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伦英,女,1978年10月出生,中共党员,北京市怀柔区桥梓镇前桥梓村村民。
有句古话说的好“百善孝为先”,尊敬长辈,孝敬父母,是做人的本分,是一种优秀的家风,是中华民族传统的美德,也是各种品德形成的前提。在桥梓镇前桥梓村就有这样一个爱老、敬老的好榜样,她名叫郭伦英,多年如一日,不辞辛劳孝敬长辈,无微不至照料身患癌症的公公,尽心竭力赡养年长的婆婆,她用真情无私的付出,在村民中赢得了良好的口碑,得到了乡亲们的一致好评。
郭伦英结婚后和丈夫贷款买了位于怀柔城区的楼房,平时在家中照看孩子,只有丈夫史建军一人在外上班挣钱养家糊口。这个普通的家庭虽然过着节俭朴素的生活,但是一家人和和睦睦都很幸福。然而,天有不测风云。2016年6月的一天,公公突然感到身体不适,家人急忙带去医院检查,检查结果出来了,被确诊为恶性肺癌晚期,一家人的天瞬时塌了。夫妻俩毫不犹豫地决定,这个病要治,哪怕只有一线的希望,也要百分之百的努力。然而面对巨额的医药费,一家人陷入了沉默。公公平时打零工,也挣不了几个钱,婆婆身体不好始终不能干体力活。家中没有积蓄。沉思许久,郭伦英与丈夫商量,决定卖掉现在的房子给公公治病,这可是他们攒了好多年的积蓄买的房。恶性肺癌晚期,连大夫都说治愈的几率很小了,很有可能钱花了病没治好,但是这个时候夫妻俩毅然决然地坚持卖房,不惜付出一切为老人治病。
从此医院、家和学校三点一线,成了郭伦英日常生活的轨迹。因丈夫上班养家糊口,只能郭伦英带着公公去医院做放疗和化疗,从医院回来把家里安顿好,又要赶去学校接孩子,回到家里又开始照顾一家人的饮食起居。自己舍不得吃好的穿好的,每次她都是把好吃的让给老人和孩子,有时候即使自己身体不适也不舍得给自己改善,总把好菜好饭给老人留着。公公在北京住院期间,郭伦英就在医院侍候公公、喂饭、喂水、端屎端尿,无微不至。本来照顾一个病重的老公公,再照顾上学的孩子就已经够她受的了,但是老婆婆的身体也出现了不好状况,高血压等老病又犯了,时不时还得带婆婆去医院输液,等回到家里,还得洗衣做饭,侍奉二位老人吃完饭,还坚持陪公公婆婆聊聊天解解闷,鼓励两个老人要有信心战胜病魔。老人想吃啥,她总是尽量满足,从来不嫌麻烦,把老人照顾得舒舒服服、干干净净、开开心心。常言说:久病床前无孝子,但这句话用在郭伦英身上并不合适。公公能够笑对病痛,顽强地与病魔做斗争,并常说:“多亏有这么好的儿媳妇,把我们侍奉周到,不然我早就死了。 ”
有人说,孝顺老人最大的挑战是“色难”,千难万难难不过给老人个好脸色。若在照顾老人时流露出半点不耐烦,就会让老人很不安心,这样的情况在郭伦英家是看不到的。尽管有时候郭伦英也会遇到难心事,但她从不在公公婆婆面前表现出来。有时候老人因为疼痛会无缘无故地耍脾气,而她总是面带笑容,想尽一切办法把老人哄开心。就这样,来来往往,她始终坚持用自己的实际行动照顾老人,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虽属人间常情,但确实是难能可贵。
郭伦英的丈夫现在是家中的顶梁柱,一家人全靠他打工来维持生计,还要给老人看病,压力很大,也很艰辛,郭伦英时常安慰和鼓励丈夫,并告诉他:“你放心地工作,家里的事你不用操心,放心,有我呢。”天灾人祸,难以避免,在大灾大难面前,永不言弃,互相扶持,这才是最朴实的家风。
郭伦英常说:“谁都有父母,谁都有岁数大的那一天,我自己也有儿女,我也有需要别人照顾的时候,我现在得做出榜样来,好好孝敬老人,等我老了儿女才会孝敬我。”正是这样言传身教,郭伦英的孩子虽然小但是特别懂事,她能够体会爸爸妈妈的艰辛,看到妈妈竭心尽力地照顾爷爷奶奶,她也主动为妈妈分担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正是这朴实简单的话语却蕴含着大道理,饮水思源,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是中华儿女的美德,让老人安度晚年是每个子女义不容辞的责任。上行下效,老人抚养好子女,子女赡养好老人,尊老爱幼的家风就能一代代传承下去,只有这样中华民族的这一传统美德才能发扬光大。郭伦英,用她的善良和孝心为长辈和父母的晚年撑起了一片爱的天空,也为前桥梓村街坊四邻树立了学习的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