深知健康教育对防治糖尿病的重要性,10多年来经常利用周末进行患者大课堂宣教工作,并通过网络、报纸、电视给糖尿病患者进行科普教育。她还主编了《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普及版)》,为提高糖尿病患者治疗依从性,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改善生活质量和延长寿命作出了贡献。2011年,她被评为中华医学会健康大讲堂十大健康科普专家。杨文英常说,一个人的力量是微不足道的,通过各种渠道帮助更多的医生特别是边远地区的医生掌握糖尿病的规范治疗,是她多年的奋斗目标。多年来,她舍弃周末的休息时间,为全国的医生和患者继续教育辛苦奔波。有人问她:“你不觉得累吗?”她说:“把我的知识传授给需要的人,体现知识的价值,再累也值得。”

  对事业的执著和勇于面对困难的性格,使杨文英赢得了大家的尊重。“做医生,需要我们一生付出。”她深知,只有克服常人不能克服的困难,才能得到成果;只有持之以恒的努力,才能取得进步。今年72岁的杨文英对自己的要求始终如一:只要对科室、医院、患者有帮助,一定积极奉献,一如既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