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尚平,男,79岁,中共党员,延庆县旧县镇东羊坊村村民。
一个人做一件好事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平谷区旧县镇东羊坊村村民周尚平做到了。从1972年学会修鞋手艺,周尚平坚持义务修鞋,一干就是40年,从来分文不取,“共产党员就是为人民服务的”是周尚平的座右铭。
雷锋精神,片刻不忘
周尚平出生于1935年。1965年2月,他经招工来到北京市第六建筑公司,在北京城里当了一名工人。1972年,六建组织学习“老三篇”,号召为人民服务学雷锋,在老家的时候他就会修鞋,六建工会掏钱给置办了一套修鞋工具,就这样开始为工友们修起鞋来了。在六建的27年里,周尚平记不清到底修了多少双鞋。他不仅给六建公司的工友们修鞋,还积极参加市总工会组织的社会服务活动,开亚运会那会子,他还在东四十条服务了一个礼拜。他说:“能为别人干点啥,心里特别舒坦。”要问老人为什么要这么做,他说,作为一名党员,自己就要时刻为人民服务。由于学雷锋成绩突出,从1987年到1992年,周尚平先后7次被评为“北京市优秀工会积极分子”,1990年被评为“北京市优秀义务服务标兵”,1990年到1992年两次被评为“北京市优秀学雷锋标兵”。
点点滴滴,积善成德
1992年12月,周尚平从六建退休回到东羊坊村。村里人都说,干了一辈子了,拿着退休金,在家享清福吧。可是,周尚平不这样想,他那颗为人民服务的心始终没有“退休”。
“刚退休那会儿,在家怎么着都不得劲,闲不住。”周尚平说,“我得为人民服务,总得找点活儿干才行。”看看自己带回家来的全套修鞋家什,周尚平有了主意。他给自家的自行车装上两个铁筐,把修鞋的工具一股脑地装进去,骑车上路了。到哪个村就在路边一摆,谁拿鞋来就给谁修,不要钱。刚开始,十里八村的乡亲们还挺纳闷,怎么这个手艺挺好的老人光修鞋不要钱?后来渐渐地传开了,都知道在东羊坊村有个修鞋不要钱的周老爷子。慢慢地,本村的、在附近村庄住的外地农民工提着鞋上门来了,周尚平都一视同仁,乐呵呵地一丝不苟地修好。
40年来,周尚平先后用坏了两台修鞋机器,自己掏腰包购买针、线、云子、皮子等工具。为了省钱,老人每次都要自己坐公交车到市里的台基场购买拉链等材料,这么多年来,他从来不记账,花费连自己都说不清。虽然走街串巷的劳累和进货时长途跋涉的艰辛都让这位年逾古稀的老人疲惫不堪,但他仍然乐此不疲的坚持着。老人眼不花手不抖,身体健康精神矍铄,就是听力差些。问起他怎么不买助听器啊?老人平静地答道:“为自己花钱是小事儿,省下钱来,为大伙儿服务是大事儿。”
生命不息,服务不止
“人得一辈子做好事,这样心里安定。”周尚平平静地说,“我只要能动弹,老了也不能歇着。”在东羊坊村提起周尚平,村民们会异口同声地夸赞。村民周学臣说:“这老爷子,手艺好,人和气。他自个掏钱给俺们修鞋,这样的好人还有什么挑的!”2011年,周尚平还新学了一样本事——磨剪子戗菜刀。他经常早起9点多钟从家里出来,骑上三轮车,走街串巷边走边吆喝,“谁家有要磨的刀剪子都拿来吧,不要钱。”来磨刀的人都排大队,从早起到下午三点多,他一天连剪子带菜刀能磨个几百把的。40年来,老人走遍了旧县镇22个行政村,远的还去过沈家营镇,义务为人民服务3万人次。
2012年11月3日,延庆遭遇罕见的暴雪袭击。一连几日,马路上厚厚的积雪都没有融化。乡亲们边铲雪、边议论,说这下理发、修鞋可没那么方便了,这么厚的雪周大爷没法来了,正当人们议论纷纷的时候,只见村中心的路边有产出的一块空地,坐着一个瘦小的身躯,穿着厚厚的棉衣,黑黝的脸上还淌着汗,脸上还淌着汗。与身边的积雪成了反差,脸上流下的不知是雪水还是汗水,他迅速地用手抹了一把,继续忙碌,摆好工具准备为村民修鞋。乡亲们看到周大爷的到来,好多村民都惊呼了声,有的流下了心疼的眼泪,纷纷招呼他到家中歇息,但都被他婉言谢绝了,他要抓紧时间为村民修鞋、磨菜刀,每一个动作都那么娴熟让人敬佩。
谈到今后打算周尚平老人总是憨憨的笑着说“我想着再干十年,等实在干不了了,这一辈子就可以歇歇了。到那个时候,我就可以摸着良心说,我这一辈子都为人民服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