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 > 身边好人 > 好人事迹 > 敬业奉献 > 2009

陈唯军:勇于探索的生物安全的保障专家(图)

撰写时间:2009-10-10 文章来源:首都文明热线

  陈唯军,男,汉族,1972年11月出生,博士,研究员,现任北京华大基因研究中心科技服务副总经理,应用医学微生物研究室主任,国家病原微生物卫生应急网络实验室主任,北京奥运安全传染病网络实验室主任,国家病原微生物卫生应急实验室网络专家委员会委员,北京市传染病网络实验室病原微生物应急专家委员会委员。

  一、求真务实、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

  陈唯军同志自到我中心工作以来,主要从事微生物基因组学、感染性疾病病原学及检测新技术研究。先后承担参与国家“863”及中科院知识创新项目:SARS冠状病毒早期快速诊断方法的研究;欧盟FP6合作项目:Control policy optimisation for SARS and other emerging infections: characterising transmission dynamics and estimating key epidemiological parameters;军队“十五”攻关重点课题:登革热媒介防治和传播效能的研究;中科院国防科技创新项目“生物安全快速检测技术的研究”;国家反恐专项“未知病源微生物检测新技术研究”;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生物安全量值传递溯源关键技术研究”;国家传染病专项“未知及罕见病原体高通量检测技术研究”。在完成这些项目的过程中,陈唯军同志以求真务实、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积极开展病原体的致病机制、检测方法等研究,做出了可喜的成绩。先后获得国家和军队奖励四项,发明专利两项,在PNAS,Emerging infectious diseases、Infection and Immunity等国际专业杂志发表文章40余篇。此外,针对新发及罕见病原体难以快速检测鉴定的难题,结合高通量测序技术的进步,创造性的采用高通量测序方法筛查未知病原体的感染,为新发及罕见病原体的快速检测、鉴定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法,带来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在从事科学研究中,陈唯军同志也非常注意将各项研究成果转化为实用产品,先后开发了包括SARS、AIV-H5、TB等病原体检测试剂盒在内的近十个产品,取得了数百万的经济效益。

  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作为一名科研工作者,不仅仅要做好本职的工作,更应该具备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积极的利用自己的科研成果,发挥自身的优势及特点,参与到各种社会实践中来。陈唯军同志自到我中心工作以来,多次参与国家突发应急处理工作,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多次接见与鼓励。2003年,当SARS疫情肆虐中国的时候,陈唯军同志和同事们不分昼夜,连续工作72小时,率先完成了我国SARS病毒基因组的测序分析,研制了我国第一个用于SARS病毒抗体诊断的试剂盒,主持研发了SARS病毒核酸检测试剂盒,获得首都防治非典先进个人。2005年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暴发时,陈唯军同志又带领着同事们深入各个疫情爆发地点采集样本,完成了我国近200株禽流感病毒的检测、监测,并主持研发了H5型禽流感病毒核酸检测试剂。2006年,黑龙江海林河发生水体污染事件后,受黑龙江省科技厅邀请,陈唯军同志与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生态环境研究中心、水生生物研究所等相关研究单位的科研人员组成联合调查组,迅速前往黑龙江省牡丹江市海浪河进行了现场调研和样品采集,快速准确的出具了相关调研报告,为污染控制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等地发生特大地震灾害以后,陈唯军同志以一名从事卫生应急工作专家特有的职业敏锐性,密切关注着灾区群众的卫生防疫状况,了解到大灾后卫生防疫工作的复杂性,每天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坚持收看关于抗震救灾的电视节目,随时收集来自灾区的信息,在了解到灾区拟开展灾后烈性和重要传染病的快速检测和监测后,迅速组织相关工作人员,于5月17日开赴四川灾区,与军事医学科学院、国家CDC及其它相关单位进行了疾病监测讨论,在了解灾区当前防疫抗病工作重点和灾区防疫工作体系后,迅速组织相关工作人员,开赴灾区开展相关检测、监测工作。在科技部的领导下,我中心与军事医学科学院等单位最早在灾区建立了应急分析病原微生物检测组。其中陈唯军同志奉命跟随军事医学科学院防疫队进入汶川县城,然而地震导致成都通往汶川县城的公路不通,必须绕道马尔康理县等地才能进入汶川县城,由于沿途都是高山地区,不少地方海拔都超过了4千多米,地震后,山路更是崎岖难行,多处塌方,加之余震不断,颠簸在通往汶川县城的山路上,不时有从两侧山上滚落的飞石,像炮弹一样砸在车旁,车辆必须在崎岖狭窄的山路上小心的通过……经过三天的路途奔波,我们才最终抵达目的地。并立即与军事医学科学院防疫队、四川CDC等工作人员一起开展了流行病学调查、水和食品、土壤及媒介(蚊蝇等)等样品的采集,根据地震灾区的流行病学资料和我中心研究建立的病原信息数据库,采用我室研制的各种特异检测试剂对地震后容易发生的14种相关疾病进行重点检测、监测。针对地震后可能发生的环境微生物的种群分布变化,派人将样品送往成都,采用我室研制开发的高通量检测技术,针对环境微生物的种群分布也进行了监测,为灾区的饮水安全、食品卫生和疾病监测起到了重要作用。

  由于08年北京奥运会的即将召开,作为北京市传染病网络实验室的重要成员之一,能够参与到奥运生物安全的保障中来,既是一份无上的荣誉,但同时更是承担着一份莫大的责任,那就是要做好本职工作,确保北京市传染病实验室网络保持良好、顺畅的运行状态,为奥运期间北京市传染病防治提供准确、及时的检测依据,实现“平安奥运”目标。陈唯军同志7月初从抗灾一线回到北京后,多次参与北京市传染病网络实验室组织的相关会议,按照北京市卫生局的总体部署,制定了7月20日至9月20日的应急工作计划,并实行24小时战备值班,带领实验室工作人员严守岗位,分工合作,圆满的完成了上级下达的各项任务,为奥运会的顺利进行做出了自己的贡献。2000年度军队科技进步三等奖:登革热媒介防治和传播效能的研究。

  2000年,陈唯军同志因参与海南省斑点热立克次体疫源地的调查和登革热媒介防治和传播效能的研究荣获军队科技进步三等奖;2003年,荣获首都防治非典先进个人;2004年因非典型性肺炎冠状病毒基因组测序及ELISA诊断试剂盒的研究荣获北京市科技进步二等奖;2006年因埃立克体和东方体的分子特征及主要抗原的研究荣获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2007年任国家病原微生物卫生应急专家委员会委员;2008年,任北京市传染病网络应急专家委员会委员,同年获得08年度北京奥运会医疗卫生保障荣誉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