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 > 身边好人 > 在线访谈

王春华:自强不息之星

撰写时间:2010-11-08 文章来源:首都文明热线

王春华给残疾朋友送低保(左一)

  王春华是北京市西城区玉桃园社区的一名残疾人志愿者。生活带给王春华很多的不幸,她从10岁开始扫大街,12岁掏垃圾,但她仍觉得自己很幸运,遇到很多好心人的帮助。如今她已经成为西城区玉桃园社区的一名优秀残疾人志愿者,用真诚和关爱为其他残疾人排忧解难。

  幼小身躯 扛起家庭重担

  记者:请您简单介绍一下您的家庭情况?

  王春华:我生长在一个普普通通的家庭,但是我的家庭却遭遇了太多的不幸。我的母亲是一位精神残疾人,父亲是位双目失明的视力重残残疾人,父母均丧失劳动能力,生活不能自理。我的小妹妹目前正在读大学一年级。目前我和丈夫同父母、妹妹一家五口人住在一起,这套小三居室是我的姑姑借给我们住的。

  记者:听说这么多年来,全家的生活开支都是由您来承担的。您的经济收入来源是什么?

  王春华:因为父母身体残疾不能工作,最初我们家在生活上根本没有经济来源。俗话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我从10岁那年开始便成了家里的顶梁柱,社区居委会的奶奶们看我们一家生活不容易,就想办法协调社区可以利用的资源。于是在大家的帮助下,我利用课余时间做起了保洁工作。

  记者:那您做保洁工作的收入能够维持家里的生活吗?

  王春华:由于我当时年纪太小,最初居委会只给我安排扫一份街,但是仅仅这一份工作的收入是难以缓解家庭经济压力的。于是我找到居委会主任要求增加工作量,主任们不忍心看我这样一个小孩儿做那么多辛苦的工作,就没有答应我的要求。后来我又多次登门,诉说经济的拮据给生活上带来的巨大困难。最终主任们经不住我的央求,又给我增加了两份扫街的工作任务。

  记者:这份工作一定很辛苦吧,能具体描述一下当时的工作状态吗?

  王春华:扫街是一份辛苦的工作。为了不影响路人行走,我每天夜里两、三点就得起床扫街。并且每天我必须在清晨七点钟以前扫完三条街,结束手里的活,这样才能保证上学不迟到。

  记者:当时您也只是一个孩子,您的父母忍心让您出去做这么辛苦的工作吗?

  王春华:孩子都是父母眼中的宝,我的父母也不例外。每天凌晨两点我出去扫街,父亲看在眼里疼在心里,总是担心我出事。但是由于他自己身体状况太差,不能对我的工作进行任何直接的帮助,只能搬着小板凳坐在胡同里,用视线注视着我从胡同的东口扫到西口,等到天亮以后疲惫的父亲才能放心回家。

  记者:那您做这份保洁工作的收入是多少?

  王春华:做保洁工作每月能挣90元钱。虽然钱不多,但在当时,那是我们全家的基本生活费。

  记者:听说为了贴补家用,您还做一些其他的工作。

  王春华:为了给家里多挣些零用钱,我向居委会申请每天放学后我给一栋楼的5个楼门掏垃圾道,这样每个月可以多收入20元钱。周末我还要给人家擦玻璃,每次两元钱。

  记者:您小小年龄就开始背负家里这么大的责任,真是不容易。那您是怎样支配这些收入的?

  王春华:这些零碎的收入我从来都不乱花,将它们攒在一起贴补家用。看到别的小孩儿又吃冰棍又喝饮料的,我也馋,可是一想到家里的情况,口水就咽到了肚里。那时我家里除了生活必需品以外,唯一一件可以叫做家用电器的值钱物品就是收音机了。

  记者:后来,家里的经济情况有什么变化?

  王春华:九十年代初,随着社会的进步、政策的变化,家里的生活水平也不断提高,慢慢的拥有了冰箱、彩电洗衣机等家电。当时我觉得生活开始变得美好了,困难的时候都坚持过去了,谁知这时候不幸的事情却又一次发生。1998年父亲旧病复发,脑囊虫病导致颅内压增高,经常头痛的撞墙,严重时引起抽搐,脾气也变得异常暴躁。我带着父亲去各大医院求治。由于两年来住院治疗费用全部是自费,刚刚宽裕起来的家再一次变得一贫如洗。最后,天坛医院为父亲实施了手术,但是手术只是保住了父亲生命,父亲的眼睛永远失去了原先还拥有的光感。父亲成了“一级盲”的视力重残残疾人。就在这时候母亲由于过度担忧,导致自己的精神状态愈发糟糕,病情更加严重了。这些打击对我的家庭来讲无异于雪上加霜。

  记者:那当时最让您苦恼的是什么事?

  王春华:家庭再一次陷入困境,面对经济上的困难、身体上的劳累,我都可以忍受,但是父亲的病情却让我十分难过。那段时间我在医院和家里两头跑,经常做好饭后自己顾不上吃就往医院跑,给父亲送去热的饭菜。到了医院,我都会将饭菜吹到适当的温度,再送入父亲的口中。可是父亲由于突然变盲,脾气暴躁,经常将我辛辛苦苦做好的饭菜打翻。有很多次我都是含着眼泪收拾起打翻的饭盒,回家再装上新饭送到医院。但是纵使这样,我也没有抱怨过,我相信只要坚强和努力,困难是一定可以克服的。

  真诚关爱残疾人 成为合格志愿者

  记者:在成为残疾人志愿者之前,您都有过哪些工作经历?

  王春华:由于家庭负担过重,我一直在家照料家人生活,无法走上正式工作岗位,只能做一些零工。我先后卖过服装,当过收银员,做过保险售后服务员,开过书报亭,基本上都是临时工作。

  记者:那您是怎样走上残疾人志愿者工作岗位的?

  王春华:为了家庭生计,多年的劳累使我的身体积劳成疾,不能再从事风里雨里奔波的工作了。就在我发愁的时候,2008年社区提供了残联招聘残疾人志愿者的招工信息,在社区居委会主任们的推荐下,我报考了西城区新街口街道社区残疾人志愿者。经过笔试、面试,我成为了一名合格的残疾人志愿者,领导考虑到我的实际困难,特意安排我在离家较近的玉桃园社区工作。

  记者:您怎样看待这份全新的工作?

  王春华:因为这份工作来之不易,所以我特别珍惜。作为一名社区的残疾人工作者,加上我个人的真切经历,我深感自己肩上责任重大。因此,上岗以来,我尽可能地以真诚的爱去帮助、关心残疾朋友,急残疾朋友之所急,帮残疾朋友之所需。在工作中,我与残疾朋友建立了深厚的感情,这让我更加有信心有决心干好这一行。

  记者:在2008年刚走上这个工作岗位,您就以您对工作的认真态度得到了领导和同行的称赞。您做了哪些具体工作?

  王春华:2008年7月份,西城区为残疾朋友办理第二代残疾证的工作开始了。这项工作时间紧,任务重、要求严,我与社区主任们加班加点审核材料、上站体检、评级,工作头绪纷杂并且环环相扣。由于我们工作的认真细致,所报送的80余份审批表粘贴整齐,材料完整,填写清晰,因此得到了残联领导和同行的好评。

  记者:听说您做了很多实际工作帮助辖区内的残疾人朋友。您自己印象比较深刻的有哪些,请您举例说说。

  王春华:辖区残疾朋友谢宝森,因为腿部静脉曲张严重到了只能手术治疗的程度,经过三次住院手术花去了不少钱。他本人从单位内退,只有每月500元的收入,爱人退休工资也不高,家里还有一个智障的儿子,生活十分困难。在入户走访时,我了解到他们家的实际困难后,立即向残联领导汇报,先后申请了两次,最终为他争取到了救助款,缓解了他家的燃眉之急。

  王春华:我们辖区另外一位残疾朋友陈旭肢体重残,整日只能躺在床上。我为他的事情很着急。在为陈旭办理无固定收入还是大病医疗保险的问题上,他的家人一直拿不定主意。我非常理解他们的心情,于是就和主任多次下户,为他送去相关政策宣传材料。在多次努力下,陈旭的母亲为儿子办理了大病医疗保险、无固定收入、城乡一体养老保险、九养服务券,减轻了他们的后顾之忧。

  记者:除了帮助辖区的残疾朋友,您开展过的工作还有哪些?

  王春华:我做的工作都比较琐碎。在完成残联交给的各项工作的同时,我积极参加服务站的各项工作,配合社保、民政、计生、老龄、工青妇等各口的工作。去年国庆六十周年,我和主任们还不分昼夜、风雨无阻,顺利完成了国庆安保工作。

  记者:在多年的工作中,您肯定总结了不少经验,您觉得最重要的是什么? 

  王春华:真诚和关爱,用自己的真情去温暖那些遭受不幸的人。在“送温暖献爱心”的活动中,我尽自己的力量,从不多的收入中拿出一部分,捐出了自己的一份爱心。在冬季来临时我和主任们一起,加班加点下户为居民宣传安全用电、用煤的知识,并和主任们一起为残疾朋友曹新生安装了新的取暖设施,使他和家人过上了一个温暖的冬天。我喜爱我的工作,希望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们。我想用真诚和关爱对待每一天,每个人。

  信念支持 向幸福扬帆远航

  记者:从小到大您经历了这么多坎坷,做了太多同龄人想不到的事情,是怎样的一种信念支撑您走到今天?

  王春华:不管什么时候,生活有多艰难,我始终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去对待身边的每一个人。因为在我遭遇困难的时候,曾经出现过许多关心、帮助我的人。他们中很多人从未留下姓名,只是默默地帮助我、支持我。正是这些好心人的举动促使着我要用真心、爱心去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同时我也要求自己不断努力学习,积极要求进步,力求提升自我。这也是我对社会的回报。

  记者:目前,您希望实现什么目标或愿望?

  王春华:入党始终是我的一个心愿,也是我所追求的信仰。早在2001年5月我就向居委会递交了入党申请书,现在作为入党积极分子,我时刻以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全心全意地为大家服务。

  记者:在整个采访过程中,对于过往的艰难生活,您始终没有一句抱怨的话语,反而为我们展现了您的积极、乐观与坚强。生活中一次次的困难挫折没能将您击垮,反而使您更加坚定了奉献爱心、快乐生活信念。愿您和您的家人共同驾驶着生活之舟,在载满幸福的航道上向着更加美好的明天进发!谢谢您接受我们的采访。

  王春华:我也要感谢您们,感谢社会。我会身体力行,把社会给予我的温暖传递下去!

  【编后语】

  做好人真的不难,发现身边的好人更是一件快乐的事儿。自中央文明办连续开展“我推荐、我评议身边好人”活动以来,由首都北京推荐的一个个“好人”平凡而又伟大的事迹感动了社会各界。为此,本站推出“身边好人系列访谈”专栏,您用双眼发现身边的好人,我们用访谈展现好人们的风采……

  (责任编辑:阿丽)