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 > 身边好人 > 好人事迹 > 孝老爱亲 > 2013

范得亚:百善孝为先

撰写时间:2013-11-23 文章来源:首都文明网

  范得亚,女,19667月出生,今年47岁,镇罗营镇张家台村村民。作为母亲和女儿,她坚守着这两个崇高的身份,照顾着一双儿女和自己的父母。父亲常年身体不适,经常需要去医院治疗,母亲牙口腿脚不好,需要常年在身边照顾。她默默无闻地恪守着“君子入则孝”、“事父母能竭其力”的人生格言,在漫长的十六载岁月中,以拳拳之心、眷眷之情,无怨无悔地侍奉于父母双亲身旁,给予他们无微不至的照料。她以实际行动为家庭其他成员做出了表率,赢得了领导和村民的称道,同时也塑造了一个“现代孝廉”的典范形象。

  1990,范得亚的父亲被检查出右侧脑梗塞,随后,病情不断加重,语言不清、行动不便、性格孤僻等症状越来越明显。父亲原本是家里的顶梁柱,平日里性格爽朗,和蔼可亲,他在家时,家里总是欢声笑语。而突如其来的疾病改变了这一切,所有的家庭重担落在母亲和兄妹几人身上。俗话说:“病起如山倒,病去如抽丝”。那时的父亲,治疗脑梗塞尚无良方,只能靠吃吃丹参,充充血管,来延缓脑梗塞病情的蔓延。母亲不会骑车,范得亚和哥哥用自行车驮着母亲,访遍了当时比较知名的内科专家,请教了赵志奎等许多老中医,查阅了许多有关脑梗塞方面的资料,希望通过中西医结合的方法,使父亲的病情得以好转。经过大夫的积极治疗和家人的精心护理,父亲的病情逐步好转,尤其是肢体活动能力有了很大提高,人们又可以在长青路的树荫下看到范得亚的父母一起散步的身影,有时他们还抱着年幼的小孙子和邻家孩子嬉戏。范得亚和兄长们总算松了一口气,疲惫的脸上显出了久已不见的笑容。

  谁知好景不长,6年后,父亲的病情又严重起来。1996年8月份的一天深夜,父亲躺在床上休息,突然全身抽搐、口吐白沫、嘴歪眼斜,还拼命地咀嚼自己的舌头,弄得满口淌血。范得亚见状,连忙用毛巾塞进父亲嘴里,以免他继续咀嚼舌头,造成更大的伤害。但是,又害怕引起窒息,只好抽出毛巾,用手指抠开父亲牙齿,让呼吸系统保持通畅。父亲不自主的咀嚼还在继续,范得亚的手指很快就被咬破了,手指上的血和父亲的血混在一起,染红了枕巾。十指连心,痛彻心扉,可是再痛也抵不过对父亲的孝心爱意,她坚持着,支撑着,直到“120”救护车呼啸着赶来。

  父亲住进了医院,以后的两个多星期,他一直处于昏迷之中。通过脑部ct扫描显示,他的右脑血管大面积梗塞。如不及时救治,将会留下不可逆转的脑损伤,甚至可能发展成为植物人。当时,父亲全身插满了输子,吃饭、喝水、大小便,完全不能自主。范得亚和兄弟们轮流陪护,时刻守候在父母身边,与他们共度难关。两个星期里,范得亚从未脱下过衣服睡觉,脸来不及洗,整个人憔悴得不成样子。可是,每次回家做饭,双手都洗得干干净净,米淘过多次,菜反复择洗才能下锅,生怕父亲吃得不卫生、不可口。也许她们的真情感动了上天,病魔再一次退却了。两个星期后,父亲转危为安,恢复了神智。

  体力和肢体的恢复是漫长的,也是艰难的。经过两周卧床,父亲体内的大便已干结成块,依靠他自己怎么也拉不下来。范得亚怕父亲由于排便用力造成脑血管壁破裂,便清洁双手,戴上薄塑料手套,用手指小心翼翼地将硬块的大便从父亲体内抠出。父亲通畅地排完一次大便,成为范得亚和家人们最快意的事情。此后的两个多月里,范得亚和兄弟们轮流地架着父亲,在人民医院内科病房楼道里一步一挪地做着肢体恢复活动,开始20分钟一次,后来增加到40分钟。回到病房,他们还要给父亲用开水烫脚,做腿部按摩,请理疗科大夫为父亲做理疗。天道酬勤,这话一点不假。三个月后,父亲用自己的双脚走出了医院的大门。虽然不像以前那么稳健,但和其他脑血栓病人相比,已经算是一个奇迹了。

  十年如一日,范得亚无怨无悔地侍奉于位老人,给予他们无微不至的照料。谁说“久病床前无孝子”?她用自己的行动告诉人们:“久病床前”不但有孝子,而且久病床前的孝子对父母的情意,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变得弥久弥真,最终化作传承美德、敦化民风的人间佳话,流传在世间的每一个角落。“百善孝为先,孝是德之本”,范得亚的故事感动着认识她的每一位朋友,也感动着村里领导百姓。她的孝善事迹,演绎和诠释了孝的艰辛和动人,让人们真切地感受到大爱无言,孝暖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