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宇澄:男,30岁,北京中道国际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职员。
20年里,一家两代人坚守着一个承诺,传递着对一个非亲非故的保姆养老送终的爱心接力棒。冯宇澄从26岁起,从故去的母亲手里接过照顾老保姆的责任,继续传递着这份美德。四年时间里,他履行承诺,和爱人一起尽心照顾老人,让汪莲贻老人安详走完了人生101岁的完满历程。冯宇澄一家敬老爱老、善待非亲非故的保姆,几十年里一诺千金、践行不停的事迹,温暖着平常的人心。
和冯宇澄一同走进北京市东城区东石槽胡同,就听到老街坊们在感叹:汪姨婆走了,101岁,也算完满了,冯家人真是尽心尽力啊。他们亲切地唤着冯宇澄的乳名“登子”,跟我们聊起许多陈年往事,才把这个爱心接力棒的故事慢慢解开。
阿婆照顾我长大
冯家人祖籍广东,冯宇澄的曾祖父是北洋医学堂的毕业生,或许是巧合也或许是家庭的影响,冯家几代人出了好几个医生、护士。对生命的尊重和呵护既是这个职业的特点,仿佛也暗含了冯家人善良、助人的本分。
冯宇澄口中的阿婆名叫汪莲贻,祖籍江苏,也曾是大门不出的大户小姐,讲内涵、有修养,在战乱时候逃难来到了北京。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那个特殊时期里,冯宇澄的曾祖父年迈需要人照顾,打听到当时的汪莲贻没有经济来源,生活拮据,便请了她到家里帮忙照顾老人,直到1983年冯宇澄的曾祖父去世。那时,冯宇澄才几岁,正是淘气的时候,汪莲贻又开始照顾起冯宇澄来。被阿婆唤作“登登”的冯宇澄在阿婆看护下吃饭、做作业,肚子饿了要淘气,已经七八十岁的阿婆就会给他煮打卤面吃。“那是我儿时记忆里最好吃的东西了”,现在回忆起来,冯宇澄仍然难忘和阿婆之间的情谊。
岁月流逝,渐渐的,冯宇澄也上初中了,母亲孟庆玲想着汪姨婆孤身一人,年岁已高,今后的生活无以为继,便和家里人商量,要反过来照顾老保姆,将她当作自己的家人来赡养。就这样,汪莲贻和冯家的关系就从保姆和东家变成了家里的一员,再逐渐成为家里受尊敬和照顾的长辈。
母亲是我的榜样
从此,母亲孟庆玲每日为老人做好三餐送去,换季了为老人添置衣物,老人生病了就像子女一样伺候在身旁。老街坊李奶奶在冯家不远处开了一个小卖部,常常看着孟庆玲拎着水果口袋就去老人住的地方了,改天又是烤鸭啥的就去了。冯宇澄的父亲也常常帮忙给老人家刷烟筒、换窗帘。
后来全家搬迁到了南三环外的住处,母亲心里惦念着阿婆,一三五或者二四六这样隔天跑,给老人带上能吃一两天的饭菜,并隔三岔五的把换洗衣服带回家清洗。有时实在走不开,冯宇澄的姑姑、表姑、爱人甚至丈母娘,都加入过送饭、照顾老人的队伍。而这时,外人还不知道,母亲孟庆玲已经患上了膀胱癌,可她照样不顾有病在身、路途远,就为了那句给阿婆的承诺:“放心,我管你”。即使在“非典”肆虐北京的几个月里,母亲也没有间断过对老人的照顾。
冯家的老邻居张奶奶还说起了汪阿婆之外,也是胡同里住着的一个叫作于芝的老人,得了肝癌,孟庆玲毫不忌讳,端吃端喝,直到把老人送走。张奶奶动情地说:“我们这些老街坊自认也算是心眼儿不错,有啥稀罕的东西也会给几位可人疼儿的老人送去点,但做不了那么长性,何况还是不沾边儿的关系,所以这一点我们是真佩服冯家老小!”
孝爱的接力棒需要传承
“金猴奋起千钧棒,玉宇澄清万里埃”,冯宇澄的名字未必是从这句毛泽东诗词里取自的,不过儿时精瘦聪明的“登子”在家庭传统的教育环境中慢慢长大了,有了自己喜爱的事业,有了自己温暖的小家。
2004年,母亲孟庆玲因病去世,阿婆知道后哭了三天,除了难过,也有些自怜:“这以后的日子谁来管我?”没有迟疑,26岁的冯宇澄接过了义务照顾老人的接力棒。可是因为工作时间和作息要求,无法在老人身边长期照顾,眼看着老人快百岁的年纪,小冯有许多担心急在心里。在街道的帮助下,冯宇澄和爱人将阿婆送到了一个环境舒适的敬老院养老,逢年过节或有空闲的时间,他都会去敬老院看望阿婆,并且坚持每月给老人贴补一些零用钱。尤其是当冯宇澄当了父亲,抱着宝贝儿子给阿婆看的时候,老人无比激动。虽然从没组建过家庭,但能在百岁之年享受到四世同堂的人生幸福,该比许多人都要知足和圆满了。当敬老院的老人和员工们得知汪莲贻老人并非冯宇澄的亲人,了解到了冯家善待孤老的故事,都为这份人间真情动容。
如今,冯宇澄的儿子已经两周岁了,聊到对孩子的教育,冯宇澄说,等他大些了我会给他讲他奶奶的故事,希望他能从中受到感染,就像母亲对我们一家人的影响一样:承诺了的事情就要兑现,以孝为先的家庭传统要继续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