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 > 身边好人 > 好人事迹 > 孝老爱亲 > 2010

金娜:80后的孝老爱亲故事

撰写时间:2010-10-26 文章来源:首都文明办

  金娜,是北京市西城区展览路街道的居民。作为80后的一代,金娜从小受到良好的家庭熏陶,因此她从小就把尊重老人,孝敬父母作为自己的道德和日常行为准则,常怀感恩之心,常做报恩之事,所以当母亲患病在床时,始终无怨无悔地侍奉于母亲身旁,给予她无微不至的照料,当周围的老人遇到困难的时候,她都会送去自己的那一份温暖,她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谱写了一曲敬老爱老的乐章。

  1999年,刚刚46岁的母亲因长期操劳被确诊为尿毒症,因药物治疗未能缓解,于2000年开始进行家居腹膜透析治疗,治疗的前几年有着医学背景的母亲生活还可自理,但随着病情的发展,2006年并发了心梗及多发性脑梗,母亲体质极为虚弱,记忆力明显减退。那年金娜刚刚步入工作岗位不久,工作不能不管,可是母亲每日四次的透析治疗是万万不能耽误的,少一次就出现水肿,消毒不好就会引发感染。从那一年起,金娜每日便奔波于家与单位之间,从早上6点第一次透析开始到凌晨1点最后一次透析结束,从消毒到治疗每一个环节从不马虎;为了防止差错,还将透析流程、每日服药种类、药量张贴在卧室,以便随时核对;为了更加系统的监控母亲的情况,金娜将母亲每日的超滤量、尿量、饮食情况专门进行细致的记录,如有变化就及时与医院联系调整治疗方案;为了更好地照料母亲,婚后,她与爱人商量仍和父母住在一起,共同照料母亲。2008年,母亲因突发心梗又一次住进了医院,金娜便整日守在母亲的床旁细心的照顾,连医院的大夫都连连赞叹,经过积极治疗和家人的精心护理,母亲的病情逐步稳定,看到这些,金娜的脸上也显出久违的笑容。每天除了固定的透析治疗,她都会帮母亲起床、穿衣、洗澡、按摩、烫脚,每天重复这些细致、繁琐却又非常重要的护理步骤,这几乎成了她固定的生活模式。母亲体温、血压、血糖是否正常,甚至是母亲的每一种表情、每一个生活细节,她都时刻挂在心上。也许是她的孝心感动了上天,目前,母亲的身体状况一天比一天好,金娜的笑容也一天比一天灿烂!

  金娜不仅仅对自己的父母如此孝顺,对身边的老人也会送去自己的爱心。由于在医院工作,她会无微不至的照顾每一位病患,有的患者说“看到她的笑容,自己的病就轻了一半”;她还亲手制作“爱心服务卡”发放给患者,用温馨的话语宣传保健小常识;在冬季来临时,她与医院的青年人一起动手缝制了蓝色的小椅垫摆放在候诊椅上,让每一位患者都感受到家的温暖;每逢年节,金娜作为医院青年代表,都会为社区内的军烈属、困难群众送去生活必须品和慰问金;医院党支部与黄瓜园社区签订了“4+1帮困结对协议书”,主动帮扶社区内的两位生活困难的老人给予每月200元生活补助,而她更是关心两位老人,在冬季来临之时,特意给老人送去崭新的棉被、大衣,在老人生病住院时,她就主动去探望并送去营养品,每每去探望老人,老人总是拉着金娜的手不肯松开,说她比自己的儿女还要亲。

  对于每一次献爱心活动,她都会流露出一种服务于民的快乐,一种奉献者的幸福。2008年5.12汶川地震发生后,她参加了全院募捐之后,又向上级团工委递交了特殊团费;奥运期间她带领全体团员加入了西城区献血志愿者队伍,为奥运用血的储备做出自己的贡献。

  “一支红杏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金娜作为医院团支部书记,专门成立了“北京金华骨专科医院青年志愿者服务队”。服务队成立以来,作为队长的她,带领院内的青年骨干轮流到社区进行力所能及的服务,如为社区居民提供免费的义诊、咨询,为老人宣传骨关节病的保健知识;信息院老工会主席的爱人患有癌症,行动不便,她就指派护士每日为她进行注射;社区内的居民突发急症,她就派车将其送到指定医院;周边学校学生突然休克,她就带领医护人员一起对其进行抢救;综合楼有一位复员军人的孩子脊柱侧弯,生活不能自理,她就特别为其开展免费出诊服务;与此同时,她还带领服务队每月定期为街道敬老院的老人进行医疗志愿服务,为老人进行骨科检查、测量血压,并进行骨科知识讲座,陪老人聊天。在金娜的带领下,使得全院的青年人体会到了人与人之间的那一份温暖!

  她就是这样把爱心、孝心传递给周围的每一个人。

(责任编辑:张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