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 > 身边好人 > 好人事迹 > 助人为乐 > 2014

何绍森:从我做起 传递高校正能量

撰写时间:2014-10-12 文章来源:首都文明网

  何绍森,男,21岁,中共预备党员,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学生,校优秀学生干部、集体五四奖章、“公益之星”等荣誉获得者。

  争先创优,服务凝聚最美青春

  何绍森在校内外担任多项职务,小到一个班级校内的活动组织,大到一个区县在京的联谊服务,他都是基层团建的凝聚者和引领者;从学生会的台前冲锋,到艺术团的幕后坚守,他都带领着一个又一个组织不断创先争优,用青春奋斗开拓进取,带领基层团员不断奋进。

  作为班长,他在班级内团结同学,组织开展各项活动,带领班集体荣获2013年优秀班集体;作为地学院学生分会部长,他带领干事和其他部门共同举办了“第六届班级风采大赛”、“第八届地球科学文化周”等活动,工作精益求精,所在学生分会在2013至2014年度被评为优秀学生分会;作为艺术团行政部骨干,他又出没校内各大型演出现场,催场、搬道具到布置晚会现场、维持演出秩序等幕后工作中都能看到他的身影,他用幕后奉献演绎着别样的艺术梦想;作为福建省霞浦县驻京团工委的副书记,他团结广大霞浦在京优秀团员青年,开展了“传统节日聚会”、“贫困助学”等一系列服务家乡青年的活动,让在京学子、创业青年感受家乡的温暖,促进外来青年更好的融入社会。

  也许,对别人来说,“服务青年、团结青年”只是一句口号;而对他来说,却是他一直坚持的选择,他凝聚起“最美的青春”,引领青年不断努力奋进!

  萤火扶残,爱心点燃青年希望

  何绍森在学习生活之余,还带领校青年志愿者协会萤火支队常年开展“扶残助学送教上门”项目,帮助那些因身体残障严重而不能到学校接受教育的适龄儿童,为他们提供免费的送教上门服务。仅在2013年一年,他就带领了校内172名志愿者为25个残障儿童家庭,提供了818人次累计2555个小时的志愿服务,不仅送去了知识,更为这些家庭带去了关怀,重新点燃了孩子们的希望。

  “以前总感觉残疾人的世界和我们很遥远”,何绍森说,“但是我们校园附近就有很多和我们同龄、甚至比我们还小的孩子一天学都没有上过,他们也渴望外面的世界。”

  看着这些不时出现在校园里的身体残障,走路不稳,一面茫然的孩子们,何绍森深受触动。在他的带领下,一百七十多名志愿者报名加入萤火助残支队,分组为25个家庭每周定时“送教上门”,给这些身体残障的孩子带去了渴望已久的知识。

  家住地质大学附近社区的高叔叔的孩子患有重度残疾,由于先天的疾病,孩子只会勉强的说几句话,“我们家里头带孩子有的时候非常累非常无助,我们的学生能够过来给我们帮一把手,对家里来说是很大的一种帮助”。何绍森经常带着他孩子到社区进行简单的锻炼,恢复腿部肌肉,每次服务后认真填写教案表和服务记录,让自己的服务质量不断提高。

  何绍森说,志愿服务让他感受到了心灵的一片净土,服务时只想好好陪着孩子,和这些残障儿童相比,自己是十分幸福的。 一年多来,他带领团队成员举办过志愿服务研讨会、残障儿童手绘、项目分享会等多项活动。项目得到了北京市残疾人福利基金会秘书长李雪梅,北京电视台主持人春妮的肯定与支持。在他的带动下,萤火支队2014年荣获中国地质大学(北京)集体五四奖章,并得到了北京电视台、海淀电视台、团市委、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等多家电视媒体和网站的报道。

  中网志愿,正义勇对不法之徒

  何绍森在参加2013年中网志愿服务期间每天服务超过12小时,累计工作时长达159个小时。平凡的志愿服务岗位上,他在西广场检票的岗位上每天9点到岗、晚上9点下岗,一站就是一整天。

  看似平淡的检票工作中,却常常要与恶意倒卖门票的“黄牛”做斗争。每每站在在志愿服务岗位上,他总会认真核对票面信息,绝不放过一张假票入场。而每天,经过他和其他志愿者手的票根高达几万张。在志愿服务期间,有“黄牛”要以每张5元的价格购买票根,虽然手中有数以万计的票根,但是他断然拒绝。中网要求志愿者在检票口核查中网工作人员的证件,他认真检查,先后查缴“人证不符”证件高大几十张。

  正是凭借在平凡岗位上的默默付出和不平凡的贡献,他荣获中网志愿服务金奖,并作为志愿者代表在闭幕式上与组委会秘书长合影,并受到赛会组委会的隆重表彰。

  高校正能量,创新协同公益发展

  何绍森在发展“扶残助学送教上门”公益项目过程中,发现高校公益社团在发展时存在圈子小、缺乏发展眼光、组织能力与宣传渠道等“瓶颈问题”。为此,他在海淀区精神文明委员会办公室的指导下,联合同学发起“高校正能量联盟”公益服务平台,为各高校公益组织提供一个“自我组织、自我管理、自我学习和自我成长”的“高校正能量联盟”平台,协同高校志愿组织发展,真正激发社会青年公益组织的活力!

  3月23日,何绍森带领同学们在海淀区政府人大报告厅举办了首届高校正能量公益创业沙龙,政府副区长、高校党委宣传部部长、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常务副秘书长等政府、高校、基金会代表出席并做主题演讲,介绍“公益创业”与“社会创新”,推动了海淀区公益事业的发展,得到了北京电视台、新华社、中国日报、中青在线、北京日报等多家媒体的报道。

  在第95个五四青年节到来之际,何绍森组织动员了12所高校青年志愿者协会在海淀区16个路口开展为期一个月的“正青春益起行高校路口文明引导大型公益活动项目”,每天有一百多名志愿者在路口进行文明引导,以自身行动倡导行人做文明有礼北京人,超过5000人次志愿者上岗,累计志愿服务时长达8000余时,为海淀区创建全国文明城区建设做出了贡献。

  截至目前,其协同发起的“高校正能量”联盟已覆盖了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邮电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华东理工大学、西南民族大学等全国27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206个高校公益团体。每月定期开展“网络文明我先行”、“蓝天行动”、“文明旅游”等各类品牌公益活动,得到了社会各界的一致认可。

  公益青年,成为改变世界的种子

  何绍森品学兼优、学习成绩优秀,在校期间多次荣获奖学金。他将所学知识不断用于实践之中,大胆创新,其申报的大学生科研项目——“西藏色林错湖阶地演化研究”,在2014年大学生创新性实验中获得国家级立项,是同类别的大学生项目的最高荣誉。在大学生实践方面,他率领的2014年“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的项目获得了北京市金奖。

  他还利用自己所学专业知识,在暑期社会实践中,积极在家乡进行地质灾害宣讲,还在课余时间参与了“启智助残”、“松堂敬老”“新源小学支教”“园博会志愿者”等志愿服务项目。累计志愿服务时长已达330小时,被评为2013年“学院路地区志愿者之星”。参加过团中央举办的“2014年全国KAB教育年会”、“青年恒好公益创业论坛”等各类公益创业论坛,学习公益知识,为更好的开启大学生公益事业积蓄能量。

  从扶残助学到小学支教,从班级班长到驻京团工委副书记,从专业奖学金到科研项目国家级立项,何绍森在学习和生活中时刻体现着一个共产党员的先进性;从25个家庭、172名志愿者、2555个小时的团队志愿服务;到27个省,108所高校、近万青年的公益团队,何绍森将一如既往的推动他们“90后”的“青年公益”中国梦,带动更多的大学生在着眼社会问题的同时,更能想到如何用自己的力量发动周围的人,缓解和解决这些社会问题,为祖国和人民贡献自己的力量。

  心若萤火,爱如阳光,青年公益,不负韶华。何绍森在尽自己的努力,带动更多青年成为“改变社会的种子”,成为推动社会创新的中坚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