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 > 身边好人 > 好人事迹 > 孝老爱亲 > 2011

高振平:她给女儿再造了一双翅膀

撰写时间:2011-10-12 文章来源:首都文明网

  高振平是北京市通州区张家湾镇瓜厂村一个普通的农家妇女作为母亲的高振平曾有着许多美好的愿望。然而,生活的轨迹并没有依照的设想而延续。1988年的夏天,她的女儿突然患上了类风湿性关节炎。从此,带着女儿天南地北地求医问药,成了生活中的主要内容。

  为了给女儿创造更多的治疗机会,她一边照顾女儿,一边抓紧时间缝手套、做加工活,夜里女儿一觉醒来,常常看到她还在灯下忙碌。每年的端午节期间,她都要去一家单位包粽子。很难想象包两个粽子才挣一分钱,辛辛苦苦一天包两三千个的报酬,也不过十几块钱,只够挂一个专家号的。苇叶磨破了她的手指,扎破了她的手掌,伤口夜里愈合一点,白天又泡开,粽子角一次次扎在上面,她一次次忍着舍不得请一天假。她从来不去想这样做值不值得,更不在乎自己付出了多少。她情愿用自己的健康做赌注,换回女儿的健康

  哪怕只有一线康复的希望, 她也会信心十足地去全力争取,这几乎成了她的一种本能,然而治疗结果无一例外的以失败而告终。在希望和失望的无数次轮回中,女儿渐渐失去了行走和自理能力,饮食起居都需要她来照顾了。

  为了方便照顾女儿,她在家门口种了一片葡萄园。零售比批发价格高些。夏天的早晨,她四点多钟就骑上小三轮车,到二十几里外的市场去卖葡萄了,以便中午能早点卖完,回家照顾女儿。可即使这样,到了中午也不一定都能卖出去。到了太阳高照的正午,市场里也就没有什么人了,她只好推着车走街串巷到处叫卖。再渴再饿,她也舍不得在外面买瓶水,吃顿饭。常常是下午一两点钟了,她才满头大汗地回到家,侍候完女儿,自己随便吃点什么,顶着烈日摘上百十斤葡萄再去卖。

  她的女儿很懂事,常常对看望她的人说:母亲把她一生中最好的时光都给了我,而以后我还要继续拖累她,直到她老到抱不动我,照顾不了我的一天为止,我却没有能力给她一丁点儿回报,让我怎能不惭愧呢?

  终于有一天,女儿对她说:“妈,没有我你们肯定过得特幸福。” 这是女儿憋了很久的话,尽管是事实,却怕刺痛母亲的心。她摸着女儿的手,笑呵呵的说:“没有你,我怎么知道有女儿的好处呢?”女儿又说:“我是您的累赘呀!” 她却说:“你就是我的电视,看见你呀,我什么不高兴的事儿都没了。别胡思乱想,妈永远需要你。”

  这就是一个母亲最基本的要求呀!她吃的是最差的,穿的是最旧的,干的活是最累的,连有病也舍不得吃片药,含辛茹苦十几年。她没有自己,想的做的全是为女儿,女儿是她的全部啊!

   会了面对现实女儿坚强。她常鼓励女儿说:“没有什么可以完全击垮一个人,除了你自己。你不拒绝希望,希望也就不会拒绝你。”听了母亲的话,女儿平静地期待着柳暗花明的一天。

  梳洗、吃穿、坐卧,十几年如一日,她对女儿的照顾始终妥妥帖帖,无微不至,不让女儿有一点不方便的地方。她给女儿买电子琴、帮女儿到邻居家借书,女儿失去的她全力弥补。可是,有些东西是她弥补不了的。生命的价值总是要借助他人来体现的。女儿渴望融入社会,做点力所能及的事情。她看出了女儿的心思,她对女儿说:“以前你不是喜欢写作吗?这是多好的倾诉方法呀,应该拾起来。”女儿迟疑地说:“我写的东西会有人看吗?” 母亲一笑说:“如果没人看,还有我呢。”

  在母亲的激励下,2001年,女儿以笔代步走上了文学之路。她常常守在女儿旁边,帮女儿捡捡掉在地上的笔,查查不会写的字,因为女儿的手没有力气,拿不动字典。女儿一天只能写两千字左右,速度不快。抄稿子时,写错一个字就要整篇重抄,很麻烦。她看在眼里,省吃俭用,给女儿买了一台电脑。由于女儿双手变形,手指僵硬不灵,只能用一支笔在键盘上戳戳点点,又因为髋关节活动受限,身体不能前倾,鼠标也只有拖在手里才能操作,所以女儿一天只能打上几百个字,不过修改文章确实方便多了。在女儿身体不舒服的时候,打字就更困难了。从没接触过电脑的她,戴上老花镜,也帮女儿打起了稿子。她还是四十多年前学的拼音,很多都忘了,不是按错了字母,就是不知道该按哪个键,边打边问不厌其烦。

  在写作的过程中,女儿深切地体会到艺术源于生活的道理,要写出好的文学作品来,丰富的生活积累是必不可少的。女儿从17岁至今,基本上处于半封闭的生活状态,对很多事情没有深刻的了解,对于写作这是个不小的障碍。她就把自己在外面听到的、看到的事情说给女儿听,有时还根据女儿的需要去走访知情人,帮女儿获得了大量生动真实的第一手材料,她就是女儿的眼睛和耳朵。女儿每一篇文章写出来之后,她都是我的第一个读者,哪儿写得不够简洁、哪儿夸张过头了、哪儿和现实不符,她都会认真地指出来。作为母亲她没有多少学问,但是她有生活,有敏锐的感知能力,这对女儿来说已经是福气了。

  几年来,女儿在国家、地方级报刊杂志上陆续发表了数十篇小说、散文和通讯,并出版了小说集《乡间古瓷》。这字里行间凝结了母亲的多少心血只有女儿最清楚。

  为了提高写作水平, 两年前, 女儿又报名参加了高自考。不能上补习班;没有辅导老师;很多门课程又买不到复习资料,给女儿的学习带来了不少困难。她就推着女儿,一次次去请教中学老师,带女儿去图书馆查找资料。她说:“办法总比困难多,没有什么是逾越不了的。”

  考第一科时,女儿心里一点底也没有, 毕竟已经离开学校10年了,女儿问她:“您看我行吗?听说这种考试挺难的。”她说:“你还记得小时候,我给你讲的小马过河的故事吗?小马要到河对岸去,问老牛水深不深。老牛说水不深, 才到它的膝盖。小松鼠却说水可深了, 昨天它的一个同伴就掉在河里淹死了。很多事情光听人家说不行,得亲自试试才知道。凭你这些日子下的功夫,我相信没问题。” 女儿笑母亲还把她当成小孩子。不过,故事幼稚,道理并不幼稚。女儿自信地进了考场,用优异的成绩回报了守在门外的母亲。

  作为一家残疾人杂志的通讯员,女儿经常要出去采访。当然女儿也希望能多挣一些稿费减轻自己给父母带来的负担,只是每次出门都很困难。年近60岁的母亲,用她颤抖无力的臂膀颤巍巍的把女儿的双腿搬到车上,再抱上女儿的上身,女儿一点一点向里挪动双脚,努力配合。采访时,她见女儿写字慢,记录的速度跟不上对方说话的速度,忙得手忙脚乱依然记得零乱不堪,生活一向节俭的母亲又给女儿买了个MP3,协助女儿记录。

  2005年在“争做合格家长 培育合格人才”活动中被评为北京市“双合格”好家长;2005年被评为通州区好家长标兵;2007年被评为通州区最具有影响力的母亲;2003年被评为张家湾镇精神文明建设“文明十星示范户”;2006年被评为张家湾镇妇联“好母亲”荣誉称号;2006年被评为张家湾镇妇联“五好文明家庭先进个人”。

  她是女儿生命的支柱,精神的支点。她用单薄的肩膀为女儿驱散满天乌云,撑起一片晴空。在她的言行中女儿读懂了什么是豁达、刚毅、奉献、笑对人生、永不言败、坚忍不拔……这些都足以让女儿受用终生。她为曾断翅的女儿再造了一双腾飞的翅膀,把女儿从痛苦的深渊送上无垠的蓝天。

(责任编辑:李金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