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市朝阳区垡头东里社区,屈玉文是被社区党委、社区居委会以及居民群众交口称赞的一位名副其实的孝星。
屈玉文51岁,1978年在王四营乡插队,1980年进入北京建筑木材厂工作直至2005年退休。屈玉文的母亲自1989年患半身不遂,至今已有20余年,不能下床行走多年。屈玉文的父亲在7年前接受心脏支架手术,也不能再帮忙做家务。家里还有一位智力残疾的妹妹,妹妹的孩子还在上小学。作为家里唯一的顶梁柱,维系这样一个普通且不幸的家庭,屈玉文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她以一颗善良感恩的心,一份孝亲敬老的爱,一份关爱残疾妹妹的情,诠释了为人子女、为人姐姐的全部价值。
屈玉文的母亲久卧床榻的前几年,屈玉文每天都是早上五点起床给老人擦脸、漱口、全身按摩。然后做好家人的早饭和午饭,交待好一切再去上班。下班后她从来不和同事出去娱乐,而是尽快赶回家中给父母、妹妹做好晚饭。饭后一边和双亲聊天一边给母亲洗脚按摩。
这样的生活方式一直持续到妹妹结婚。本以为家中来了一个人可以帮帮自己,可是妹夫并没有过多心思插手家务,随着孩子的降生,妹夫对繁重的生活负担感到畏惧,终于选择和妹妹离婚了。
这样的变故无疑使得原本困难重重的家庭更加雪上加霜,面对伤心失望的双亲,孤独无助的妹妹和嗷嗷待哺的外甥女,屈玉文唯一能做的只有一个人挑起生活的重担。每个月从自己的工资中拿出一部分给孩子买奶粉、衣服和生活必需品。白天在单位上班还要惦记着家中的老小,晚上下班回家先把孩子用过的尿布全部洗净、煮过,然后给全家烧饭做菜。收拾停当还要抱孩子,教会妹妹一些基本的生活照料方法。
年迈的老父亲心疼女儿,总是想方设法多做一点事情帮助女儿。可又往往力不从心。又急又累导致心力憔悴,勉强支撑了3年后最终要进行心脏支架手术。手术差不多花光屈玉文的所有积蓄,可是她没有半句怨言,而是每天在繁忙的家务中挤出时间为母亲寻医问诊、扶伺年事已高的父亲、给予妹妹细心的照料,家中柴、米、油、盐、酱、醋样样都被她打点得有条不紊,自己却完全顾不上自己的小家。
现在,屈玉文已经退休在家,外甥女也已经长大就读小学。屈玉文仍然坚持每天早晨起来为母亲洗脸擦身、换洗衣服;送外甥女上学,顺便买菜回家准备午饭。中午,接外甥女放学回家后照顾家人进餐;收拾停当后安排父母休息,再送外甥女上学。下午接外甥女回到家后先与父亲大声招呼,再到母亲病榻前问候照顾,扶老人坐起来,给老人梳头、敲背、伺候老人解手。三伏天里,老人因为天气太热睡不着觉,她坐在床边给老人扇风,让老人睡得安稳;到了冬天,为了不让老人受凉,她会给老人铺上电热毯,灌上几个暖水壶,放在老人的手边、脚边,每晚还坚持为老人热水洗脚、按摩,保持老人血脉通畅,使老人每天都干干净净、天天都心情愉悦,从未因照顾不周而感染或者拖延病情。
为父母操劳、为妹妹操劳、为外甥女操劳,屈玉文的头发里已经有了白发,人也明显比实际年龄老了许多,曾有人劝她说:“你太累了,家中请个保姆,你也能轻松点”。她听后总是笑着回答“她们是生我养我的父母,父母把我养大,我做这些事,尽这点孝道是应该的,再说请别人照顾我还不放心呢,要是亏了老人可是补不回来的啊”。屈玉文虽然做的只是平常琐碎的小事,可是能坚持二十几年如一日,这其中所需要付出的绝不是常人所能想象的艰辛。认识她的人都说;“久病床前她是绝对的孝子”。
屈玉文不仅孝顺老人、关爱弟妹、家庭和睦、邻里团结,还对社区的公益事业特别关心,谁家有困难,她都尽力帮助,主动帮助街坊邻居家的鳏寡老人做清洁、送衣物,协助社区两委班子开展各项活动和日常服务。屈玉文的事迹成为街头巷尾传诵的佳话,是街坊邻居眼中的好孝子、好榜样。
(责任编辑:张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